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化过渡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与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的演进和更迭相伴随、相激荡的,是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现代性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的基本语境,化解文化冲突、延绵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共识、实现文化自觉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的内在要求,古今融合、中外互补、存异求同、综合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文化价值转型实质是民族生存方式和生产模式的再塑造,其对发展方式转型具有理论和思想先导作用。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必然要求文化价值进行适时重构。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所包含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推动文化价值转型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科学发展观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相关发展理论的与时俱进解读,对西方有关社会思潮的时代创新,赋予了文化价值最强的时代感和民族性,有助于实现文化价值的当代转型。  相似文献   

3.
对应社会经济的转型,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向现代化转型。环境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学科,在中国的起步和发展与当代文化转型有着时间上的契合,而法律与文化之间又天然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带来的观念转变对环境法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文化、民主文化和后现代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法的发展,而环境法也在文化转型的进程中发生着变化,回应文化转型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4.
《文史哲》2017,(1)
回顾以冯友兰为中心的关于传统文化继承问题的思想讨论,结合哲学诠释学的视野,可以清楚地看到,当代中国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是从"批判的继承"转变为"创造的继承"。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诠释与应用实践",达致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目的,使中国文化在保持认同的同时不断发展创新。文化传承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只有通过创造性地继承和有继承地创造,才能在文化的发展中使文化的连续性和创新性得到统一。历史传承的文本在每一时代都面临新的问题、新的理解,而需要不断更新其意义。当代的文化继承,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训诂层次,而应使文本积极地向新时代开放,把文本的思想与我们自己的思想融合在一起,成为过去与现在的视界融合。当代的文化传承,不是把古典文本的意义固定化、单一化,而是让今人与历史文本进行创造性对话,对典籍文本作创造性诠释,对传统文本的普遍性内涵进行新的诠释和改造,以适应当代社会文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价值指向论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饶涛 《中州学刊》2003,(1):111-115
本文从理论和现实的两个视角论述了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价值指向 ,认为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价值指向主要是通过与社会转型的关系得以彰显的。由于文化转型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 ,它关涉着中国社会的现状以及未来走向 ,并以文化范式的调适与更新、自我文化意识的确立、文化价值的现代转换三种突显形态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发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江畅  张景 《山东社会科学》2015,(2):28-32,37
从思想源流看,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涉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传统及传统文化、西方近现代价值文化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真正源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任何时候都不可动摇的基础。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资源,也要将当代中国价值观融入中国文化传统之中,但这种融入是一种开新,而不是一种复兴。对于西方近现代价值文化,我们的态度应从侧重学习吸收转向侧重借鉴比照,并在此基础上致力于超越,努力使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当代人类最先进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论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文化的诸种地域形态中,中原文化占据着主导性的位置,它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源泉.但是,正如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艰难的现代转型一样,中原文化作为一种起于家耕文明的文化形态,它的转型则不但决定着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形象的转变,而且也必然对建构当代形态的中华民族精神持续发挥着重要影响.据此,对于中原文化的研究,不仅具有整理历史遗产的学术价值,而且是为当代社会发展寻找精神动力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发展模式具有内在历史建构逻辑,其发生发展与传统文化存在本质必然联系。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已历经多个阶段、多次转型,积淀形成了古代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和现代主义传统文化三重历时态传统文化,这三重传统文化既相互差异和对立、又相互贯通和协同,共同参与和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建构。为了促进科学发展和优化创新中国发展模式,需要拓展传统认识的时空视野和传统资源的利用容量,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立场和文化整合创新原则,基本思路方略是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所处方位和时代特征,推进时空压缩型协同整合创新;在整合创新传统文化及文化建设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统领原则和指导思想;把满足发展需要、促进现实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价值标准;切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贯彻人民主体原则。  相似文献   

9.
在近些年出版的数种注释、今译《春秋左传》著作中,顾宝田、陈福林撰写的《左氏春秋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是颇具特色的一种,此书在文字训释、详略取舍、形式安排等方面都有值得重视和借鉴之处。 一、通俗易懂的可读性 古籍译注的对象主要是古文程度不高的中等文化层次的广大读者群,目的是帮他们扫除文字障碍,读通古人的书,从传统文化精华中吸取多方面  相似文献   

