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法袁卫平     
1964年生于天津。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天津美术学院。作品入选西泠印社首届国际书法篆刻艺术大展、全国隶书大展、第四届全国楹联书法展、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扇面名家作品展等一系列展览,并被国内外多家艺术机械和各界知名人士收藏。  相似文献   

2.
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这一宗旨被赋予了丰富而鲜明的时代内容。印社在举办创作、展览与研究时,既要坚持高端、精品的质量要求,又要与社会时事相呼应。它以篆刻为立身之本时,还需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以社务运作为形式,以印文化整合、金石学重振、百年社史续写、祭祖祀贤仪式恢复等为内涵来进入当下中国的学术史。其创作、展览与研究不仅指向历史,更要指向当代,惟有如此,百年老社才能“浴火重生”。  相似文献   

3.
蔡易庵先生是近代以来扬州印坛的重要印人.其篆刻艺术以秦汉印为"源",对明清和近代印学流派印人印章作精当的吸收,形成个人的特色.其印章法上得秦汉布白之意,用刀得晚清印人刀法,而以"冲"、"涩"运之,并以碑版入印,形成了清穆醇和、淹雅简约的印风.这种烂漫之趣、生涩之美、自然之韵在现代印坛另辟一途,富于新的审美趣味,丰富了当代篆刻的创作.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在研究探索之余,常以艺术消遣。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宗良纲就是其中一位。 和许多篆刻家一样,宗良纲也从汉印起步,从古代及现代篆刻作品中吸取营养、学习借鉴,并进而思索推敲,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后来他又把宜兴紫砂陶艺术用于篆刻,创造了与紫砂壶媲美的紫砂印章。其法以紫砂泥坯制为仿汉铜纽印,印面刻汉篆,然后经高温烧制而成。这是融中国篆刻艺术于紫砂工艺于一体的创造。 宗良纲今年37岁,当年学土壤农化,本科毕业后读硕士研究生,之  相似文献   

5.
我学篆刻师事陈子奋先生,但内心亦比较喜爱齐白石的篆刻,故平日十分留意收集白石翁的篆刻资料,约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先后从友人处钤拓了齐白石为福州文化名人刻的5方印蜕,从风格上看,既有齐氏早年的作品,也有形成己貌的晚年作品,兹分别介绍如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晚清篆刻家赵之谦从流派兴亡的高度对称雄于印坛的浙派和皖派的消极方面,特别是皖派吴让之的创作模式进行了批判;赵之谦将篆刻文字的取法对象引向古代印章之外的金石文字,形成了"印外求印"的印学理论;赵之谦创作综合了两派创作方法上的精华,达到刀法和篆法的有机结合,创造出静穆稳健的篆刻艺术风格,为晚清文人篆刻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张大千造假     
张春 《可乐》2008,(6):65-65
20世纪20年代,上海"地皮大王"程霖生是个承袭长辈余荫的纨绔子弟。既花钱慷慨,好出风头,又喜欢附庸风雅。一次,张大千走进程家豪宅.见厅堂上挂满名家字画,多为赝品。张大千不但不说破,反而大加赞赏:"程二先生,你收藏的字画,珍品很  相似文献   

8.
认识印章     
兵哥 《山西老年》2014,(4):44-44
一方印章,是由“印面”“印钮”及“边款”三部分所构成。印面由篆刻家所创作,边款则大部分为篆刻家的签名及款识,因此,大都由篆刻作者自己本人奏刀,若请他人刻,则称为“印跋”,有点像文章或书请人写序一般。印钮则大都由工匠所作,是印石上的装饰,可有可无。无印钮则大多印顶只磨成光滑的圆弧形,以便于钤印时,让手掌压于上面使力。  相似文献   

9.
本次展览共有展品300余件。以印材、印钮、印文为主题,系统展示了明清及近现代的寿山石雕刻名家、篆刻名家创作的印石精品。  相似文献   

10.
我校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姚奠中先生著的《姚奠中书艺附画·印》一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收姚先生从1943年至今的书法作品150余件,国画作品11件,篆刻45枚。内容极其丰富。本书所收书法作品行、草、隶、篆皆备,风格遒劲苍郁、大气磅礴,均为书法精品。国画作品有山水、翎毛、花卉等,皆生动传神,意境深远。篆刻作品上迫秦刻,旁参汉唐,布局疏朗有致,刀法精到,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地区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篆刻艺术发展受到制约,从近年来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各种全国性大展和书学讨论会的情况看,少数民族地区远远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篆刻创作水平低、篆刻理论研究滞后、篆刻市场发展不完善、群众基础差,是少数民族地区篆刻艺术的现状。少数民族地区篆刻艺术要有大的突破,必须扬长避短,以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字为依托,大力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入印技法技巧的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篆刻是作为一门艺术定位的。明朝中期以来的四百年时间,清朝的丁敬开创了以西泠八家为中心的浙派:以邓石如为鼻祖,吴让之、赵之谦为代表的邓派也非常活跃。应该说,这段时期的中国篆刻充满了生气。我曾直率地批评说:‘中国篆刻到吴昌硕为止断层了’。吴昌硕以后可以凌驾于上述历史名家的作者,一个也没有。”  相似文献   

