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宋徽宗大兴学校,给予学生优厚待遇。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五引邓志宏谓“崇宁以来,蔡京群天下学者,纳之黉舍,校其文艺,等为三品,饮食之给,因而有差,旌别人材,止付于鱼肉铢两间,学者不以为羞,且逐逐然贪之。”其实岂止分给以饮食而已。朱瑞熙在《再谈宋墓出土的太学生牒》(《考古》1977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太学生至少在北宋末年,可以免除本人的差役”,但是他又否定了宋代太学生可免除本户差役的说法,他说,根据记载,宋代太学生的  相似文献   

2.
郝建平 《北方论丛》2004,4(5):76-80
汉代设立太学之目的,就是要培养国家所需要的治术人才和贤人君子,因此,自太学开设之日起,太学生与政治便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太学生在校时即关心时政,试图学有所用.他们或上书言事,抒发政见;或集会请愿,干涉不平之事.特别是东汉中期后,太学生以政治集团的形式,全身心地投入到反宦官的斗争中去,成为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量.汉代太学生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我国古代学生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评一生清正除奸而功败垂成的王允康德文王允,字子师,东汉顺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出生于并州太原郡祁县(今祁县南)一个世代在当地州郡做地方官的家庭。王允“少好大节”①,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志于为国家建功立业。一次,太学生著名领袖郭泰(字林宗)见...  相似文献   

4.
杜永梅 《江淮论坛》2007,16(1):124-130
荀悦生当东汉皇朝统治末期,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六主”、“六臣”论,并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别的君臣对政事发展的不同影响;他的“天下国家一体”的政治观念建立在对君、臣、民三者关系的认识之上;“众正积于上,万事实于下”的思想则反映了荀悦的政治理想,而荀悦政治思想最终归结于对于东汉皇朝政治统治秩序的维护。  相似文献   

5.
班勇 ,东汉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东北 )人 ,字宜僚 ,班超子 ,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秉承其父之志 ,代表东汉政府 ,在开发西域、团结西域各族人民反抗北匈奴的侵扰等活动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少有父风”① 的班勇在东汉对西域的“三通三绝”② 历史过程中第三次通西域 ,故被人认为“后汉王朝在西域的成就事实上主要是班超和他的儿子班勇个人取得的”③ 。然而长期以来 ,班勇的个人成就一直掩盖在其父班超的光辉之下。本文拟就班勇与西域的关系作一略述。一东汉初年 ,西域的政治形势十分混乱。早期西汉王朝凭文治武功建立…  相似文献   

6.
东汉后期的社会批判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前期,出了一位如今家喻户晓的大思想家王充。他以战斗无神论者和批判家的姿态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但是,由于这时东汉正处在兴盛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尚未充分暴露,王充的思想主张在当时并没有为许多人认同。再加上他为了批判复古论,为了“宣汉”、“恢国”,对汉朝统治者作了不恰当的歌颂,加上其他一些缺陷,而影响到他的思想的战斗性。到东汉后期,一部分思想家又高高举起批判的旗帜,掀起了一股批判现实的思潮。一、社会批判思潮的兴起东汉中期以后,各种社会矛盾尖锐起来。由于豪强地主势力对土地的兼并越来越厉害,加上贪官污…  相似文献   

7.
《后汉书》卷五十八《虞傅盖臧列传》,记载了东汉一朝四位刚正忠义之士。第三位史传人物“盖”,即盖勋,他是一位古代的甘肃历史人物。东汉末年,盖勋官至京兆尹,即东汉司隶部长安市长。凉州军阀董卓乱政,入都洛阳,擅自废主,直接引起了全国性的军阀混战,使天下人民俱遭涂炭。董卓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军阀。他独揽朝政,秽乱宫闱,操生杀之权,报睚眦之忿。在京城的三公九卿被董卓玩于股掌之上,“莫不卑下于卓”  相似文献   

8.
曹操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鲁迅说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称他是一个“英雄”。这首先是因为曹操冲破了东汉以来“以族举德”,“以位命贤”,看“门第”“世资”察举,征辟制的束缚,提出了“唯才是举”、任人为贤的用人主张,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他完成北方中国统一的基础。一曹操“唯才是举”的路线,概括起来有下面一些内容和特点。一、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选拔人才不讲究门第、地位,突破了东汉以来“选士而论族姓阀阅”的限制。所以在曹操部下“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如汝南太守满宠出身子郡督邮,并  相似文献   

9.
座右铭,是训诫文字的一种,用于自我警戒。一般认为,座右铭的名称和最早的作品始于东汉的崔瑗。据考,在崔瑗之先,西汉的严遵也写过座右铭。而座右铭文化之源,可追溯到先秦的“宥坐之器”、孔子观周所见的“金人铭”等。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优良传统,古人为修身治国,常把自我警戒的文字,镌刻在钟鼎等器物上用以自律。  相似文献   