10.
论诚信的地位变迁--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由于传统和传统伦理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性 ,以及现代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在社会结构、伦理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传统伦理文化正在实现当代转型。传统伦理文化得以转型首先在于 ,在当代社会最具生命力的诚信已取代忠孝成为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诚信的地位变迁 ,既继承历史传统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解决当前道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要求诚信模式由原来单一的人际诚信转变为人际诚信与契约诚信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论文化转型     
社会的发展往往是以文化转型的方式表现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变迁又催生了社会转型.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而且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起着价值引领和整合协调作用.分析起来,后现代社会主要发生了五大形态的文化转型: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公益性文化向盈利性文化转型,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型,工业文化向生态文化转型,文本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型.这些分属不同层面的文化转型,通过自身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由于长三角城市群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个经济区被规划的,在长三角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第一大城市群的同时,其作为一个经济型城市群的后遗症也日益突出.城市群建设不只是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在内的全面发展.在这一复杂的巨型发展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科学的发展理念或文化枢纽,而长三角区域内历史形成的江南文化传统,无疑是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资源.对于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发展而言,仅仅意识到文化储量丰厚、传统相关度高是远远不够的,关键的是如何在返本开新的基础上实现江南文化的重建与当代转换.江南文化研究是应长三角城市群建设这一巨大的现实需要而兴起的一门新的经世之学,只有通过作为长三角地区传统联系机制的江南文化、特别是江南城市文化的当代转型与创新,才能为长三角城市的一体化建设提供必需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归属.  相似文献   

13.
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挖掘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发挥民族优秀文化在当代的教育价值,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为八种精神.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创新中,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充满活力的新型文化.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彭涛在当代转型时期,在当代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儒家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还有没有用武之地?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中,虽然我们吸取了西方社会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但现代化毕竟不是西化,任何民族的发展都无法割裂传统和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目的和本质,分析了经济转型与哲学、文化转型的相互关系;详细探讨了当前哲学、文化转型的立足点和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16.
论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最重要课题是彻底清除传统社会主义的种种文化观念,从根本上铲除封建残余的现代寓所。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实质确切地说是由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向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转型。而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根本价值尺度只应该是工业文明的技术理性与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7.
近代新学与社会文明转型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近代“新学”等同于“西学”的认识 ,既不符合近代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历史实际 ,也无法揭示“新学”所包含的丰厚的内涵与时代特征。近代新学既是社会文明转型的历史需求 ,也是社会文明转型的学理动力。因此 ,脱离开对于近代中国社会文明转型历史过程的把握 ,脱离开对于传统中学近代变迁过程的历史定位 ,就无从理解近代新学的意义和价值。近代新学是传统中学适应社会变迁的文化转型。它的形成和发展 ,不仅体现着社会变动的力度和深度 ,同时它也构成了推进社会变革进程的学理动力。  相似文献   

18.
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结构转型与制度变迁 ,在经济上表现为由传统自然经济 (包括它的变形———计划经济 )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 ;在社会组织形式上表现为由传统共同体社会向现代市民社会的转型 ;在政治制度上表现为由传统的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型 ;在文化观念上表现为由传统的专制———奴性文化向现代的民主———自主文化的转型。这种转型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总体上看 ,现代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同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共同体社会相比给个人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空间、机会和动力  相似文献   

19.
节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随着传统节日的形成和发展而形成的民族文化。中国的节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陇东的节日风俗,大都产生于古老的农耕时期,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文化蕴含十分深厚。其中的农耕节俗文化尤其能代表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今天,发掘农耕节俗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以陇东腊八节俗为例,通过对其历史渊源、农耕节俗文化内涵的探讨,在挖掘其与先周历史文化联系的基础上,探究陇东农耕节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以期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潘知常教授的《反美学》一书围绕在当代工业社会中审美何为,诗人何为这一主题,分成六大板块,就如何理解当代审美文化这一课题,展开了系统论述。首先,从传统审美文化的自我放逐这一“现状研究”入手,就当代审美文化所带来的人类美学观念的全面转型作出全面描述;其次是进入具体的“文本考察”。包括对流行歌曲、摇滚、MTV、电影、电视的考察,继而进入对社会转型与当代审美观念转型的“条件辨析”;然后深入到导致后美学时代的美学革命的“本质反诘”;进而又从生理、心理、形式三个层面展开当代审美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