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企业核心能力高标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核心能力是竞争优势之源,知识经济时代尤其如此.本文试图运用高标定位方法解决核心能力定量分析这一难题.文章首先界定核心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核心能力高标定位分析工具.然后,运用这一工具,分别对中兴通讯与邯钢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表明,核心能力高标定位分析能够有效运用于企业,辅助企业进行核心能力管理.  相似文献   

2.
张爽  刘宁  沙飞 《经营与管理》2012,(1):98-101
本文基于动态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理论,按照市场机会和动态能力的强弱,提出了产品市场定位划分的应对型、预测型和能动型三种模式;研究了市场导向对产品创新类型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的市场导向行为维度下,企业采用的产品创新行为的类型和特征。对于创新型企业选择产品定位模式和产品创新类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通过对目前我国出口吸尘器功率高标现象的调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隐忧,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5.
针对企业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准党建工作的定位,强调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创新思路,保持和发展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创新体制,充分发挥企业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创新方法,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载体,努力提高党建工作的活力与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经理人》2003,(12):97-98
不要以为行业头号公司一定会在创新的竞赛中一路领先,他们也有落伍的时候。不过他们却有可能弄些“歪门邪道”,以把创新者置于死地。如果你是聪明的创新者,就一定会把自己的创新战略转化为自己的生存和竞争优势,抑或干脆就采取防御者姿势,不要跟行业第一的公司对着干。不论采取何种战略,都一定要有合适的方法,把你的战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何加强和提高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作为现代的企业管理,要真正了解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及如何实现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8.
陈光 《管理学报》2005,2(3):327-332
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提出适应于技术创新协同管理的理论模型,并将其审计工具和高标准定位方法应用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之中.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是国家的经济支柱,国有企业的管理状况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工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企业职工的思想意识,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将结合我国国企政工工作发展的现状,分析政工工作的职能定位,并提出开展政工工作的模式创新策略,旨在促进国企政工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实践表明,传统政工工作方式并未脱离政工工作的主线,但其所产生的效果却是令人尴尬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味强调思想意识的提升将可能激化劳资矛盾。因此,在实现落地效应的基础上,须在目标分析和目标协同上挖掘新时期工作的内在要求。在要求驱动下,政工工作的职能应定位于教育职能、协助职能和反馈职能。最后,在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基础上创新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李婧  贺小刚 《管理学报》2012,9(9):1314-1322
基于我国家族上市公司2001~2005年的面板数据,对高层管理团队中家族权威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环境对家族权威的调节作用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家族权威与家族企业的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且稳健的倒U型关系,过于强化或弱化家族成员在高层管理团队中的权威都不利于家族企业的创新。此外,家族权威的这种作用在不同的组织环境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在动荡的经营环境下强调家族权威具有更显著的消极作用;在经营规模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强调家族权威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育。  相似文献   

12.
网络外部性下不对称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决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研究技术创新投资决策期权博弈的文献大都假定企业是同质的和企业创新产品之间具有负的外部性,本文研究正网络外部性条件下成本不对称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决策问题.首先,导出企业投资收益函数和投资临界值,接着对存在的2种均衡,即序列均衡和同时投资均衡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均衡的结果依赖于成本不对称程度和网络外部性的共同作用.最后,结合案例进行数值计算,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工业创新分布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工业创新分布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U-A模式在解释我国工业创新分布上存在一些缺陷,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以及处于创新踉随状态企业工业创新分布存在的独特性,即"二次创新模式"的成因及其与"U-A模式"之间的转换条件.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博弈论基本原理和模型,描述了校企合作创新中技术交易行为的整个博弈均衡过程.指明和阐释了逆向选择现象的形成机理,进而探讨如何发挥审计委员会等的监督和治理作用,以降低和防范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内双寡头企业合作创新博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旭  李仕明 《管理学报》2007,4(1):94-99
在A-J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产业集群内双寡头企业间的距离衰减系数变量,采用3阶段博弈,分析技术创新企业间的距离对技术创新水平和产品市场的影响,分析企业在博弈中的决策,以及决策条件和效果,为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合作创新决策提供依据。博弈第1阶段是企业在产业集群内的创新合作对象选择,决定相互之间的距离;第2阶段是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决策;第3阶段是企业在产品市场上进行古诺竞争决定产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比较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与国际同类企业的生产管理绩效,所用指标主要是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在制品库存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影响生产管理绩效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如何改善生产管理绩效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集群企业创新来源、技术能力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学习.本文以浙江省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创新来源、技术能力及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分别从产品创新来源和工艺创新来源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检验并支持了技术能力的中介作用,以及创新来源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宋之杰  孙其龙 《管理工程学报》2009,23(1):112-115,138
将Lars Wiethaus模型中的吸收能力提出了简化表达,研究竞争企业在吸收能力、研发水平、研发投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三阶段博弈模型,首先,企业选择吸收能力;然后,企业决定R&D支出;最后.企业进行古诺特产量竞争.采用逆向归纳法求解.通过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得出:研发不舍作时,单个企业的最优吸收能力与对手企业的技术外溢水平有关;吸收能力较小时,企业在研发投入上陷入了"囚徒困境"问题;研发合作会内部化企业的"搭便车"行为;研发合作时的研发成果、利润都要比不合作时要高.  相似文献   

19.
We report on a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of European distribution centers in the Netherlands. European distribution center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a manufacturer's (mostly Asian or American) products over customers in a large part of Europe, the Middle East, and Africa, often with strict service‐level agreements. In total, 65 physical warehouses, containing 140 European, Asian, and American European distribution center operat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different outsourcing relations (own‐account, dedicated outsourced, and public outsourced), were benchmarked in 2000 and monitored over the period 2000–2004. We conclude that both in 2000 and 2004, European warehouses are more efficient than Asian and American warehouses, and outsourced operations (particularly public warehouses) are more efficient than own‐account operations. Over the period 2000–2004, efficiency appears to have declined substantially; the most distinct differences are to be found among public outsourced warehouses and, because many European distribution center warehouse operations of European origin are run by public service providers, among European warehouses. This decline in efficiency also led to a decline in productivity,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overall the available technology has improved. We conjecture potential causes for this decl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