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张世英主持的德国哲学讲习班,从1986年12月6日到28日,邀请陈修斋、杨祖陶等教授讲授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和海德格尔哲学。这次讲习班的特点之一,是从总体上注重德国哲学历史与逻辑的发展,重点突出。张世英同志在讲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哲学历来被称为批判哲学,《纯粹理性批判》是这个批判哲学的奠基石,而关于“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的论述又是《纯粹理性批判》所迈出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为此,了解康德“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的论述,对于我们弄懂康德哲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纯粹数学如何可能”是批判哲学中心论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康德所认为的批判哲学中心论题是什么,这个中心论题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本文根据黑格尔在《逻辑学》中的若干提示,引入康德把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分为“纯粹理性批判”和“纯粹理性体系”两个步骤这个视角来考察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所谓黑格尔绝对主体性形而上学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陈康先生1942年在为所译注的《巴曼尼得斯篇》作的《序》中写道: “万有论[按:今译“本体论”]是西洋上古、中世哲学的中心,其势力直达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问世以前。”又写道: “在《纯粹理性批判》产生以后建设一种万有论至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商务1982年版,第5、6页)可见,陈康先生认为,康德摧毁了旧的本体论。关于康德的工作,最好引用他自己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话来说明:  相似文献   

5.
学贵贯通通必攻坚──《史学与神学》读后记天竹从意大利人维科开始,历史哲学在西方学术界便成了一门显学。近几百年来,大凡著名的哲学家几乎都要涉猎这一领域。康德写过《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只因没有写过《历史理性批判》,至今人们还...  相似文献   

6.
康德和黑格尔各自代表着辩证法研究中两种有着重大区别的出发点。康德把理论理性层面的辩证法称为幻象逻辑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提示了辩证法超越理论哲学视野并走向实践哲学的理路。黑格尔没有认真对待、理解与吸收上述康德哲学中深具启发性的思想内涵,以一种纯粹思辨的、理论哲学的眼光,使辩证法重新回到了康德试图避免和禁止的思辨理性的立场上。马克思辩证法是实践理性层面上的、实践哲学视野中的辩证法。以往我们强调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学理渊源,更多地在理论理性的层面上阐释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使马克思哲学辩证法所独具的实践理性意蕴被深深掩蔽起来。今天重新思考康德对辩证法作为幻象逻辑的批判,并从他所提示的实践哲学的出发点来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演绎”部分是康德对认识活动中的想象力进行系统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先验演绎的想象力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逻辑地展开成为整个批判哲学的逻辑基础:想象力的含义、想象力作为第三种能力和想象力作为规则下的一种能力.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纯粹理性批判》探讨想象力在形成知识中的运作机制,并由此表现出康德关于想象力论述独有的理论特点和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8.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对怀疑论问题的关注极为明显,其批判哲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回应怀疑论的挑战,但是由于康德并未明确区分出他所回应的怀疑论类型,使得他与怀疑论的关系解决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甚至将他的理论本身也视为是一种极端的怀疑论,因此厘清《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要回应的怀疑论类型则显得极为必要。本文认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要回应的是笛卡尔与休谟的怀疑论。  相似文献   

9.
康德哲学诠释史中有一个十分强大的传统是将其批判哲学整体上视为“先验人类学”或“哲学人类学”。支持者们基于《纯粹理性批判》写作与康德人类学兴趣的高度相关性以及康德自己对“人是什么?”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发问而持有这一立场。近年来,学界对科学院版《康德全集》中讲义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一诠释路径在康德本人的语境中难以充分证立。成熟时期的康德完全弃用了“先验人类学”这一称谓,并特别在其批判体系中指派了“实用人类学”的部分。康德的思想资源重新诠释人类学视角与先验哲学的关联与差异,对我们今天反思“人是什么”也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自由”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通过实践理性对自由的假设确立了自由的本体论意义,形而上学的性质发生了由“实在”(认识论的)向“理想”(价值论的)的转变。康德变革形而上学的传统而成为“道德形而上学”,“自由”就成为道德形而上学唯一能够由实践理性论证的本体论范畴,纯粹哲学的自由本体论是有限的本体论。纯粹理性批判的结果就是:一方面论定了人类理性的有限,另一方面辨护了宗教信仰合理。之后的黑格尔通过辨证法赋予理性以无限的能力,完成了整个形而上学彻底地哲学本体论的任务,与此同时,自由本体也消融于“绝对理念”的哲学本体论。马克思在对德国思辨哲学唯心主义宗教倾向的彻底批判中,在继承康德自由本体思想的同时,找到了人的自由解放的现实道路——社会实践批判,从而彻底摆脱了自我异化对宗教的虚假的依附关系,自由本体就得以在真正人道主义的意义上确立、完成  相似文献   

