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当前我国人文学科研究的特点、价值和功能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当前我国人文学科研究的特点、价值和功能问题。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学科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性,更重要的是具有旨在教育人、提高人的素质的实践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学科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学科的确立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需要;同时,人文学科的建设应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2.
试论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学科的发展现状,认为学科设置有很大的随意性,学科壁垒依然存在,医学人文学各学科属性混乱、划分过细,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原理,认为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并从如何构建医学人文学科的学术共同体、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等方面探讨其具体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佛山大学的脱颖而出,得益于地方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而“人”的因素也是中心城市新办院校超前发展的关键因素。佛山大学办学特点本文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揭示分科教育的历史必然性和弊端,阐释在同等教育中人文学科的基础地位,指出加强人文学科建设的重大意义。分科教育人文学科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构想的基点1、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人”,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自由性、和谐性、个性及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和意志力等。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教育在“人”的定位上更是责无旁贷。阅读和写作仍然是语文教育的两大支柱。坦我们不该再把“阅读教学”简单定位在仅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面对左翼文学的强势扩张,中国大陆文学曾出现立足于“人本位或生命本位”、“文学本位或艺术本位”的“人的文学”、“自由的文学”的思潮,而这一流脉在海外华文文学中始终强劲地保存、发展着.华人身处各种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国度中,其生存的根本性处境往往是多重的边缘,“人的文学”和“自由的文学”互为支撑,成为海外华文文学抗衡种种压力,包括“理性过度”的压力,保存发展自身的根本性力量.百年海外华文文学以数千万华人在世界各国的“边缘”经历、体验,在看重人的价值和心灵自由上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并以“人的自觉”不断推动着“文的自觉”,“文的自觉”又在捍卫文学性中深化了“人的自觉”,其“边缘性”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人的文学”和“自由的文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6.
蒋孔阳《美学新论》明确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命题。这个命题经过新时期以来的历史实践检验,是实践美学和新实践美学的正确命题,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个命题揭示了美学的人文学科的性质,揭示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内在联系;其次,这个命题对于自然美这个千古之谜和“啊喀琉斯之踵”给予了科学的解释;第三,这个命题有力地回应了反本质主义,给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再论“以美育代宗教”——兼与李丕显、赵惠霞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美育代宗教”论于理有诸多未通处。人类精神需求与活动之丰富性、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结构、人类的有限性决定了宗教仍有其生存之理由 ,审美与宗教各自独特的文化功能不能相互代替。“以美育代宗教”论在中国无传统与现实文化基础。人文学科内部亟需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8.
在一般人看来,“国学”属于人文学科,主要表现的是传统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伦理。通过对“国学”定义的讨论,对我国古代数、理、化、天文、中医等科学内容的阐述,表明国学中应包含自然科学的内容,分析了为什么存在“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的疑问。明确在国学中包含自然科学,有助于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我国与世界学术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有助于学生培养,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9.
美学是人学     
在人文学科中,只有美学才对人及其生活作全方位、整体化、流动性的研究与把握,所以美学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学”。“美学是人学”不仅明确地标示了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性质和意义,而且也意味着人及其生活的发展应当自觉地体现美的要求,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台刊《理论与政策》第 15卷第 2期上发表文章指出,对古迹保存相应的文化及历史理念所衍生的“原地保存”、“原形貌保存”、“原貌修复”、“开放公益使用”、“经营再利用许可制”、“周边土地建筑行为之控制”及“无主古迹土地之购买或惩收”等事项,依台湾地区有关法理原则,分析古迹保存实务上可能的财产限制与相关补偿的关联性。若因古迹保存而对于人民财产权的限制措施构成“准惩收侵害”,对于此种“特别牺牲”,文化资产保存法或其他法令中应订定“补偿措施”,以排除古迹权利关系人抗争,顺利推动古迹保存业务。 (叶普照摘编 )  相似文献   

11.
