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大庆社会科学》2005,(6):60-61
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和平崛起,有三个必然大趋势。 首先一个必然大趋势,就是中国人将继续集中一切力量谋 求自己的发展。邓小平说过,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取 决于我们自己的发展。他还说,我们要埋头苦干,做好一件事, 中国自己的事。中共十六大把它概括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 一意谋发展。21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口将要达到15亿的最 高峰。从一定意义上说,解决好占世界1/4人口的生存与发展问 题,把这件大事办好,就意味着中国对人类作出了较大贡献。同 时,办好这件事就足够几代中国人很忙很忙的了,中国根本就没 有时间、没有精力也绝不需要去威胁任何国家、任何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哲学观点的批判似乎存在着某种矛盾性的结论。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费尔巴哈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的的抽象物,”②“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③这种人是“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④因此,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根据马克思的上述观点,费尔巴…  相似文献   

3.
自一八三九年法国人孔德宣示Sociologie(社会学)这个学名以来,社会学就逐渐发展起来;现在,已经是一门多种学科性的社会科学,涉及的方面极广,甚至被断定:“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一项工作,没有任何一种具有特点的人类活动,不是与‘社会学’联系在一起而称为‘××社会学’的”。因此,社会学论著的课题庞杂,并且没有一以贯之的体系,  相似文献   

4.
马中先生在他的《中国哲人的大思路》开篇论述说 :“中国传统哲学很独特 ,它的核心是人生观而不是宇宙观 ,它的侧重点是社会观而不是自然观。它的重点研究对象 ,是‘人’”。“中国传统哲学所研究的‘人’ ,与西方的人本主义不同 ,中国的人本主义是作为传统文化存在的 ,而不是作为反传统思潮出现的”。[1] (P1 )在我国社会发展史上 ,以人为本的人才思想一直伴随社会发展的脚步而与时俱进的 ,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历代社会形态中 ,突出人的作用是一贯的。古人把人本身看成是至高无上的“天”。在甲骨文与金文中 ,“天”…  相似文献   

5.
刘节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问题》这篇文章里说:“‘天道’是自然规律,或者说自然法则;‘人道’就是社会规律,或者说人为法则”,“人类如果未能正确认识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人为规律就无法与自然规律相统一”,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天人合一’。”而“真正的‘天人合一’”,“必须是通过共产主义时代才能真正实现的。”可见刘先生对天人关系的看法,乃是他对“历史的演进过程”的看法。这也就是说,他把中国的历史归之为天与人如何从矛盾到合一的历史。而天与人之所以能够合一,就在于他虚构了这一对阶级社会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所谓  相似文献   

6.
承认不承认任何阶级斗争都是围绕着一定的物质利益而进行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分歧之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指出:“旧的、还没有被排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生产和一切经济关系,在它那里只是被当做‘文化史’的从属因素顺便提到过。”为什么唯心主义历史观不承认阶级斗争是基于物质利益呢?这除了因为这种历史观的虚伪性以外,还因为在大工业出现以前,旧的生产方式的狭小天地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不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察人类历史。只有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的价值取向内在于社会发展规律之中,社会规律就是人类追求和实现价值的规律。研究价值与社会历史规律的关系,对于我们走历史必由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类价值:社会规律的实在内容 马克思指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的活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各种各样的,从而创造出了满足这些需要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事物。这些现象、事物之间不是  相似文献   

8.
1890年8月21日,恩格斯在致奥托·泊尼克的信中回答有关社会主义的问题时明确地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的和改革的社会。” 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所作的总体性概述给予我们的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他预示了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经常变化的和改革的社会”。从而预示了  相似文献   

