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1954年间,根据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运动的进展形势,中央选举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及时对普选运动进行了指导,并于同年4月15日发布了《对于召开省、市、县人民代表大会的几个问题的决定》。江苏省各市、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于1954年6月中旬全面展开,到7月26日结束。在此期间各市、县均召开了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普选使得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更加巩固。  相似文献   

5.
党内选举是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个现代政党,自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在相关文献中要求实行党内选举,也在实践中进行过党内选举。但因受苏共及所处特殊环境之影响,导致党内委派、指定一直存在。遵义会议以前,中共在党内选举方面进行了诸多有价值的探索,也存在很多不足,其中之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在当前的党内民主建设中吸取。  相似文献   

6.
李修仁 《理论界》2012,(7):189-190
自1992年韩中两国建交以来,越来越多的韩国人通过商务活动、学习交流等方式来到中国,而且,最近韩国人在华居留呈现长期化趋势,在一些大中城市里逐渐形成了被称为"韩国城"的族群社区(韩国社区)。在这样的韩国社区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本文以在中国的韩国族群社区为例,探询韩国族群社区网络的情况,和族群社区里的社会网络的特点;以及其社会网络对韩国人的社会经济文化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血缘关系网络为中心的宗族势力的恶性膨胀,姻缘关系网络嵌入血缘关系网络之中,社会资本的动员手段日益多样化,诸如通过金钱投资(买选票和换票)、请客送礼、利益承诺等方法拉拢选举人。为此,就需要不断提升社会资本存量,发展以信任、互惠和合作为核心的公民自组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发展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合力",进而促进村庄整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2012年11月7日,贝拉克·奥巴马获得了选举人团中332张选举人票,成功赢得了美国总统连任.在历届美国总统大选中,选民的支持对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成功当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作为影响民意的美国社会文化因素,如经济因素、文化精神、民族个性、社会价值观、大众传媒等多元要素,对美国选举人团制度和选举政治及主流民意,具有重要的构建作用和导向性影响.因此,美国政治的存在方式和选举政治的形成特点,与美利坚文化中包容的社会环境和精神实质有很大关联,并折射出多元开放的社会思维方式和民主化特点.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新媒体的社会语境下,应对信息网络化对党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挑战,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探寻高校基层党组织与和谐校园相互促进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熊彼特否定了以“人民的统治”为基础的古典民主理论,提出了竞争性选举的民主理论.以竞争性选举的民主替换了“人民的统治”的民主,实际上标志着西方民主理论的重大转折,即从规范性的民主理论转换为实证性的民主理论。熊彼特将民主定义为竞争性选举的政治方法、制度安排,并且分析了竞争性选举的民主制度及其运行条件和弊端。熊彼特将竞争性选举作为中性的政治方法、政治程序,并且认为社会主义与竞争性选举的民主是可以结合的。熊彼特的竞争性选举的民主理论对现当代西方民主理论发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以选举来界定民主是现当代民主理论的主流方法。熊彼特的竞争性选举的民主理论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社会主义民主不能照搬资本主义民主的竞争性选举的制度。而要建构一种超越资本主义民主的竞争性选举的更加公平公正的选举制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研究如何实现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村官”为切入点,通过考察、调研,全面了解“村官”选举的整个过程,对三明市四个县“村官”选举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发现“村官”选举中存在的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村官”选举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和选举工作中的负面效应对农村稳定的不良影响,从而提出完善“村官”选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对策:1.加大对农村和农民的法制宣传力度。2.加强和改善党在选举工作中的领导地位。3.夯实“村官”选举和村民自治的基础条件,全面实现农村社会稳定。4.完善充实有关法律法规,保证“村官”选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农村打工妹与她们的社会网络资本--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江西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情况的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分析了初级社会网络和新的社会网络的建立对打工妹的影响,以及这种网络资本对社会稳定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区矫正对象社会网络排斥的成因探析——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7月,源于西方的社区矫正制度正式出现在中国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中。社区矫正的目的是在社区中矫正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地回归社会。然而,现实中的社区矫正对象在多个领域都会遇到被社会排斥的现象,这已成为社区矫正制度目标实现的阻滞因素。其中,社会网络的排斥是其重要的表现之一。在社会网络排斥的成因中,身份地位是社区矫正对象遭到社会网络排斥的根本因素,经济限制是社区矫正对象遭到社会网络排斥的加深因素,面子问题是社区矫正对象遭到社会网络排斥的文化因素。除此之外,个人的私利、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等也会成为社会网络排斥的个别因素。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资源型村庄为例,对在村委会选举中基于松弛的家族关系上发展起来的派性政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村委会选举运行不规范的村庄,派性政治的消极作用表现更明显,导致上访不断、村民政治冷漠以及对基层政府的不信任。为此,政府要建立健全村民选举权的救济制度、村庄民主选举制度以及规范村庄派性政治,以促进村委会选举公平、公正的进行。  相似文献   

16.
论熟人社会的竞选——以广东L镇调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庄竞选的激烈程度与村庄经济资源和村庄社会结构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以广东L镇村庄选举调研为基础,讨论了竞选得以发生的前提、竞选的机制和竞选对村庄熟人社会的影响,重点是占有较多经济资源但是农民原子化程度高的村庄的竞选机制及其后果。  相似文献   

17.
网络社会作为人类发展全新的社会场景,其法律构建必须尊重和维护它本身的特性。本文从网络社会的特性入手,分析网络社会法律应呈现的状态,并指出法律在网络社会中发展变迁的趋势:民主性得到极大的提升;自由和平等的法律价值得到进一步张扬;法律从"国家之法"向"世界之法"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选举文化的嬗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政治体制的改革方向和民主进程.近年来,在执政党的主导下,新加坡的威权体制中的民主因素开始增多.2011年国会大选被普遍认为是新加坡的“政治分水岭”,反对党首次夺取了集选区的胜利.也正是由于人民行动党主导的选举文化的优化,这次大选也被学者称为“新加坡民主的成人礼”.此次大选被注入了更多民主、理性、多元、和谐等正面元素,推动了新加坡选举文化的进一步成熟.人民行动党对选举规则的调整,增强了选举文化的公平性;新加坡各政党之间的斡旋与竞争渐趋理性,使选举进程中政党关系向规范化迈进;选民的政治理性水平日趋提升,促使选举文化主体的成熟.这次大选对新加坡选举文化甚至政治文化的优化,使人们有理由相信,新加坡独特的民主模式也正在自我调适之中.这次大选是新加坡在政治民主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构建起一种新型的社会语境和媒介生态,媒介的融合诱发了社会变革,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因而呈现出多种异化与畸变现象,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冲击与挑战。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有效地引导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管理范畴的重要课题。因此,需要通过议程设置重构、完善网络问政机制、加强网络社交管理、规制政府行为失范、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等途径,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从而促进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得以健康稳定、和谐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