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董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4):6-7,83
现代性的发展潜力完全失效了么?关于人和社会价值理想的现代性并不意味着失效,而是更加鼓励人们重新审视自我、面对现实、设计未来。当人们赖以实现理想的途径遭到质疑的时候,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的超越.无疑为现代性健康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向。 相似文献
2.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理论贡献,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学思想为探索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指导性的思想资源。本文试图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内探索马克思生态学思想的科学内涵及逻辑结构,进而揭示其理论特征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与当代中国新现代性建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全球发展和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中重新考察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真切理解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必须祛除历史的三重遮蔽。马克思生活于现代世界的开端,对以资本全球化为主体的现代性分析具有双重向度:一方面,马克思从历史观的高度对启蒙运动以来的一切现代性根基、特征和形态特别是自由主体化思想和理性批判精神作出积极肯定;另一方面,又在变革世界的实践的否定辩证法基础上提出批判现代性的解构向度,从而为后现代思想家所推崇。随着新旧全球化时代大转换,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的关系随着历史关联的变化而变化。在马克思之后,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列宁、斯大林、新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邓小平等等都在现代性问题上作出过许多思考。在全球后现代性背景中的当代中国,其发展的本质理念应当是既不同于马克思和韦伯时期的经典现代性,也不同于后现代,甚至不是吉登斯的“反思现代性”或第二次现代性,而是一种以后现代引导的现代性,即新现代性。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本性。 相似文献
4.
与传统哲学教科书模式所表述的"超历史"的"普遍原理体系"不同,历史唯物主义有其时代性的问题意识。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克服资本主义所导致的诸种对抗性、分裂性矛盾,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问题意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主要不是贯穿于任何历史时代、地域文明的"普遍历史过程",而是"资本主义现代性"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主旨主要不是发现、阐明超越时代差别的"普遍历史规律",而是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建构社会主义"新现代性"。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不是"纯粹历史哲学",而主要是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社会理论",其理论特性主要体现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性立场和超越现代学科分工的总体性视野。 相似文献
5.
陈方平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雇佣劳动概念的出现,将其思路推进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层面,一条社会历史性的批判思路很自然地被牵引出来.这标志着马克思在资本批判的道路上从经验历史主义的道路走向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在这一理论视城中马克思对社会历史规律的探索才同时显现为一种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这对我们在当下语境中阐释马克思哲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方法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选择现代资本生产作为理解现代性的途径 ,创立了从“资本生产的过程”、“资本生产的规律”、“资本生产的结果”三个层面解剖现代性的方法论。认真思考和领会这三方面的方法论观点 ,对于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构筑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现代性叙事结构,经济学批判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主线,因而以经济学批判为主线的现代性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本真的理论视域.经济学、现代性与历史唯物主义三者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赋予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以独树一帜的理论品格.货币、资本和生产是架构三者相互关系的概念桥梁,它们既是经济学建构现代性叙事的支柱概念,又是历史唯物主义开展现代性批判的基础概念.某些后现代学者视马克思的货币、资本和生产概念为纯粹的经济学概念,并由此认定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并未超越经济学的理论视线,历史唯物主义在客观上已沦落为经济学和现代性的共谋.揭露和批判这种"共谋论",就必须把被后现代理论囚禁的货币、资本和生产概念从单一的经济学视域中解放出来,通过还原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本意来展示其现代性批判功能.这是关涉诸多历史唯物主义"元问题"的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解释模式有其共同根源。要超越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两种解释模式的抽象对立,就必须在当代境遇中发掘隐含在马克思思想中的价值规范,探究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基础",进而从规范性维度建构历史唯物主义,阐明历史性维度与规范性维度的有机统一。历史唯物主义规范基础的基本内涵是共产主义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自由人的联合体。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基础扎根于现代的实践、交往活动,有效整合了启蒙现代性的自我分裂,历史地超越了启蒙现代性的规范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基础扎根于历史分析,同时又引导着历史分析,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融贯性与整体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焦点问题,与中国自身问题密切相关,需要深入反思.近年来,国内学者立足于马克思哲学的视野,揭示现代性问题的根本困境,并从马克思哲学的路径反思现代性,最终将这种积极反思的成果渗入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梳理和挖掘其研究资源,无疑具有理论意义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建构需要引入现代性批判理论,并经过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洗礼才得以可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建构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尤其是马克思对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所做的双重批判。在理论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建构要反对资本话语霸权、坚持对现代形而上学的继续清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启西方现代性之蒙蔽。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现代性生成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资本.作为动力源泉的资本,是推动现代性持续生成与不断发展的强大助推器.对于现代性的基本动力问题,应当分别从资本的内在规定、资本的动力作用和资本的当代现状来予以分析.正是资本无限制地自我增殖、自我扩张的本性构成了现代性的主要驱动力量.主要通过“社会时空结构”等中介性机制,资本才能够不断拉动整个现代化进程的步伐.资本的增殖和积累进程开启了社会时空结构的巨大变迁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生活剧变,这表现为“时空压缩”与“时空伸延”过程的相伴相生.与早期现代社会不同,以“信息化”、“自动化”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已经将世界带入了“后工业时代”.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并不表明科学技术和知识信息对资本动力的取代,而是表明资本积累方式的具体形式的变换. 相似文献
14.
15.
马克思在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遵循了由哲学到经济的批判逻辑:他首先对传统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清算,在宗教与现实之间的本质论中逐步显露出自己的唯物主义倾向;随后在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辨析中探讨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提出从市民社会来理解国家的唯物主义方法论;最后深入到经济问题中,从人类天然的生产活动中抽象出分工,并在分工的基础上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最终形成了马克思“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生产力”,但把科学抽象为历史的一般存在,淡化了脑力劳动者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确认了脑力劳动者在生产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种理论调整,反映了时代条件的变化,对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乃至更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应当从更高的历史视野出发探讨历史唯物主义问题,自觉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之间的契合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始终伴随着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外在地认知、解释中国现代性建构,而且还内在地塑造、参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中国"之间持续发生着"相互建构"与"双向生成"的动态过程,使得历史唯物主义能够"融入"现代中国的自我建构,"内在于"现代中国。中国化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现代性的"相互型塑"与"双向生成",主要体现在现代中国的历史意识、时代定位与发展方向这三个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将进步的历史意识植入现代中国的文化核心;历史唯物主义引导着现代中国的时代定位与时代规划;历史唯物主义为现代中国的发展提供历史向导,塑造着现代中国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相互结合的当代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双重进展。 相似文献
18.
资本现代性的生成,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现代化,也造成了只注重人的物质欲望的满足、片面追求经济现代性、忽视社会现代性发展的后果,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对抗性和物化性等弊端.在现代性建构中,必须扬弃资本现代性的局限性,建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人的现代性协调发展的社会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20.
马克思是后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现代性批判者吗?——论现代性批判语境下的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成为批判的对象是在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中完成的。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从历史分期来讲理应是现代性的话题,把后形而上学等同于对现代性的批判就造成了一种历史错位;后现代同样也无法使自己真正构成为现代性的对立面。在现代性批判语境下的马克思是其超越者,批判形而上学不是马克思的历史使命,后形而上学就更不是对马克思哲学准确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