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盾——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茅盾,作为一个小说家,早已驰名中外,但是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此本文想就茅盾在报告文学创作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进行一些粗疏的探讨。我想这对于全面了解茅盾的文学成就,了解我国报告文学创作发展的情况,都是有所裨益的。一首先,茅盾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是决非偶然的。这可以说是由于他那坚实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全面的报告文学理论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茅盾的文艺思想,一开始就建筑在雄厚的现实主义基础之上。他积极提倡新文学。在他的第一篇文学论文里就提出了“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文学主张。这“人生”不是一家一户的人生,而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不是“特殊阶级”的人生,而是“平民”的人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人生。进而他又指出“文学是时代反映”,“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真文学”。他要求文学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  相似文献   

2.
泉镜花是日本近代的杰出作家,他以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对日本文学影响深远。但在其有生之年却被视为“异端”和“非主流”作家备受冷落。然而在其辞世近四十年之后,日本文学界又掀起了“重新评价”泉镜花的热潮,出现了“泉镜花热”。随之日本文学界将其视为“被遗漏的名家”,对镜花文学进行了三十余年的持续性研究,如今已确认其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超越了时代的”杰出作家。研究镜花文学前后所经历的被“遗漏”、“重新评价”和“持续性研究”这一“泉镜花现象”将会为我国的民族新文学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西方文学中,卡夫卡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他被誉为“本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传奇式的英雄和圣徒式的人物”。①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②他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产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各种现代主义思潮流派都在他的创生中找到了历史渊源。他被称为一个“永恒的谜”,要解开“这个谜”,就意味着要解开“人作的真谛”。尽管他本人没有倡导建立过什么学说、流派或文学团体,但他作品艺术的超凡独特和于人性、与社会的病态思考,使得种种现代艺术派别从中找到了共鸣之处。  相似文献   

4.
黄青松长篇小说《毕兹卡族谱》,抛弃被格式化的写作技巧,运用审视与魔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文化展示,探索“族谱体”小说创作路数,通过花桥这个土家族村寨的“前时代”“远时代”“近时代”及“后时代”等四个时代不同文化现象的描述,艺术地呈现了花桥的整体文化形态,堪称一曲全球化时代东方传统乡土社会的悲歌。《毕兹卡族谱》的创作也表明,当一个作家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为对象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他就进入到一个悖谬里面,陷入到艺术创作与文化理性的矛盾中。艺术是充满激情的东西,理性是冷静的东西。艺术创作越是追求爱与理性的平衡,作家就越不容易被人理解;艺术创作中爱与理性越趋于平衡,作家的孤独感就会越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雨果的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作《巴黎圣母院》被译介到我国已半个多世纪了。但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尚有许多争议。其中付主教克罗德这一形象便是争论的焦点之一。人们在基本上肯定他是个反面形象的同时,围绕着作家对这个形象的同情是“削弱了人物的揭露力量”,还是“不如此写就会损害他的典型性”的问题争论不休。在争论中,有的作者往往忽视了作家本人的看法和创作目的,脱离了作品产生的时代,简单地把克罗德归为封建帮兇,说他是一个虚伪、阴险、狡诈、自私、狠毒的人物,不惜一切贬义词来形容他。我以为这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看待问题的方法,也违背了作家的本意。分析一个人  相似文献   

6.
郭澄清是善于叙述“新国民性”的小说家。在17年文学的格局中,他的文学叙述是对山西作家群与陕西作家群的综合。在叙述内容上他几乎与陕西作家群完全一致,即着重于新时代、新人物的叙述,对于旧的因素和“中间人物”他基本上保持沉默。但在叙述形式上却兼有陕西作家群与山西作家群的特征。一方面不乏横断面的结构,另一方面也同样善于以民间的传统的故事风格进行叙述,乃至两者的巧妙结合。这显示了郭澄清作为那个时代的作家,对主流叙述规范的遵守。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今天被视作现代派的鼻祖,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可是在他的时代他根本就不是一个作家,他的同时代的人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他创作的巨大意义。他的作品,从被看作为“非文学”,到被承认为“正宗文学”,最终被世人所认可,并成为人类文学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从卡夫卡的性格和主要作品人手,通过对它们的解读,使人们对卡夫卡能有更直观、更立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托马斯·哈代是十九世纪最后十年中英国的伟大小说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使上个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达到了完成的地步。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和破产农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在“维多利亚盛世”帷幕掩盖下英国社会的深刻危机。他的小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因此人们称哈代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最后一位作家”。由于他的小说对现实主义艺术传统有所突破和超越,因此他又被称为“现代派的先驱”。哈代于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父亲是石匠,喜爱传统…  相似文献   

9.
他的名字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他被人们称为“科学和艺术共和国的无冕皇帝”。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他的笔名伏尔泰则被更多的人知晓。伏尔泰是诗人、剧作家、作家、小说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更是思想解放的鼓吹者。他一生都在反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小说创作有着强烈的“为人生”的使命意识。这一使命意识怎样形成?和时代、和作家世界观的嬗变有怎样的关系?本文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11.
张平的叙事风范 ,在“晋军后”时代的山西作家群里 ,最具“主旋律”特色 ,这一点 ,秉承了“山药蛋派”老一辈作家紧扣时代脉搏 ,为百姓立言的创作品格 ;同时 ,他的叙事 ,在同代山西作家群里 ,又最富激情个性 ,这一点 ,与老一辈和同辈山西作家风格迥异。两点的结合 ,构成张平叙事风范突出的美学特征———追求阳刚美、崇高美。这种美学特征的追求 ,植根于黄土文明的腹地文化 ,在后现代文化的不断浸染中 ,凸显着“抵制场”的风采。  相似文献   

