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一条重要原理。这个原理是十分正确的。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着重阐明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时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直接动力”、“伟大动力”等等。这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既然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也是它的动力,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怎样正确理解生产方式与阶级斗争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这对于在党的领导下端正思想路线,维护安定团结,实现工作着重点转移,有着重要意义。一年多来,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学习讨论,联系我们江北县三十年来抓阶级斗争的实际,逐步获得如下一些认识。 在过去三十年中,我国的阶级斗争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处的地位、作用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个历史阶段的阶级状况有正确的分析,对阶级力量的对比有正确的估量,从而在阶级斗争问题上采取正确的政策。建国三十年来的实践说明,当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时,革命就前进,生产就发展。反之,生产力就遭到破坏,造成政治上、经济上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3.
华国锋总理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我国内部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状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作出了剥削阶级在我国已经消灭的正确结论,为全党全国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但是,少数同志却认为中央的结论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甚至是“阶级斗争熄灭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本文拟就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观点、列宁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和我国解放以来的基本经验,谈谈我们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历史学各个领域作出一系列开拓性研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策和策略的制订,提供了历史依据。从1949年到文革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虽然取得某些重要成就,但是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没有找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使命的正确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进行新的大胆探索。纵观历史、应该看到,人类文明史既是阶级斗争史,又是阶级统一史,是阶级斗争和社会建设交替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理论界流行着这样的一种观点,即认为斯大林在理论上不承认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过早地”宣布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犯了“阶级斗争熄灭论”的错误。斯大林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到底是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还是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真理问题是哲学中的重大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历来存在着激烈的阶级斗争。林彪、“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推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极力贩卖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并以此为思想武器向我们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动猖狂的进攻,严重地搞乱了我们党的思想,践踏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了夺取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彻底胜利,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提高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我们有必要对林彪、“四人帮”散布的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予以剖析和清算,彻底肃清其流毒及影响,为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艾伦·伍德批判了以“后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其理论核心是主张消解阶级和阶级斗争,通过扩展资本主义民主达到社会主义。该思潮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主张阶级退却,对民主有多重误解,对社会主义目标有多重误判。伍德坚持运用马克思的阶级和历史理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为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新视角,但也存在忽视其他革命力量,对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缺乏系统性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和划分标准的观点,创造性地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科学划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理论的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关系和政治态度上分析阶级的观点,深刻阐述了社会各阶级的阶级属性,揭示了不同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同阶级政策密切联系的观点,系统论述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和各阶级间的关系,制定了符合革命实际的阶级政策。新形势下,系统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历程,对目前制定科学的阶级阶层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无论在阶级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因素对民族问题都存在着制约和影响。它们在阶级社会的表现是:阶级斗争是民族自身发展的动力;阶级压迫是民族压迫的实质。在社会主义社会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的消除决定了民族关系一般不再具有对抗性;社会阶层的变化会对民族问题的内容和走向产生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的民族问题上反映出来。文章还提出,对“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理解即便在阶级社会,也是应该有条件的、具体的;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民族压迫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对于弱势民族合乎“规则”的支配和剥削,其中蕴涵的阶级压迫关系具有隐匿化和“合法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人们是根据自己“特定的政治目的”来建构或重新建构本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我们十分关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如何重新建构民族或族群的历史记忆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似乎没有冷静地反思一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是怎样建构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中华各民族的民族关系的历史记忆的。我们在阶级斗争意识日益强化直至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环境氛围中,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社会中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根源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准确阐述,扩展为“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其产生的实际效应就是使人们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完全等同起来,并按此种思维定势建构了大量民族历史记忆和民族关系历史记忆,对我国的民族工作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11.
糜海波 《东方论坛》2017,(6):114-119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阶级同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其存在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消除阶级同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剥削是同一个过程.阶级本质上是经济范畴,但阶级关系不仅是一种经济关系,还表现为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阶级分析应将客观的经济标准与主观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标准相结合.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理性看待阶级问题以及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动力作用,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现实意蕴.  相似文献   

12.
一阶级斗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更是一个崭新的重大课题。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不可能对剥削阶级消灭之后的阶级斗争问题作出论述。斯大林曾论述过这一问题,但犯过严重错误,没有对这个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进行过系统的论述,提出了一些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是:(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是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13.
思想灌输原则(或“灌输论”)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一个老问题。长时期来,在同机会主义“自发论”的斗争中,由于马克思主义者的反复论述,此原则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似乎已经不成其为问题。近年来,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有人提出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观点,并由此否定思想灌输原则,公然散布“不能向人们灌输马克思主义”的谬论。另外,还有一些人在原则上并不否认向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商,但又认为,搞阶级斗争时期,强调“灌输”还可以,现在搞经济建设,搞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4.
一 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阶级斗争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相同,它也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列宁在阐述马克思主义这个原理时说:“一个社会中一部分人的意向同另一部分人的意向相抵触,社会生活充满着矛盾,历史告诉我们,各民族之间、各社会之间以及各民族、各社会内部经常进行斗争,此外还有革命时期和反动时期、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停滞时期和迅速发展时期或衰落时期的不断更换,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见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只有把某一社会或几个社会的全体成员的意向的总和加以研究,才能对这些意向的结果作出科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告别阶级”理论的要义,旨在依凭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阶级斗争形式上出现的新变化,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开辟非阶级、非革命的理论空间;其政治图谋在于强调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的基本原理已然失效,唯有用后政治理论予以强力补充才能实现某种层次上的跃迁。然而,由于它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太多的异质元素、置换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核心内容与基本特征,因而其非但不能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增值,反而对之进行了各种巧妙的消解,在实质上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疏离与叛逆。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林彪、“四人帮”散布种种谬论,极力歪曲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范围和作用,大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制造了许许多多的错案、假案、冤案,不仅从政治上迫害了成千上万的干部和群众,严重地摧毁了国民经济,而且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现在,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肃清其流毒和影响,这对于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胜利地实现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加速社会主义观代化建设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阶级斗争,不是本来意义上的阶级斗争,是阶级斗争的“特别时期的特别阶段”,是用特殊的方法进行的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这是因为: 第一、在阶级关系上,昔日的被统治阶级——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昔日的统治阶级——资产阶级成为被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利用政权的力量“剥夺剥夺者”,消灭剥削阶级的私有制,致使没有人能够剥削工人和农民。由此,无产阶级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一无所有”的阶级,而是掌有全部经济命脉的阶级。无产阶级又逐步改造小生产经济这个剥削阶级赖以存在和新的剥削阶级赖以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得重大胜利、无产阶级专政不断巩固的根本保证.对于我国来说,解放和友展生产力更是革命与建设的最根本任务.毛泽东与邓,]、平对生产力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毛泽东从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时期,都十分注重对生产力问题的研究,取得巨大成果.邓小平同志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逐步扭转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局面,引导全党、全国人民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提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之后又陆续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而且为我国人民提供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9.
(一)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有了它,我们才能对错综复杂、诡幻变异的社会现象,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基本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彷佛迷乱混沌的状态中找出一种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论。”(“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里。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农民起义、农民战争,踔厉劲烈,前推后应。不断地掀开新的史页;毛主席说:“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世间上值得萦怀豁目的历史大事宜莫过于此了;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写道:“却使依照你对戏剧的看法,农民运动也是值得更多的注意的。”斯大林在“和德国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的谈话”中并明白表示:“对我们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目前正处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这是一个长期、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的时期,也就是无产阶级通过不调和的阶级斗争,彻底消灭阶级的时期。列宁关于过渡时期阶级与阶级斗争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手中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所写的“国家与革命”以及十月革命后所写的“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向匈牙利工人致敬”、“论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