9.
一、人权的概念与特点 所谓人权,是作为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的人应当具有的权利。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既然来到世界上,就应当生存下去,生命有所保障,作为社会存在物,人就必须通过劳动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己的生命,使自己得以生存。马克思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从恩格斯1890年在给奥托·伯尼克的信中谈到“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到1992年邓小平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其间已经历整整一个世纪之久。认真回顾一下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史,不仅有助于提高对改革的认识,而且对于实际指导改革工作也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1.
游兆和先生在《学术研究》2007第8期上发表了《哲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一文,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哲学终结’的历史背景是19世纪实证科学思潮的兴起与德国古典思辨哲学的终结,由此‘哲学终结’也就具有‘思辨哲学’与‘全部哲学’终结的双重含义,而‘哲学’最终将‘消失’在‘实证科学’之中";"一个是‘世界观’,一个是‘逻辑学’,但二者也终将""完结",并认为"断言马克思不是‘哲学终结论者’缺乏历史与逻辑根据"。但是,马克思哲学的"终结"的真实含义在于超越"思辨哲学",而没有否定"全部哲学";马克思的"实证科学"概念只是处于哲学与科学意义张力中的一个含糊的名称,不能断言马克思"随着这种‘历史科学’的诞生,‘哲学’或任何‘历史哲学’也就成为‘多余的’";马克思在终结"思辨哲学"之后拯救出积极世界观,实现了哲学变革并开辟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解放学说。  相似文献   

12.
韩书堂 《云梦学刊》2012,33(1):25-29
“在中国做美学,会时时感到处在中国与西方之间,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学术处境。20世纪以来的所有中国学者,都处于‘其间’,而不可能在‘其外’。所有想以‘实践’为视角的人,都是在‘其间’实践;所有想‘超越’的人,  相似文献   

13.
为我关系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4页)我认为,这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出发点。当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时,正是从上述基本观点出发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者,所以会在理论上陷入上述片面性,所以不能在理论上克服唯心主义,就是因为他们忽略了或者根本不懂得人与其他动物的这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4.
全党要重视学习,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和知识水平,这是近几年来江泽民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认真学习江泽民的一系列论述,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开展深入持久的学习,对于提高干部队伍素质,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提高干部理论素质重点是学好邓小平理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理论,才能有正确的行动方向,才能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每个干部的理论素质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去提高。首要的是学习…  相似文献   

15.
“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如何理解“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问题。多年来,国内外哲学界对于这个范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上刊登的《‘社会存在’范畴释义》(以下简称《释义》)提出:“从本体论意义看,‘社会存在’相当于作为社会实体的人类及人所改造的、人的肉体之外的自然物;而从现象论意义看,‘社会存在’指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列宁在一九一五年指出:“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好象在一个基层的‘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萌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0页)。研究和揭示认识主体与实践主体、认识主体所固有的辩证法,对于认识和揭示人类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辩证法,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已故的蒙文通先生曾在《周秦学术流派的试探》一文中,把先秦文化分为三种类型,而“仁义”是分水岭:“我才深信孟子说的‘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原来不是偶然举出的几部书。晚周文化本有三个不同的系统。”“大概三晋人说历史人物都是功利主义者,而齐鲁人看历史人物多是圣贤,楚同人看历史人物都非常神圣。”“所以儒墨尽管不同,但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却完全相同,他们都大讲‘仁义’也相同。从这里初步看出,‘仁义’是这三方面很明显的分界线。东方人都谈‘仁义’,北方人就反对‘仁义’,说‘仁义’‘迂远而阔于事情’。迂是大的意思,认为这是大而无当的。南方人也反对‘仁’,把‘仁义’看得很渺小,不如道德崇高。”  相似文献   

18.
要完成跨世纪发展的任务,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和机遇,各级领导干部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中,养成高尚的人格,对于完成肩负的历史重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就人格的涵义,领导干部人格的特点以及如何养成高尚的人格,提出浅见,以就教于专家学者。(一)人格及其在不同制度下的特质。什么是人格?根据张岱年先生考证,“‘人格’这个词是近代才有的,它是日本学者从西方翻译过来的。古代中国没有‘人格’这个词,但有‘人品’、‘为人’、‘品格’这些词。”①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人格思想,但也很少见到他们对这些词作出明确的规定,所见到的是他们对人格…  相似文献   

19.
一、调节职工心理需要的依据和意义 企业领导在经营管理活动中,首先应当抓住人的因素,而抓人的因素又应当首先抓住职工的心理需要。因为,需要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构成了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力。马克思说:“人有别于动物是人需要的无限性和对需要扩展的才能”。正由于人的需要的无限性和需要的多样性,才驱使人们积极地活动创造着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20.
本文力图阐明建构一门新兴的教育思维学,以研究儿童和青年思维产生和发展规律和方法。有效地为21世纪培养合格人才。并从三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建构教育思维学的需要与可能 建构教育思维学是需要的,也是可能的。 第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中国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其实,不仅基础教育要“转轨”,而且高等教育也要“转轨”。转到发展人的素质的人才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