12.
手握阳光     
1878年冬天,一个衰弱不堪、嘴唇冻得发青的乞丐在街上拦住了匆匆经过的屠格涅夫。乞丐伸出一只通红的、肿胀的、肮脏的手向作家乞讨。作家掏遍了身上所有口袋,但什么都没找到。他窘极了,便紧紧地握住乞丐颤抖的手:“别见怪,兄弟;我身边一无所有呢,兄弟。”乞丐也“紧紧地捏了捏”作家的手指。“哪里的话,兄弟,”乞丐口齿不清地慢慢地说:“就这也该谢谢您啦。这也是周济啊,老弟。”屠格涅夫后来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这件事,他最后写道:“我懂了,我也从我的兄弟那里得到了周济。”这似乎是一次有悖于常理的不可思议的“施舍与被施舍”:作家…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俄罗斯小说界,B.田德亚科夫是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这倒并非因为他1941年就应征入伍,和邦达列夫、贝科夫一样,同属“前线一代”作家的行列;也并非因为他写了大量农村题材的小说,被文学评论家誉为“农村散文”流派主将之一。他之所以引人注目,恰恰因为他“勇敢地坚决地干预了生活”。他是一位敏感的作家,善于在各个不同时期尖锐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艺术个性的典型特征是:忧郁。它是把一种个体生命对客观世界的特殊体验突进到对历史的、现世的具有审美意义的反思的高度上,而凝聚成的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折现着作家对时代的体认与把捉;蕴含着作家独特的生命历程与气质。他创作中忧郁情结的表现,充分显示着“苦闷的象征”色彩,并非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论所能概括的;这使郁达夫在与中外一大批作家诸如鲁迅、郭沫若、沈从文、屠格涅夫、劳伦斯等的比较中,突现出自身艺术个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正>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是与欧内斯特·海明威同时代的杰出作家。进入二十世纪后,正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优秀作家为美国文学赢得了世界声誉。与海明威一样,菲茨杰拉德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四十六岁的一生是短暂的,其创作生涯不过二十年,但他以自己特殊的文学天才和辛勤创作为  相似文献   

16.
<正> 在南阳众多的作家里面,周熠的创作是较有特色和个性的,他也是近年来崛起并呈上升趋势的“南阳作家群”里唯一融小说、散文、诗歌于一身的三栖作家,而他创作的主要成就却表现在他“为人生”的乡土文学方面。近年来他的作品多次被全国一些报刊刊登并转载也说明了这—点。由于论题与篇幅的限制,我们在这里且不论其散文与诗歌,仅就周熠新近出版的小说集《杏儿黄熟时》(河南人民出版社)谈谈自己在解读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与看法。  相似文献   

17.
汪吉 《江海纵横》2005,(6):16-17
翻开厚厚的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经典小说,都遭遇过“曲高和寡”的命运,徐小斌的长篇小说《羽蛇》同样如此,但《羽蛇》锋利的思想利剑直抵现实深邃的部位.神秘的艺术魔幻震撼了人的心灵深处。阅读《羽蛇》,你感觉它就像一个时代的精神芯片,需要时间慢慢发掘。它属于现代的,它也属于历史的,“一个作家的价值,不是体现在他和时代的同步上,而怡恰是体现在他和时代的差异和错位上。一个和时代投有差异和错位的作家,他反而最易被时代所抛弃。”经过大浪淘沙.我想被抛弃的决不会是《羽蛇》这样的艺术珍品,它定会是文学海滩上的一颗闪光的珍珠。  相似文献   

18.
从陈映真的“华盛顿大楼”系列小说出发,将陈映真作为乡土文学的特殊个案,置于六、七十年代台湾乡土文学的流变和七十年代末乡土文学论战的背景中考察,探讨陈映真介入乡土文学的独特方式,以及他之所以被称为乡土文学作家的内在心理机制和现实因素;并简要勾勒台湾乡土文学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揭示陈映真在这一过程中所处的特殊的历史环节。  相似文献   

19.
毕生致力于美的发掘和传播的沈从文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建国以后,沈从文一直从事文物研究,四十年间他独僻蹊径,为我国物质文化史的研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我国自古注重“正名”,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然而要为沈从文先生在建国以后这四十年的后半生“正名”却颇不容易.他的前半生(1948年以前)是“作家”,这是没有疑问的.至于他的后半生(1949年至临终)却似乎还没有公认的“名分”.他是全国政协常委,但似乎没有参加过多少社会政治活动,自然说不上是“政治活动家”;他虽以老作家身份任全国文联顾问,却又似乎既未被“顾”也未被“问”,且未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因此不能继续称为“作家”;萧离同志称先生为“考古学家”,先生后半生潜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大凡有见地的作家 ,他们都承认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社会现实影响决定着文学的发展 ;时代的政治必然要反映在文学创作之中。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认为时代的推迁、政治的嬗变 ,会影响作家的情感和文学的盛衰。他说 :“歌谣文理 ,与世推移 ,风动于上而波动于下者也。”他把历代文学的演变归纳为 :“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所以他认为唐虞诗歌 ,由于“德胜化均”,“政阜民暇”,故“心乐而声泰”;建安篇什 ,“良由世积乱离 ,风衰俗怨 ,并志深而笔长 ,故梗概而多气。”至于东晋诗赋 ,由于“中朝贵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