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贺诗三议     
关于李贺及其诗歌的评论,遭受“四人帮”“儒法斗争”谬论的极大干扰。粉碎“四人帮”后,“星尽四方高,万物知天曙”(李贺《感讽》)。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发表了。毛主席提出“诗要用形象思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等一系列教导,掀起了一年来文学论坛学习、讨论和研究的极高热潮。个人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感到对李贺诗歌的评论,也还须拨乱反正;而其艺术上的独创精神,更是值得我们进行探索、学习和借鉴的。本文拟概括为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李贺作为中唐诗坛的代表 ,无疑他是带着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走进中国诗歌的圣坛。他以“鬼诗”、“鬼才”著称 ,然而他对李白、杜甫诗风的继承 ,仍是有迹可查 ,这一点中国古代诗评家中有些人已经意识到了 ,本文试从李贺同时代及其后人评论中 ,论证李贺与李白、杜甫诗歌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吸取了楚国民间文学和《诗经》的优良传统,创造了崭新的文学样式——楚辞,开拓了我国文学的新园地,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然而,前几年在“四人帮”炮制儒法斗争模式的恶劣影响下,有些文章以儒法划线,有的为了肯定他,就把他说成“法家革新者”、“法家诗人”;有的为了否定他,就把他说成孔孟之道的“信奉者”。显然,这两种看法,都是十分错误的。当然,早在建国初期就有些研究屈原的文章把屈原说成“法家”,其中许多观点也是很值得商榷的。今天,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还屈原的本来而貌。  相似文献   

4.
李贺诗歌中的心灵图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巍 《理论界》2007,(4):188-190
李贺诗歌是他内在心灵图景的显现。李贺诗中的神鬼世界,是诗人用自我心灵幻化出的虚境,是他在现实人生绝望后寻求到的生命归宿。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和讽谕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唐诗人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和讽谕诗的评价,历代毁誉参半。前些年,由于强调文学的社会效应,白居易的诗论和讽谕诗被誉为最完整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和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不朽之作,他把诗歌直接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主张最受推崇,而很少从诗歌自身的特点、规律去加以探讨。今天,人们已不满足于仅仅是外在的解说文艺与生活的关系,而要求更深层次、更多角度探讨文艺的特征,因此对白居易诗论和讽谕诗的评价有“重新加以认识”的必要。在谈到白居易的诗论时,首先有一个理论问题需要澄清:那种相沿多年的看法,即认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里提…  相似文献   

6.
礼法问题是研究儒法斗争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年来讨论儒法斗争,在儒家主张礼治,法家主张法治这个问题上,大家的看法基本上一致。但是,到底什么是儒家所主张的礼,什么是法家所主张的法以及礼法的来龙去脉,还没有弄清楚,甚至还有若干糊涂观念。为了坚决地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彻底地肃清王张江姚“四人帮”在历史科学领域内的流毒和影响,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认真地讨论一下,是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用现代修辞学的视角来欣赏古代诗歌,是不同于纯文学的,当然更不等同于纯语言的分析。李贺是个不同一般的诗人,他非常态的心理为他的诗歌带来了一种特殊的气质,所以,通感、移就等变异语言成了李贺的诗歌语言,同时,也成了我们进入“诗鬼”世界的路标。  相似文献   

8.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和总结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给法家的思想和路线以恰当的历史地位,深刻领会毛主席的“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588页)的教导,正确阐明阶级斗争和儒法斗争的关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对当前深入批林批孔,是很有意义的。本文试就封建社会中期,即奴隶制的复辟势力被打垮之后,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以前的封建社会里,阶级斗争和儒法斗争的关系谈点意见。  相似文献   

9.
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贺诗歌集注》是清人王琦编注的。王琦是清代研究唐诗的专家。他的《李太白集注》,跟仇兆鳌的《杜诗详注》齐名,但《李贺诗歌集注》卷首,选登了戴叔伦《冬日有怀李贺长吉》的诗。据权德舆所作戴叔伦墓碑铭,戴是德宗贞元五年(789)死的,而李贺则是贞元六年(790)生的。这首诗或是伪作,或是所怀李贺长吉另有其人.总之不是诗人李贺。王琦盖误也.  相似文献   

10.
陈友冰 《江淮论坛》2003,(5):133-140
主要从文化心理角度对唐代诗人李贺诗作及其创作行为作出新的解读.文章认为无论是其批判社会现实的诗篇,还是表现冶游夜饮场面宫体;也无论是表白其坎坷经历或人生志向的抒情诗,还是表现对宇宙人生思考的游仙体,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皇族意识植根于其中.这是他度过困窘一生的主要支撑力量,也是他自我安慰、维系其心理平衡的重要砝码.一些论者从社会学角度将其诗作分成不同的甚至对立的几个方面,并对此作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评价,并不符合李贺的创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