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完善非正规就业"上海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远 《社会科学》2008,(1):119-124
1996年上海市从国际劳工组织引入"非正规就业"概念,通过政府的扶持和带动,建设"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形成了非正规就业的"上海模式",其核心特征是政府主导和政府运作.这一模式在具体运行中发挥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改革和完善"上海模式"的建议包括:扩大对各类非正规就业管理的覆盖面;加强对各种非正规就业管理的规范性;推动非正规就业的创业孵化作用、向中小型企业转制;加强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对非正规就业发展的调节与管理作用.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引入市场机制、80年代中期开始培育市场机制,再到90年代中期的完善市场机制三个阶段.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改革的渐进性和社会就业的稳定性相结合;促进人才流动和发展经济相结合;培育市场主体与发挥市场配置作用相结合;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与健全流动人口管理体系相结合;完善的公益性市场体系与政府导向作用相结合.这些经验对上海构建成熟的人力资源市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非正规就业的关键问题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规就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一种重要形式,从国际经验、历史发展、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来看,都有其客观必然性,对于解决当前及未来较长时期的就业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但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完善,非正规就业存在劳动关系不规范、技能培训缺乏,社会保障缺失、管理和服务滞后等一些列问题,制约了非正规就业的发展.解决非正规就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必须立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和就业形势.建立社会保护政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完善管理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统筹城乡就业是对传统二元就业制度的变革,是新时期我国就业工作重点转变的重要内容.必须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和指导就业工作,寻找统筹城乡就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树立和谐动态的就业观念,需要劳动者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就业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促进就业方面政府应积极发挥市场和社会无法替代的作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城乡就业一体化的重要前提.淡化与户籍制度相关的就业、医疗保障等福利制度,恢复户口的本来面目是户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统筹和实现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真正实现城乡劳动力的自由、公平和有效的竞争.  相似文献   

5.
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视角下的研究生就业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宁西 《兰州学刊》2012,(3):132-135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研究生就业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经济发展方式却是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原因,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中需求结构不合理抑制了对研究生需求量的增长、产业结构不均衡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注重物质资本制约了研究生人力资本价值的发挥,随着"十二五"期间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必将对增加研究生就业总量、优化研究生就业结构,提升研究生就业质量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期间,浙江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不仅具有短期的影响,而且很可能成为长期的制约因素.就业压力一是源于总量上存在的供过于求的现状;二是源于新增劳动力的供给,适龄劳动人口供给的增长;三是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从农业向非农产业、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呈进一步增长的态势;四是源于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高素质劳动力不足,低素质劳动力过剩;五是源于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就业存量的动荡,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因资本替代劳动而使制造业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趋于下降.本文用数量模型作为工具量化分析预测了"十一五"期间浙江就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并提出了就业发展和解决就业压力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就业政策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历经了多次调整,总体上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在计划体制下,中国实行农村自然就业和城镇统包统配就业相结合,以城乡存在大量隐性失业为代价实现了名义上的全面就业,维持了低效率的动态均衡;在市场体制下,中国致力于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竞争就业机制,让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逐渐起到决定性作用,并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作用,在更加积极就业措施的推动下走向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在就业政策转向过程中,虽仍与经济政策保持高度联结性,但社会政策的属性正在得到逐步强化,最终服务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期间,我国大多数地区将迎来服务业大发展的难得机遇.政府与市场是促进地方服务业大发展的两大力量.从政府的角度,应从转变观念、因地制宜、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制度环境、载体建设、工作机制、项目带动及育才引才等十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和调控作用,推进地方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市场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个统一、灵活和充满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城镇失业率加速攀升,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继而带来贫困、收入差距扩大等一系列问题,社会不安定因素大大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促进就业,必须充分重视劳动力市场,维护劳动力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让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0.
就业观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者的就业观对就业状况有着重要影响,建国以来,就业观经历了从计划就业观到市场就业观的演变.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背景下,就业现有必要实现从市场就业观到和谐就业观的转变,共同发挥政府、劳动力市场、企业与劳动者促进就业的合力,有效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研究作家、艺术家观看都市的方式,上海是个不错的选择.在上海寓言的<长恨歌>中,王安忆确立了一种有限超越性的"鸽子视点","取其中段"成为作家的理性选择;近十年来大批以上海为对象的新都市文艺作品中出现了"老上海的新意"和"新上海的老气"的两种面向,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有限超越性的普遍性.因此,与本雅明解剖波德莱尔不同的是,上海作家(艺术家)观看上海的方式是一种"非典型性漫游",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和文化人观看都市的方式所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更好地调整焦距,以更好的方式观看上海.  相似文献   