10.
<正> 东汉时期,特别是在其中晚期,居住在东汉帝国境内的东,西羌以及塞外西羌曾同东汉王朝进行长期而激烈的战争,战争的结果,“寇敌略定矣,而汉祚亦衰焉。”(《后汉书·西羌传》)对于羌汉战争的性质,史学界一般都认为是羌族人民反对东汉王朝的起义,当然,不同观点的争论也时有发生。近来,张大可同志在《东汉时期的安羌名将——凉州三明》(载《西北史地》1982年第2期)一文中,对羌汉战争的性质又提出了另外的见解。他认为;连绵不断的羌汉战争是塞外“西羌”侵边的“羌祸”,而不能简单地用羌人起义来概括。他对于其中影响较大的安顺二帝时期的东羌暴动,虽也予以肯定,指出由于当时东汉王朝政治黑暗,“羌人的起义是被迫的,他们的反抗是正  相似文献   

11.
宋江是《水浒传》的主要人物。晁盖死后,他在梁山泊“坐了第一把交椅”,他的话动几乎贯串全书始终。他是作者所着力塑造的“正面人物”。分析评价宋江的形象,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分析和批判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12.
人才规格问题,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对于整个社会都是举足轻重的。孔子是学校教育的先躯。他的一生主要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他的教育思想里就有个人才规格问题。在孔子的思想中,道德总是处于第一位的。这是他对人才最基本最主要的要求。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也都是以“德”用人的。这个“德”就是“忠”、“孝”。东汉有个  相似文献   

13.
<正> 曹贞吉(1634--1698),字升六,又字升阶、迪清,别号实庵,山东安丘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中。高祖曹一麟,明嘉靖丙辰进士,吴江知县。曾祖曹应埙,太学生,为遵化县丞。祖父曹铨,太学生,光禄寺署丞。父曹复植为诸生,早卒。外祖刘正宗,崇祯元年进士,入清后官至文华殿大学士,能诗。优越的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受到了较好的文化教养。然而因为幼而失怙,又处于明清易代之际的战乱中,所以他也曾经历过一段颇为艰难的困苦生活。他曾有诗追忆这段生活说:“伤哉垂九龄,已感终天逝,茕茕弃路隅,艰难时陨涕。提携惟老母,追随有弱弟。抢攘兵戈中,生全偶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小说理论的建树,最早是东汉桓谭,桓谭在《新论》中说:“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所说“残丛小语”、“短书”,当然含有对小说轻视的意思,但同时提出了小说“治身理家”,对人们有教化作用,建树了小说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理论,闪炼着理想的光辉。北宋苏轼在《志林》中说:“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数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  相似文献   

15.
葛承雍在《不应一概贬斥东汉宦官》(《西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一文中说:“近两年来,史学界论及东汉宦官的一些文章,颇见功力。但往往出于针砭时弊的用意,时有贬斥太过,不符史实之处,而且有的文章似乎走向了观点与言词都偏激的极端。”他“不赞成这种研究方法,更不同意由此而得出的结论。”葛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试析东汉政权长期“倾而未颠,决而未溃”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政权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系统一王朝享国久长的朝代之一。除光武、明章三世60余年出现中兴大治局面外,百余年间君道暗乱,戚宦交相秉政,一直处于衰败境地。尽管如此,东汉政权的统一局势却并未发生很大变化,长期保持着“倾而未颠,决而未溃”的局面,百余年间绵绵不至于亡。究其原因,首先一大批“肆直”官僚士大夫前仆后继反对戚宦专权的斗争对东汉百余年间“衰而不亡”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作用。其二,东汉政权长期“衰而不亡”的另一原因是下层社会秩序的相时稳定,“朝纲虽替,虐不及民”。其三,东汉政权之所以能长期维持“倾而未颠,决而未溃”的局面,与东汉一朝始终以儒学作为统治思想及其所形成的“教化”“风俗”之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日本学者笠原仲二在《古代中国人的意识》中,对“徽”字作了考证。令他大惑不解的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徽”的解释竟然是一块绑腿布。同样存在争议的,是“徽州”这一地名的来历,是宋徽宗要将这个美好的文字赋予歙州这块地方,还是他对于方腊起义之后的这一方土地命名另是深意?  相似文献   

18.
边勃 《北方论丛》2007,(5):76-78
宋代太学生参与政治活动业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而太学生积极的爱国运动又与当时的太学制度是密不可分的。深入探析宋代太学生的救亡图存活动及其特点,追寻他们在民族危难之际,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敢与权奸作斗争,死而后已的顽强精神。这对近代中国的学生运动乃至近代中国民主意识的唤醒都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3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相似文献   

20.
《平山神祠碑》是研究东汉文字、遼东属国和朝鲜古代史的珍贵史料.作者考证此碑刻立于东汉建武九年.是年之前东汉政府已在现今的朝鲜设置“遼丞属国”并派“会使”.遼丞属国可能先于遼东属国而存在.旧释“建丞属国”应为“遼丞属国”之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