11.
赫尔德的形而上学以及他对“存在”问题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他对康德先验哲学的批判中。赫尔德和康德都批判启蒙哲学推崇的纯粹理性,但与康德肯定纯粹理性并为其运用划定边界不同,赫尔德从根本上否认理性的纯粹性,强调理性实际上是人类心灵整体运作的有机性,因而是人类心灵中各种力量共同运作的机能,最终体现为人类语言。语言是人类心灵在具体历史经验中生成的证明,在本质上揭示出“存在”与人的感性关联。以语言为切入点,赫尔德分析了人与“存在”的关系,认为语言是“存在”对人的感性给予,是人和“存在”关联的体现和表达。以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为基础,赫尔德在批判康德先验哲学的同时,阐明了自己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和观念。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反思概念在康德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着重分析《纯粹理性批判》附录中《关于反思概念的歧义》一章,指出其中通过批判莱布尼茨而进一步强调了批判哲学关于个别对象性质和归属问题的原则;其中关于空间规定对感性认识和知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论述,则有着结构上的意义.本文还通过比较分析指出,黑格尔的反思概念渊源于康德,而所要达到的目的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13.
爱是基督教思想的核心与灵魂,然而在黑格尔看来,基督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却违背了耶稣之爱的初衷,而走向对立的“实证宗教”。康德“道德神学”的目的就在于批判基督教所造成的上帝、世界、人之间的对立。黑格尔起初赞成康德理性思想的批判,但是随着对“实证性”理解的深入,黑格尔发现康德的“道德神学”也是“实证”的。因此,黑格尔要求重新回归“基督之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理性之爱”。“理性之爱”即黑格尔理性思想的起源,从基督之爱向理性之爱的过渡,即黑格尔理性思想从宗教向哲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开启了“以人为本”理论的研究.康德以“先验论”的内涵和系统说明“以人为本”理论,通过“人是人”这一最高本质展现“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思想.康德通过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把“以神为本”的理论扭转到“以人为本”的理论上来,同时联系理性、自由、道德和信仰等问题说明“以人为本”道德价值在“实践理性”中的实现.康德特别强调信仰的道德价值属性,开辟了“以人为本”理论研究的新方向,真正体现了哲学的“以人为本”理论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研讨。康德的先验方法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方法 ,这一方法是建立在理论理性本原统一性 (同一性 )的原理和本原因果性 (根据性 )的原理之上。先验方法论不同于数学、自然科学的方法而是一种哲学的方法论。《纯粹理性批判》使用的综合法不同于《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分析法。本文也探索了先验方法提供给我们的一些有价值的方法论原则。如历史与逻辑、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探求人类认知前提、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方法论原则思想等  相似文献   

16.
从康德哲学的性质、休谟对康德的影 响、康德空间学说的本质、《导论》的写作方法四个方面,阐明了《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与 《纯粹理性批判》的关系,说明了前者对后者的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17.
略论康德认识论中的主体能动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剖析了康德哲学中的两个重要问题:科学知识的构成和想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要真正把握《纯粹理性批判》中阿拉伯图案花纹似的哲学论辩的线索和实质,就必须抓住康德所运用的哲学方法。众所周知康德的方法是先验方法。然而,我国哲学理论界对其研究并不重视,偶尔有人提到先验方法“从实质上说,是形式逻辑的”,即“采用概念系统和逻辑形式”,是“联系、综合、统一”的方法。但是关于先验方法的具体内容、基本  相似文献   

19.
推进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朱子卓戈国内学界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哲学陷于困境”,“要重新审视哲学”,要“寻求哲学的再生之道”。因此,关于“哲学如何定位”等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重心,并开展了建立“经济哲学”、“人的哲学...  相似文献   

20.
《纯粹理性批判》是在对近代哲学唯理论与经验论批判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构建。康德批判了近代以来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片面性于其哲学体系之中,依照“知识产生于对象”还是“对象依照知识”的哲学追问,以“先天综合批判如何可能”的批判中揭露了近代唯理论者与经验论者之间的争论状况,最终创造性地批判和继承各自的理论成就及其缺陷,建立了其主体性的批判哲学体系,把近代哲学发展和走向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