12.
《优雅》2003,(7)
  相似文献   

13.
胡苏云 《社会科学》2006,(8):125-135
上海台湾人的社会融入程度远远低于其经济融入程度。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从日常经济生活和社会交往、业余时间安排等方面近距离了解上海台湾人,可以发现存在这一差距的原因在于上海人态度和素质、上海的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台湾人本身的自我意识。这些领域的提高和改进,将有助于上海台湾人更好地融入上海社会。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上海现代性进行析论,认为把握上海现代性的当代特征时,应从四个方面着手,即:(一)市场与公共权力;(二)产权与公共社会;(三)自由与公共责任;(四)上海发展与中国整体发展及世界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王安忆关于上海的写作,梳理了王安忆写作中体现着的有关上海现代性与非现代性的特征,发现她对于上海这个现代化城市的另一种理解,即充斥于上海肌理中的诸多非现代性因素,进而展示王安忆剥开了长期以来遮蔽在上海上空的单一认知态度和“新意识形态”视角,以一种理性的眼光完成了对于上海的全新书写,分析了她是如何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来建构上海城市的地缘特质的。  相似文献   

16.
"上海"在王安忆的文学创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作家本人的一个背景,也兼具一定的象征含义,相当于一个有个性特点的人物,在不同的情况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上海在王安忆的文学创作中具有三重象征含义欲望之城和悲恸之地,母体和精神家园,苦海和繁华梦.  相似文献   

17.
姚全兴 《社会科学》2005,(7):121-126
从上海中心绿地和城市森林之美、生态绿地和水环境之美以及生态住宅之美的观照中,可以感受城市生态化使城市人实现回归自然的梦想,在生态家园中真正欣赏和享受生态美的意境。从中可以发现城市生态化和生态美,应成为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8.
上海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 ,以自主创新为重点兼有通过引进技术再创新的混合型创新战略应该成为上海当前的科技发展战略。提升第二产业 ,特别是提升制造业 ,以支撑智能化装备业为重点 ,应该成为上海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鉴于科技产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产业 ,科技创新有关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 ,政府必须强化对科技产业的宏观调控。科技兴市需要加强政府动员和组织全市资源的力度 ,充分发挥短期内高度集中资源 ,联合攻关的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19.
Shanghaiology,originated in the 1980s,has attracted the public' s eyes by "Imaginary Shanghai" instead of "Realistic Shanghai".Translate this into terms of literature and you get this:"Shanghai Literature" has been replaced by "Literary Shanghai".Therefore," Literary Shanghai" has been put forward in this article in order to furth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nghai and literature and offer an effective model.  相似文献   

20.
熊月之 《社会科学》2006,(9):146-155
香山人在近代上海移民人口中最高时达3万多,绝对数字不大,比例也不算高,但影响却不小。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中,出自香山的成功者、著名者灿若群星,其中四个方面的影响最大:一是买办集团起步早、势力大;二是环球百货、四大公司,开一代风气,极大提升了上海商业中心地位和服务形象;三是小刀会起义,四是外滩公园交涉。前两条学术界论述已多,本文对后两条作了论述。上海香山人身上的四个特点,即目光远大,视通中西;善捕良机,决策果断;脚踏实地,精益求精;融会中西,植根中年。这也是香山文化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