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做哲学的核心在于"论理",既要辨名析理,透入精微,又要条分缕析,讲好道理。就此而言,王弼《老子指略》具有典范的意义。以往学者们多关注《老子指略》中的实词与概念,事实上经由对《指略》中"夫"作为发语词所带出的普遍性,以及"之所以"所指示的根本性的分析,可以揭示虚词所表征的概念与概念、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分环勾连,以及虚词所能开辟的做哲学的更大场域。虚词的重要性可以在宋明理学、天台宗等相关材料中得到印证。为了把握"玄之又玄"的"道",王弼除了采取指点性的"称"之外,还采取了"链体结构"这一形式化的表达方式。在王弼那里,句式作为语言的组织形式不仅是必要的,甚至是更好的说理方式。由此可见,做哲学不仅需要关注实词概念,更要关注语言的间隙(虚词)与语言的展布(句式),这无疑将为做哲学开辟新的思想可能。 相似文献
2.
3.
"因缘"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原始佛教经典四《阿含经》中有对该理论的详细论述。对佛教因缘概念的内涵与发展应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因缘"概念来源于对人生现实的观察,同时又最先应用于人生而成为因果报应法则,体现了佛教的一个基本伦理与价值原则;另一方面,原始佛教以十二因缘的链条具体地说明了因缘的内容,揭示了人生的缘起过程,展现了佛教致思的一个基本倾向。 相似文献
4.
赵德发《经山海》是一部当代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也是关于新时代乡村治理创新的形象探索。它反映了十八大以来,乡村治理在政治意识、政治规矩、政治纪律、政治风貌上的巨变,也表现出新时代乡村干部的改革愿望和政治智慧。它确立的文化发展战略目标,通过文学形象将文化提升到历史哲思层面,显示了精神的高度与气度,为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打开通途。当然,如何进一步探究乡村治理制度创新,以文学方式进行表达,深挖乡村社会复杂矛盾并找到治理举措,还有较大推进空间。 相似文献
5.
对误题译经译者的考辨,语言鉴定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根据文献的记载和对《阿育王经》、僧伽婆罗译经中"大臣""善男子""比丘""帝释"等词语以及人称代词复数、表达完成结构中的完成动词等语法现象的考察,可以确定《阿育王经》的译者为梁僧伽婆罗。《阿育王传》的译者在文献中的记载很混乱,通过对《阿育王传》以及安法钦译经《佛说道神足无极变化经》中"晋言""族姓子""释提桓因"、"颇"作疑问副词的反复问句、范围副词"都"、表达完成结构中的完成动词等语言特征的考察,可以确定《阿育王传》的译者为西晋安法钦。 相似文献
6.
黄霖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146-155,176
《诗经》作为儒家的经典,有关它的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而明代万历以后更是出现了不少评点作品。这些作品长期被一批学者视为旁门左道,遭尽非议,但实际上它们为《诗》学闯出了一条新路。由于它们满足了读者的审美期待,顺应了学子的应试需求,而且其批评样式具有特别的亲和力,所以在明清两代还是有一批有识之士乐此而不疲,赢得了读者的广泛欢迎,为《诗经》的广泛传播与深入研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中华民族珍贵的《诗》学宝藏与文论遗产,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传统社会,尤其是明清以来,一种有效规范民间道德生活秩序的方式是致力于用宝卷、劝善书、功过格等形式将道德伦理观念向社会各阶层渗透,开展各种形式的民间劝善活动。通过劝善书与功过格对各种道德德目的细致规定,人们可以更确切地了解当时社会的道德秩序及状况,同时,劝善书与功过格也为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资源整合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9.
该文从晚年丁玲平反的复杂细节出发,分析她复出后在公开场合的言行及其原因。同时,重点考察《中国》杂志中的丁玲,探讨她那种在政治与文学之间纠缠的复杂心态,力图呈现晚年丁玲在目前学界研究中被忽略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文言小说图像传播的历史考察——以《聊斋志异》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插图艺术在白话通俗小说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言小说的插图兴起于晚清刊行的《详注聊斋志异图咏》。《聊斋》插图的出现,对《聊斋》的出版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图咏本、绣像本、连环画,甚至邮票、剪纸都成了《聊斋》传播的载体,正是这些形式多样的插图本的出现和传播,使得《聊斋》能够同《水浒传》、《西游记》等通俗小说一样进入普通大众的阅读视野,成为妇孺皆知的经典名著。 相似文献
11.
《狼来了》是我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儿童故事,它来源于伊索寓言《牧童与狼》,是由传教士带入中国的。但若引入故事结构相类似的第三个文本《三声枪响》,并予以存在论性质的解读,就可与《牧童与狼》及《狼来了》建立一种有趣的比较关系,其中有关"撒谎"的道德主题被改写成"自我欺骗"的存在主题。由此而生的对儿童的同情,则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从《牧童与狼》到《狼来了》的流布过程中,一个道德"劝戒"故事如何变异成道德"恐吓"故事,其中充斥着对身体的训诫和治理。 相似文献
12.
13.
祖先崇拜与人类主体地位的觉醒——以《诗经》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商颂》与《诗经·大雅》中带有史诗因素的祭祀祖先的诗歌,集中体现了商、周部族对自己始祖的歌颂,以及对人类自身价值的发现和尊重,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主体意识的进一步提高——由自然主体转变为社会主体,有了明确的"类"意识。但这种意识是是群体的,因为,这时的个人还没有能力离开集体独立生存,也就不可能产生个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15.
以《湘军志》、《湘军志平议》、《湘军记》中的《湖南防守篇》里对于湖南以及早期湘军的两个史实:湖南是否“纵寇”和江忠源“蓑衣度之战”是应当记其“为保全湖南首功”还是应当“直没其战迹”的对照研究表明.对微观史事倾向性认知会导致史识的重大倾向性差异。这在地方历史的书写中尤其普遍存在和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6.
17.
金树仁统治时期,他以国民政府《县组织法》为蓝本,从改局升县与营旗改治、县区组织构建、地方官员整训等方面着力践行,欲图改变新疆基层政权的“无政府状态”,严密基层社会控制。但由于诸多因素制约致使这些未得到有效实施,终变得虎头蛇尾。 相似文献
18.
研究金代士人群体,《归遣志》是重要史料,备受史家关注。作为史料的《归潜志》既有其史源学方面的客观价值,又难免带有撰写者个人的主观认识。研习《归遣志》可知金末各族士人已经以金人自居,形成了统一的政治文化认同,而金代得以在中国文化史上拥有自己的地位也与这一士人群体学术上的交流论辩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杨德宏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2):120-122
大连理工大学典籍英译研究所姜怡、姜欣两教授以《茶经》《续茶经》英译为研究个案,从美学视角分析译者怎样把握“美译”的内涵。探究典籍英译的美学思想和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的审美取向,不难发现,译者选用或清新、或朴素、或凝练、或俭约的语言在译文中重现了原文的词句美、音韵关和篇章美,塑造了茶典籍英译的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瑜伽师地论>对早期佛法的解释,认为这一解释显示了众生将五蕴执着为"我"的原因在于法能够在种种因缘作用下相似流转,维持自身的同一,而外在表现似不变的自我.因而法本来就具有维持自身同一的性质,而实现解脱也就是法能够完全地实现这一性质,即不依赖外缘而维持自身的同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