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虽未明确提及全球气候变化,但二者之间的联系却愈发紧密。这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化所引发的海平面上升、海洋暖化或酸化等问题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适用和解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海平面上升是否会导致领海基线移动、岛礁法律地位变更,将对一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构成法律挑战。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环境造成潜在的威胁和破坏,如何通过规则重构的方式实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碳排放、海洋暖化或酸化、大气污染跨界损害的有效规制是国际社会亟须关注的重要议题。值得注意的是,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可能为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强制争端解决程序,但在诉讼主体资格、法律义务和可归因性的认定等方面,国际诉讼活动仍面临着诸多的法律障碍。  相似文献   

2.
多哈世界气候大会通过了“多哈气候之路”,延续了《京都议定书》,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原则,包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启动了新一轮谈判以便制定2020年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框架,初步描绘了全球保护气候长期安排路径。多哈会议成果及其最终可能形成的长期国际气候变化制度安排,将对未来碳市场、全球经济及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长期来看,多哈会议成果对中国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我国应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3.
协同效应研究是近年来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的重要研究领域,为量化评估和统筹制定面向区域大气环境管理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性政策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逐渐成为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的重要政策工具。协同效应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的定义阐述、模型建立与案例分析等方面。国际上对于协同效应研究已经进入了由科学研究向决策服务的阶段,是服务区域国际气候谈判的重要科学基础。相比之下,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协同效应研究,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进一步加强协同效应研究,对于科学体现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气候伦理上看,代内正义是解决代际正义的前提。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谈判中,不断强调代际气候正义,实际上是要求所有当代人抛开历史责任共同减少排放。这隐藏着发达国家的一个“阴谋”:放弃自己的历史责任。无论是代际还是代内,分配正义的核心价值都要求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关照。气候变化产生的利益与损失存在着不平等分配。气候变化的受益者是否有义务向受害者提供补偿或援助,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伦理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问题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国家所谓"气候变化"问题缺乏事实和科学依据,并不是科学定论,温室气体不能决定气候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炒作"气候变化"的目的是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挥舞大棒,确保其能源安全和世界霸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从科学家间的争论发展成为国际政治博弈和经济竞争的焦点,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变成对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和发展权益的争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要认清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从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试析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国家集团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气候谈判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谈判中 ,不同的国家及国家集团发挥着各不相同的作用。国际气候谈判涉及到国家利益 ,因而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合作中既有南北矛盾 ,也有发达国家间的内部分歧 ,发展中国家集团也出现了分化趋势。文章指出 ,发达国家率先采取实际减排行动是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的前提 ,也是化解南北矛盾与分歧的一种有效方式。作者认为 ,各国家集团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做出某种“妥协” ,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凡  刘国章 《阅江学刊》2011,3(5):59-64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时代关注的热点问题,考察这一问题不能离开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联系,所以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必须同时站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辩证统一的立场进行讨论与研究,由此才可全面理解气候变化问题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和不科学的价值观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区域气候治理合作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东盟十国具有相似的地理、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合作往来日益密切。东盟国家积极投入,共同参与气候治理合作,建立了合理有效的气候治理机制,开展的气候治理项目不仅局限于东盟内部,更包含了国际间的合作与协助。东盟气候治理合作开展以来,主要有实施力度有限、成效不明显、气候治理技术方面的研究不足等问题。和平合作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唯一道路,和则双赢,争则双损。  相似文献   

9.
陈海嵩 《阅江学刊》2013,(6):46-53,66
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拉丁美洲国家在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同时,还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政策和行动计划,形成了两种推进方式:以气候变化法律为主、政策为辅的法律主导方式,以气候变化政策为主、少有甚至没有相关立法的政策主导方式。整体上看,拉丁美洲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在气候变化综合性立法上取得了突破,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气候变化国家政策正顺应时代潮流加速发展。在气候变化立法上,拉丁关洲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在气候变化政策上,拉丁美洲国家正加快发展速度。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拉丁美洲国家在制定与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与政策时仍面临一定阻力,个别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徘徊不前,须尽快弥补政策空白。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性问题,需要所有国家和团体共同应对,国际气候谈判应运而生。谈判充满矛盾、挑战和博弈,尽管形成了减排温室气体的共识,但仍有"搭便车"现象,谈判一度陷入"囚徒困境",存在着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冲突。国际气候谈判受到气候、政治、经济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未来国际气候谈判中,应当寻求国际合作,民主协商谈判,尊重国家主权,借鉴天下理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is study looks at the effect of current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projected future climate change to 2025 on New Zealand's energy industry (mainly electricity supply and demand) and at the wider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these effects. Electricity demand is modulated by climate largely through temperature, while electricity supply is modulated largely through rainfall and inflows to the major hydroelectricity‐generating lakes in the South Island. Six climate scenarios are examined with an energy model to determine the change in the demand for energy and the change in the composition of energy supply,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the mix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 The output from this model is then used as an input to a multi‐industry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the New Zealand economy.