围绕“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作用和影响,就新形势下如何在医学生教育中强化“人本”理念进行详细的论证阐述,认为在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继承以往良好的传统性和时代发展的潮流性以外,还应在传统与潮流之间结合医学专业面向生命的特点,突出“人本”思想的教育,从而使医学生在思想上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完善、合理,并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实践“助健康之完美”理念,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重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及其人文精神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企业经营与人的成长和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文素质作为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文学科培育的。人文学科是关注人的精神及其意义世界的学科。它与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都明显不同。它为人类提供一个意义的世界与精神的家园。文学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具有社会历史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或者社会(意识形态)功能和审美功能,并且以语言艺术性构成了与其他艺术种类的不同特征。文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建构与守护着人类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现在“人文素质”、“人文教育”、“人文工程”等词报刊上出现不少,这说明人们对人文科学建设、提高人文素质的关注,也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研究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探索理工大学加强人文学科建设途径和模式。在高校中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概括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目标,通过多渠道人文教育是途径,各方面通力协作的人文工程是保证。 人文科学一般指以人或自然为研究对象,是与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人文精神教育。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大发展的世纪,也可  相似文献   

14.
提高人文素养是知识经济时代人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才竞争的需要。在人才国际化的21世纪,高校应遵循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显性”教育与校园“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创新教育,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并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土著知识” 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著知识”是各地区人民为着繁衍生息在实践中积累创造的知识。它对人类社会如何持续发展有着借鉴意义 ,对科学技术发展是潜在资源。随着现代科技的推广 ,“土著知识”因被替代而走向湮没。本文对“土著知识”形成的特点及存在形态、存在价值进行了论述 ,并对其保存、利用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最新一轮自然主义运用演化论和神经科学等生物科学中的研究成果对人文学科提出了一些批评,"教化"的可能性及合法性是焦点之一。新自然主义认为,文明教化事业远非人们长期公认的那么重要,因为人的禀赋早已在漫长的演化中形成脑结构并固定下来;人与动物之间具有强连续性,人根本没有"自由"意志做违反自然"法则"之事,相反应当为其自然性感到骄傲和满足。教化作为对自然的干扰是无用而有害的,是"扭曲人性"。然而"新科学"在自然研究方面的成功并不能保证自然主义的"新思维"对人文学科的批判之有效性。人性固然有其自然的一面,但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它有超自然的维度,表现为追求自由并有责任意识。人之为人不是脑科学和演化论能充分说明的"事实",而必须靠文明教化来"生成"。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理论界关于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已多有讨论 ,但是这一讨论基本没有涉及作为文学本体及文学媒介的文学语言。本文认为 ,文学语言的人文价值是“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中的应有之义。文章从剖析“人文”和“价值”这两个词语的本来意义入手 ,具体界定了人文价值的涵义 ,接着论述了逻辑语言在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人文价值的失落 ,然后着重指出在文学这个国度里 ,其词语不仅保存着语言的原初创造力 ,而且经历着往返不已的灵魂轮回 ,经历着既是感觉的又是精神的再生 ;语言在文学里复活了它的全部的生命 ,闪耀着人文价值属性的灿烂光芒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国古代宗教崇拜对象及天人关系之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宗教的崇拜对象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下 ,从原始宗教发展而来 ,主要是“人”对抽象的“天”进行崇拜。后来 ,在儒道两家的批评和改造下 ,其崇拜对象逐渐由“神灵之天”向“义理之天”、“命运之天”以及“自然之天”演变。与之相应的天人关系 ,也由“天人相分”到“天人相通”,直至最后发展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9.
人如何达于至善,是儒家思想从孔子到王阳明的主题。王阳明认为,人皆具“无善无恶”之纯善本心,并认为这是人皆可达于至善之前提和基础;但大多数人要长期经历在实事上磨练之“为善去恶”过程,才能达到 “物来顺应”、自在快乐的至善境界。阳明关于道德修养如何不断提升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如何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有人认为阿多诺《美学理论》“并非一个理论的圆圈,而是一种思索的过程”[。1]这同样适用于徐岱教授《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该书在揭示美之奥秘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思”的魅力。其实,“美”与“思”从来就没分开过。“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的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的思想。[”2]《美学新概念》的“美之思”不仅以重建现代美学为己任,还担负起重振人文学科的历史使命!《美学新概念》纵横驰骋于美学领地的同时,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通过对美学问题的具体论述澄清了人文思想的某些困惑。这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