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引发了中国社会持续、深刻、全面的整体性转型.社会转型与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相同步,就其主题特质及其内在轨迹而言,是中华民族之本位价值观念的寻索与探求的过程,意味着社会之基本价值关系的全面调整和有效转换,并通过社会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等而具体表现出来.在社会经济价值观变迁方面,表现为在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的博弈中,公正与共享价值观的胜出;在社会政治价值观变迁方面,表现为由"权力型政治"向"权利型政治"的转变中,现代公共行政的治理价值理念的出场;而在社会文化价值观方面,则表现为由抽象的"伦理本位文化"向新"公民本位文化"价值理念的转变.这是价值取向方面,社会由"政治主导"到"经济主导"再到"人文公共性"本位的制度文化追求历程中,新质的社会共享性价值信念和理想的渐进生成与有机呈现过程.  相似文献   

2.
自孟子的"制民之产"论开始,民生与教化并行的共识凝聚逻辑一直主导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本文在阐释了这一逻辑在传统社会中的发展脉络和基本内涵之后强调指出,如何在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中完成这一逻辑的现代转型,是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变革和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是围绕公平正义这一价值"圆心"而展开的,使其与传统正义观的现代转型相融合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核心价值观的必由之路。群体本位的德性正义观是中国传统正义观的基本内涵和根本特质,它的现代转型必须围绕其"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而展开,坚持德与法、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以及个体与群体的辩证统一的可能性原则。只有实现中国传统正义观的现代转型,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才有其建构生成的原生态土壤。  相似文献   

4.
职业价值观对管理激励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当前社会结构急剧变动的背景下备受关注。本文通过相关研究与路径分析,深入解剖职业价值观对工作绩效的真实激励关系,发现职业价值观通过中间变量对工作绩效产生显著增益,具有隐性激励作用,直接影响工作绩效的职业价值观路径主要有三条:人际环境、能力发挥和薪酬福利。这为组织激励提供了有益启示:澄清职业价值观,从根源上提升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5.
2003年中国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县级政府财政成为县乡两级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现代化变革的重要资金来源。近年来全国陆续推行了"省直管县"、"强县扩权"等县级政府财政体制改革,意在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缓解县域政府的财政压力。农业作为农民生活生产的根本物质基础,在县级财政支出中依旧占有不小的比重,但县域经济发展的转型迫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服从于城市化、城镇化的优先发展,这从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县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在县级社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探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财政农业支出几种基本模式的特点,为保障财政农业支出的制度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中心,对近代打工妹群体就业路径进行考察。社会网络或者说社会资本,在打工妹求职过程中的作用非同一般,社会关系网甚至成为她们求职的"路径依赖",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得到强化。另一方面,用工单位主动"出击"招工,根据职业的性质寻求打工妹的"职求"路径,同样不能小视。招工是"职求"的基本途径,而在招工名义之下,形成了多种模式或路径,其中委托代理、"养成"招工、招考为基本模式。同时,劳务中介也为她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牵线搭桥",提供了另外的选择。劳务中介在近代长三角城市中最常见者莫过于荐头店和职业介绍所。如果说荐头店是打工妹从家庭走向家庭的桥梁的话,那么职业介绍所则为打工妹从家庭走向工厂、企业等更广阔的领域搭建了平台。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处于急剧转型之中。与职业流动相结合的青年人口流动对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中国青年人口的流动有着较为明显的失衡特征。本文认为,社会动员作为一种组合协调机制,可以在个体理性和社会发展的矛盾中,在现有的社会结构框架内,为探求青年人口职业流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平衡点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姚泽麟 《学术月刊》2024,(1):127-140
现代社会的运行需要恰当的精神基础,而职业也离不开职业伦理的支撑。目前职业伦理在社会学领域中处于相对被忽视的地位。依据社会学的经典理论,职业伦理的内涵应该同时从“意义—规范”的双重维度进行理解。而当代中国的职业伦理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特殊主义伦理、自我主义价值观与职业工作意义感的缺失。这些挑战的存在导致职业人士很难在现实的职业生活中坚守和遵循其所宣称的职业伦理,从而造成职业伦理的困境。这些困境一方面说明职业工作缺乏终极意义的支撑,尤其反映出改革开放后,我国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式微,尚无替代性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填补其空缺;另一方面亦反映了职业伦理无法对执业行为形成有效约束,偏离和失范成为常态。这些困境的发生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土壤、组织情境和职业身份与角色,而对这些社会基础的理解必须以反思源自西方的职业伦理概念为前提,并注重考察本土社会文化与西方职业制度的互动和交融。  相似文献   