The modelling demonstrates that while the expected effects of projected climate change on the energy industry over the next two decades are reasonably significant, the flow‐on effects from the energy to the wider economy are negligible, albeit slightly favourable. Modelling of the effects of climate variability, which includes unusually cold years, unusually warm years, and variable precipitation, however, shows that unexpected adverse events do have a measurable economic impact, particularly if wage rates are inflexible. Export industries are particularly disadvantaged by higher energy costs, implying a need for adequate reserve generation capacity. Just how much reserve capacity is optimal is a topic for further research.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to 2050 and 2100 show much greater climatic effects than are expected over the next 20 years. These have not been modelled as the types and costs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 technologies that might become available beyond 20 years are extremely uncertain.  相似文献   

12.
广州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风险认知是指个人或群体对以气候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的客观认识以及对已受到或将受到这种风险影响或损失的可能性的评估与判断,主要包括气候变化风险事件认知、风险源认知、风险后果认知以及风险责任认知四个方面。广州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气候变化风险源的认知普遍高于气候变化风险事件;公众对气候变化风险后果的认知程度较高,对"危及子孙后代"、"灾难性"的风险后果认同率最高;政府、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最大。  相似文献   

13.
何香柏 《阅江学刊》2012,4(1):38-44
以温室气体减排为主要立足点的气候变化问题在国内外已经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关注,相比之下,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还未被给予足够的关注,更不用谈气候变化适应性对环境法律的影响和挑战。我国气候变化的相关法律政策是以减缓为导向的,有关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还很少。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不可避免性、不可逆转性和空间时间上的广泛性,对环境政策与法律的假定基础、环境法律目的和现行环境管理体制等都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当务之急在于弄清气候变化与传统环境问题的本质区别,气候变化问题纳入现行环境法律的可行性等。  相似文献   

14.
史军 《阅江学刊》2014,(3):40-53
气候变化事关每一个人,人们有权利听到“不同的声音”,以确保正确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气候是否在变暖?气候变冷说和气候不变论都是对气候变暖的质疑,科学界内部对气候变暖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气候稳定是否存在?人们试图实现的可能不是稳定的气候,而是人们所熟悉的气候。气候变化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相对于自然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言,人类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微不足道,把可能的气候变暖归咎于人类活动是武断的。人类活动总是消极的吗?只有将自然因素引起的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进行对比研究,才能得出具有实质意义的结论。气候变暖一定是坏事吗?如果气候变化的收益远远超过损失,那么气候变化或许会是一件好事。是否一切负面问题都与气候变化有关?很多事件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没有必然联系,气候变化与农业、公共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没有直接关系。科学家、政治家和其他学者将各类负面事件归咎于气候变化,其原因很可能是为了实现气候寻租,谋取经济利益,争取国际发展权。神学家们特别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因为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危机使旧宗教与气候变化的新宗教结成了联盟,人们因排放温室气体而犯了“气候罪”,这是人类新的“原罪”。  相似文献   

15.
人为因素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对人类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办法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对CO2的吸收及CO2的收集和储存。在没有显著的技术发展和进步的条件下,减排温室气体必将影响一个国家的能源、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气候变化研究工作,如气候变化政策、气候变化科学、减排温室气体技术(能源、工业、农业和林业技术)、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等,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强大支撑。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贸易和气候变化的交互作用对于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而言意义重大。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国际贸易对减缓气候变化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气候变化可能会改变国际贸易的格局和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影响国际贸易的运输链。减缓气候变化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我国应充分认识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的复杂关系,采取相关措施,关注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许多基于观测站资料的研究发现,半个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发生了明显的气候变暖现象,该地区受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加剧的影响可能比其他地区更大。气候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已经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我们要通过降低国内单位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比例和大力植树造林增加碳汇等手段,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Why have societies failed to effectively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 We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climate change inaction by (1) examining how an unambiguously ominous report about climate change (IPCC 2018) was made palatable by news media and (2) explaining why climate change is typically unthematized in everyday life. Drawing on Adorno and Schutz, we develop a political-economic theory of relevance. The imperative to accumulate capital is not only a social-structural reality but also shapes why particular facts are regarded as relevant in experience (topical relevance) as well as how relevant material is interpreted (interpretative relevance) and acted toward (motivational relevance). Applying this framework, we (1) argue that media popularizations of the IPCC's dire Global Warming of 1.5°C (2018) are constituted by relevance systems conditioned by a capitalist social context and (2) strengthen Ollinaho's (2016) Schutzian explanation for climate change inaction by examining how productive relations and the culture industry perpetuate climate change irrelevance in everyday life. Schutz's framework helps conceptualize the intricacies of ideology and, when revised with Adorno's sociology, shines new light on an old questi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social conditions and knowled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