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事法律关系是由不同的要素,按一定的结构方式和层次组成的系统。它处于运动之中,实现着自己的职能。民事法律关系和经济关系、道德关系、习惯关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社会关系是立体的、多侧面的。以经济关系为基础和主要内容,构成经济的、法律的、道德的、习惯的统一体。民事法律关系也是由诸要素构成的、多侧面的社会关系。它有内部的结构和外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一、君主专制与官僚政治 在封建官僚政治生活中,封建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掌握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的大权,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权。为了保证君主绝对支配权力的贯彻实施,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建立了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官僚制度。中央有中央政府,地方设郡、县、守、令,以掌兵、刑、钱、谷等事。这样就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的庞大的官僚机构。封建君主就是依靠这一庞大的官僚机构,通过层层控制,强制推行自己的意志,对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法制深受封建伦理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法律的伦理化特征。封建法律的伦理化过程体现在呈互动关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伦理的法律化.即以礼的精神原则支配法律.直接把礼的规范变成法律规范的过程;二是法律的伦理化.即封建法律从立法和司法上逐步实现其伦理化的过程。中国封建法律的伦理化特征表明.中国古代法制的构建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清代封建国家干预商业经济的历史特点及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论述了清代封建国家干预商业经济的历史特点,分析了它的消极后果,指出清代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制度是维护封建生产关系,抑制商品经济发展,延误中国封建经济近代化过程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华夏国家从史前社会蜕变出来时,保留了许多氏族、部落组织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品格。这些品格依随社会发展而逐渐演变、转型,由此形成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的宗法制特点及内容。这些宗法制特点及内容构成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性,使中国古代社会在自己的道路上路路独行,在向近代化的转型中步履维艰。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性时,经济上的宗法性品格尤其值得我们注意,这是构成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的土壤与基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化转化的最大阻碍。因此,研究这个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讨论中…  相似文献   

6.
由于网络技术的影响,网络民事法律关系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民事法律关系的特点,对其要素需要重新解析,进而探索网络民事法律关系的构建之路,这正是网络民法秩序的需要和体现。  相似文献   

7.
自助游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但近年来,自助游中驴友意外伤亡纠纷案件在国内不断发生。国内法院在面对此类问题的时候往往从民法原理出发进行分析,并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为断案提供支持。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自助游中各主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为法官断案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8.
民事法律关系生态化价值纬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也冲击着民法的传统理念和制度规范。为此在国内外对环境法和民法沟通与协调的研究,特别是通过民法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专门研究的基础上,以现有民法制度为纬度,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论述了构建具有生态价值的民事法律关系的理念。提出法律关系的生态化必须以民法的基本制度为基础,加以适当的更新与改造。  相似文献   

9.
中国宗族制度与封建国法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族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独特产物,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牢固基础之一,是整个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制度的家法族规与封建国法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功能上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封建社会的法律体系,彻底肃清宗法观念的遗毒,对依法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研究深广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孝伦理,有助于判识孝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生命力。在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及其所造成的人的依赖关系下,存在着产生、发展孝伦理的深厚土壤。封建生产方式决定了孝伦理的基本内容。孝伦理保护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推行、发展封建生产方式提供必需的政治、思想条件;从道德层面保障了封建社会农民群众实际利益需求的实现。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和血缘宗族聚居的人口状况也是孝伦理突出地存在于封建中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如何确定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明确了这个问题才能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才能正确处理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想要从民法的角度去探讨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就必须从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构成要素入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理论,着眼于逐步减少现存的不平等,既要重效率和讲秩序,也要力求体现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对于学生的尊重和关怀,切实维护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关于民事法律关系与民事关系的关系 ,学界有“同一说”、“对象 -结果说”、“形式 -内容说” ,笔者持“有机统一说” ,认为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关系的实质内容和民事法律形式的有机统一 ;关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 ,学界一概地定性为上层建筑范围内的思想意志关系 ,笔者指出这是不正确的 ;关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地位 ,笔者认为从民事立法、司法、法学研究等角度论证了民事法律关系具有方法论高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的出现产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其法律表现形式便是经济法。把握经济法的起源及定义以便于厘清经济法与国家干预的关系。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得到了各界的认同。通过对经济关系中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市场秩序和社会分配四要素进行调节,经济法弥补了市场和政府的内在缺陷,在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国家干预市场的法治化发展,并且为国家干预的法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西欧封建国家与古典时代的城邦国家、近代民族国家相比在政治上有很多不同之处.西欧封建国家,法律是国王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国王立法,且受法律制约;国王逐渐成为一个世俗统治者,而且王权力量不断增强;西欧封建国家,王室婚姻、王位继承对王权影响重大,甚至会导致内乱或对外战争;西欧封建时期,国家的地域实体性特征凸显,但其疆域有很大伸缩性.  相似文献   

15.
民事法律关系理论是建立在法理学(法哲学)价值论和方法论基础之上的民法理论。它作为民法的核心和灵魂,不仅体现了民法的精神和价值,而且也蕴涵了民法的逻辑和方法。它在法学家对市民社会的抽象思辨中产生,在逻辑的演绎推理中得到实际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残存的封建残余和特权因素仍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根源十分复杂。在中国法治化的进程中,清除思想、政治上的封建残余和特权因素的影响,是中国实现法治的必要前提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性质、形式,曾引起多次争论,讨论的焦点是封建土地国有制占主导支配地位,还是土地私有制占主导支配地位这个重大分歧,并由此而衍生山各种不同的说法。对于这场争论的旷日持久,对于争论中各家自守一派之说的状况,一些同志著文认为对封建土地制度的讨论是陈旧而不合时宜的。我认为,封建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的国家,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其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因而土地所有制是封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皇帝代表国家的主宰,没有任何一种世俗的权力凌驾其上或与它抗衡,他可以把一切事权都容纳进去,举凡国家生活的所有领域——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法律的、宗教的一切事务,以及国家生活的整体和任何一个局部事务——中央的、地方的大或小、重要与轻微之务,都可囊括在皇权范围内。从这个角度说,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至大无涯的。但透过“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表象,我们不能不承认皇帝并不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也处于制约之中。一、皇帝只是地主阶级的总代表皇帝之所以能登上这个至高无上的宝座,独揽大权,君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代开明君主无不将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视为封建帝国强盛的基础,并采取经济、政治措施来“催化”扶植。然而王朝演进的过程却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相反的结局:封建统治者最终破坏和扼杀了帝国繁荣的根基,而小农经济崩析后的农民起义浪潮则淹没了帝国。历史于是进入了下一轮循环。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证了传统中国在土地政策、税收制度、商业和市场"繁荣"方面的作用,重点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得出中国传统经济是在国家干预下发展、繁荣起来的。国家机构为维持自身的运转,所形成的各项开支和需求是拉动传统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但同时也造成下层民众的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发展缺乏活力,成为制约传统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素,这就要求改变国家的组织形式,以便使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成为一个强有力的保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