9.
当下,中国社会价值观冲突总体源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过程中。具体就是:社会利益格局变动过程中所伴生的负面问题的误导,社会阶层分化和固化过程中所伴生的价值观隔阂,以及体制供给不足和新旧道德规范缺失的双重耦合所滋生的负效应。为此,我们应该培育和践行足以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整合多元社会利益格局下的多元社会价值的积极健康走向,化解多元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助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生活和理论表述两个层面上观察,可以发现明清时期儒家价值观展现出"僵化"、"求新"和"转型"三种态势."僵化"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批批僵硬的腐儒和大量妇女"残酷"的守节现象;"求新"则表现为"情"、"欲"等概念得到一定程度的正面肯定;"转型"则展现为"走向近代"和"走向整合"两个方向.值得关注的是,当时的"转型"关联着今天人类的价值观转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有关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型的学术争论为出发点,进一步从理论上审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特别强调“区域差异改革”和“国家垄断部门”两种策略的影响。同时,作者基于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GSS2003)的资料(城镇部分),通过构建收入的区域差异模型,估计包括国家垄断部门在内的变量对个人收入的不同效用,全面刻画出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社会转型之后,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模式及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职业精神作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内而外地影响着劳动者的职业劳动过程,是劳动者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物质财富的主体部分是由劳动创造的,而职业精神对物质财富的创造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职业精神也关乎个人事业的发展成败。德国和日本的经济成就启示了职业精神对国家经济进步的巨大作用。在致力于实现国富民强的"中国梦"的当代中国,有必要确立富有民族特色的符合现代工商业发展需要的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系统,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质的规定性。它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回答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希望"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以及"应该做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能在真空中凭空构造,而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和消化人类取得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确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紧紧依靠当代中国人民,立足时代和实践,借鉴中外历史上确立核心价值观的经验,有针对性、注重实效地开展工作。这必将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新闻改革与新闻价值观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价值观是人们通过新闻实践所反映出的价值评价的观念形态。现阶段中国新闻传播的价值观念集中体现了转型时期社会急剧变动的特点。在实践层面上.大陆新闻传播格局已打破旧格局、旧观念,但新的秩序尚未最后确立和成熟。综观8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改革所走过的历程,它折射出新闻价值观的短变过程.新闻价值观在新与旧、中与西、封闭与开放之间寻找历史支点。作为评估新闻价值的经验主义标尺.中国的新闻价值观在开放改革的背景下从一元逐渐走向多元。目前,新闻价值观的多元取向就其社会效用而言,正、负面影响同时存在。多元的但必须是完整和谐的价值体系才有利于整合社会、调控社会,而理性的传播者与传播市场的有序性是新闻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随着女性越来越多地从事各种职业活动,职业女性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大公报》女报人蒋逸霄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职业女性的采访录——《津市职业的妇女生活》为研究对象,拟从职业女性的公共空间——经济工作状况和私人空间——婚姻家庭状况两个范畴,探讨她们在追求职业平等、婚姻自主等男女平等的历程中的挣扎与无奈、欢乐与痛苦。进而揭示她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努力建构"新女性"的形象,但始终很难摆脱传统父权文化观念的束缚的历史命运。而这种"观念与实践"的错综交织,造成现代化过程中天津职业女性错综复杂的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现代化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中国文化发展需求(包括中国人的文化发展需求)与中国文化发展实际水平的矛盾。当前社会发展风云变幻,中国传统文化转型具有迟发外源性、非均衡性、复杂性、长期性、包容性等特点,论述文化转型的阶段目标和基本原则,中国应强调把现代知识、现代观念、现代制度作为文化转型的支点,中国传统文化转型具有六大着力点:突出文化的引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坐标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性、突出"四个力"的标志性、"一体多元"文化发展的格局性、人的现代化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正经历着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即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要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结构自身也要进行制度创新和革命.因此只有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才能重新梳理和规范政府行为,界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政府与公民以及各级政府的重大分配关系.才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政府"帕累托最优".本文试图从我国政府机构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政府工作失灵"(Goverment failures)等现象入手,研究如何通过优化政府结构、转变政府职能来治理"政府失灵".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心理、人生观、价值观乃至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方向的不安.本调查依据此现状和社会现实,以大学生职业意识变化为背景,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将来的职业动向进行了研究.为此,本研究从各角度,对宁夏地区三所大学的在校男女大学生,就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用价值尺度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了探讨大学生对工作的认识,将发放的问卷调查表汇总统计,并将男女大学生共通的8项高负荷的项目选出进行了因子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灵魂和内核。它作为一个严密、庞大的价值系统,是中国人留下的一笔巨大的精神遗产。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的急剧变化,传统价值观受到了一次亘古未有的猛烈冲击,面临一次真正彻底的改造。究竟如何用新的时代精神改铸它,更新它,使之向现代新型价值观转型;又如何看待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所引起的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全面转型,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课题。一、社会转型对新型价值观的孕育与论生价值观是文化精神的硬核,是一切观念的核心。它为人们的一切价值判断提供准则、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改革所引致的巨大社会变迁,在世界范围内早已是有目共睹的了.从组织层面来看,中国改革的历史过程,实际上就是从垂直隶属到兼全控型计划组织结构.向市场契约型社会结构的变迁与转型过程.由于前者与后者的社会组织原则、社会凝聚力整合方式、经济运行机制,尤其是精神价值体系诸方面有着诸多不同,而以往的人类历史也从未为这种类型的社会结构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政治智过与历史经验,这就决定了从前者向后者转变过程极为艰巨复杂。一、经济发展与道德价值进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