13.
他将篆刻和绘画相结合,创造出"书画印"这一全新艺术和"书画印印学"这一门新学科;他从大学讲台走向社区学校,把承载着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画印艺术推向外国友人与社区居民,立志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他今年六十多岁,为书画印教育与传播奉献了自己的大半生。他就是阮力,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路街道社区学校书画印印班的授课教师。  相似文献   

14.
汤成沅,又名涤生、涤翁,1918年生于江苏如东县岔南汤墩村。弱冠之年就开始研习篆刻艺术,初习元朱文,进而喜粗放白文。1945年,他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1948年,由南京赴台湾,1957年创办台湾维新书局,任总编辑。此间,汤先生的篆刻生涯从未间断。这一年,他镌刻了60方《涤生纪年印》,在台北《林印》双月刊上发表。此后,他为了锻炼工刻边款及深深怀念海这边的父母亲,选购泰来石片,手握  相似文献   

15.
常州谢伯子画廊编辑先人作品集,征鄙斋藏品《谢玉岑致沈迈士诗》入编。今日天晴,从镜框中取出此页未经装裱的诗稿,拿到窗前拍照。这张谢玉岑亲笔写给画家沈迈士(字祖德)的诗稿虽未暑年份,但沧桑之感直奔眼前。如果说谢玉岑比张大千更出名,今人一定笑我说梦话。但在民国画坛,这是张大千都认可的事实。不过,因谢玉岑  相似文献   

16.
篆刻是从实用性印章中逐渐分离出来的一门独立的艺术,其发展经历了由工匠制印到文人自篆自刻的过程.笔意表现说便在这样的过程中应运而生.本文旨在对笔意表现说的成因、历史发展脉络及其价值作初步探讨.全文大体上分为三部分:首先,阐明笔意表现说形成的原因,即篆刻与书法的联系、文人参与刻印、印材的改变促使了笔意表现说的诞生.其次,梳理了笔意表现说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将其分成了以"刀法笔意论"为代表的前期笔意表现说和以"印从书出"为代表的后期笔意表现说两部分,各以代表人物的理论和实践来加以说明.最后,是笔意表现说的价值,由笔意表现说的历史发展足可见书法对篆刻的影响和文人参与刻印对于笔意表现说提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篆刻更接近先民造字初旨,表现出苍然高古,浑然天成的形式美,弥漫着旺盛的原始生命力。伴随着汉文字和篆刻艺术的发展,如今甲骨文篆刻演化为原生、金文、石鼓文、小篆、秦汉碑等五种风格类型,既具有殷商甲骨文契刻意境,又融入了时代赋予的个性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正艾树池,别署余斋,1972年生,河北河间人。199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现居石家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其书画印兼修,有《当代河北篆刻家精品集艾树池》《披兰书屋藏画集艾树池》等书印行。一艾树池的童年是在河北河间的农村度过的,这里的乡野生活、淳朴民风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鸣,无不滋养培育着这个乡村少年的赤子之心、艺术之情。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历代篆刻名作章法的分析来探究篆刻章法的形式构成规律,认为篆刻章法的形式构成美是历代篆刻家不断积累起来的审美经验在印面上的表达,篆刻章法的形式构成关键就在于对形式美法则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篆刻艺术历史悠久。它以印章的实用为起源,在秦汉时期,官私玺印、吉语印、肖形印等被广泛而频繁地应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到了元代,由于赵孟先页、吾丘衍等文人、画家的直接介入和努力实践,为印章逐步发展成为篆刻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明清时期便形成了印学史上令人翘首仰望的又一座高峰,这一高峰的主要特点是,印坛上出现了诸多流派。这流派篆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源于且繁荣于当时的吴中地区,它以明代吴门文征明之子文彭(字寿承,号三桥)所创“三桥派”为先声(当时徽籍篆刻家何震、苏宣所创立的“雪渔派”、“泗水派”都受此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