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的热点问题,如何从法律上构建土地利益的公平分享制度,又是个难点问题。实现“公平分享”必然伴随一个制度创新,制度变迁的过程。土地利益的公平分享法律制度应以机会公平为切入点,从明确权利、限制权力、宏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等三层面进行构建。这一法律制度的实现是可以用经济性标准和社会性标准去评判其优劣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改革发展成果公平分享的实现路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改革发展成果是指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公民和社会群体能够感受得到的一切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利益的总和,其经济成果主要表现为九种利益形态.本文借鉴国外发展成果分享的基本作法,从总体思路、多维方式和具体措施三个角度探讨我国改革发展成果分享的现实路径,并重点研究法律机制在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分享中的作用,从而提出我国改革发展成果公平分享法律机制的框架设计.  相似文献   

3.
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但我们应当更加关注相对国家和企业而言处于劣势地位的个人的分享主体资格,尤其是农村居民、城镇失业居民、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分享客体包括制度性改革发展成果和经济性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引起注意的是经济总量增长下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等一系列社会分配不公平问题;分享理念上应优先建立社会最低限度,使每个人都能过上自尊的生活;分享机制一是市场分配法律机制,二是政府分配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4.
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分享的现代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平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内涵的范畴。以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活动领域为标准,我们可以把公平外延分为经济公平、政治公平、社会公平和法律公平。从理论上看,影响“公平分享”实现的原因为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等因素。通过法律机制的作用使公平分享目标得以实现,就是着眼于以法律措施来解决目前存在的改革发展利益分配不公的问题,创设实现起点公平、机会公平、结果公平的法律制度条件。其评判的经济性标准是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和库兹涅茨“倒U型理论”,心理性标准是从结果上、程序上和人际互动上判断公平性,社会性标准是社会指标、社会分层结构和“上升流动”标准。  相似文献   

5.
论利益均衡与建设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展旗  杨平 《东岳论丛》2005,26(4):206-207
和谐是人类社会美好的追求。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共存、双赢是和谐社会的利益价值观,利益分配是决定社会和谐程度的基本因素,利益均衡制度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在当前社会背景和社会状况下,应大力开展制度创新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权力共享与利益分享:和谐社会的两个前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主要通过论述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需求,讨论了和谐社会的两种前景,从而引出建构和谐社会的两个现实前提,即政治理性的具备和社会自治的加强。在此基础上,接着探讨了建构的三个支点:观念支点、机制支点和化解冲突空间的支点。  相似文献   

7.
吴道霞 《理论界》2009,(3):83-84
专利制度中从立法目的、专利期限、专利强制许可到专利年费的缴纳、首次销售等,各种专利制度中无不贯彻利益均衡的立法理念,深入探讨专利制度背后的利益均衡的立法理念对于未来专利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益均衡的立法理念作为专利制度的生命线永伴专利制度.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利益均衡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变化,带来利益的冲突与矛盾。利益均衡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和谐的本质在于化解矛盾与冲突。利益均衡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完善利益均衡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转型期中国地方利益分化与地方利益冲突的形成与演变特点,从微观角度构建地方利益均衡模型,分析中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地方利益均衡与协调问题。作为各种微观利益主体、利益群体的各种利益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综合表现的地方利益,其实现需要一定的均衡条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利益均衡与协调机制是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论阶层利益均衡是和谐社会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的主流话题.而"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则成为理论上和现实中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要回答这一问题关键是要把握住和谐社会的本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阶层利益的均衡.  相似文献   

11.
网络环境使得著作权保护得以扩张.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存在两种范式:市场范式和接近范式,基于该两种范式的不同认识,存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模式.而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目的仍然是著作权人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基于该利益平衡的需要,对网络著作权需要给予适当限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环境侵权救济中的利益平衡原则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分析了利益平衡原则在环境侵权救济中运用的原因及国外在环境侵害排除中的运用,并对我国在实践中运用利益平衡原则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也是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杠杆.实行利率市场化,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利率市场化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根据我国国情,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该走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民营企业发展的利益范式更多是忽略环境成本基础上的利益寻租,而以公共环境为代表的公共利益具有弱化特征。民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忽略由于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成本,很少考虑环境破坏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这必然构成企业私有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不一致。而在没有外力的推动下,民营企业的个体利益不可能与公共利益自动走向协同,应在政府的主导下构建民营企业与公共利益趋同的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我国现实经济的发展要求来看,着力推进消费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已经作为一个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被提了出来。为此,我们应针对扩大居民消费的几种主要障碍,下决心推进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从制度上解决与社会主义本质完全背离的国民财富分配不公问题和灰色收入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公益诉讼制度建立在信息的公共性基础之上,能有效改善信息个人的弱势处境,缓解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内在张力。公益诉讼制度介入到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中,其法律依据是《个人信息保护法》第70条。当前,在适用上还存在着适用条件不具体、起诉主体顺位难确定、举证责任未合理分配以及不同公益诉讼关系未厘清等问题,需要细化具体适用条件、明晰起诉主体顺位、公平分配证明责任以及整体把握不同公益诉讼的衔接与配合,从而保障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公益诉讼制度在实践中有效落实,实现平衡信息主体间的利益,维护信息公共安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社会产品可以分为公益物品和私益物品。这两种物品的供给是互为条件的,只有均衡提供,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过分重视私益物品的生产而忽视公益物品的供给,不仅妨碍私益物品的生产,也将影响社会公正和社会团结。促进私益物品和公益物品的均衡发展,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利益衡量:行政补偿的制度功能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公共利益的引入使财产权具有了社会性,它为公用征收权力的存在和运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使之成为一项普遍的宪法制度和政治实践。财产权神圣观念的丧失并不意味着可以对财产权任意地施加限制与剥夺,只是在承袭近代财产权保障制度合理内核的前提下,征收补偿制度的建立才具有了客观依据。事关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价值判断的做出只有建立在对二者公平衡量的基础上,方能真正保障公民的财产权等基本权利。行政补偿制度的建立就是该大背景下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利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阶级性与民族性、稳定性与动态性并存的性质,决定着其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需要用发展的、多维的视角重新把握,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准确地界定、维护和实现我们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0.
论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哲学教科书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生产力发展是否也有内在动力?唯物史观理论如果不能对生产力发展这一"动力的动力"做出回答,就没有彻底回答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实质上是人类利益关系的运动规律.实现自身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动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的共同实质是社会利益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变革的根源是社会各阶层、集团或阶级对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要求.离开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离开了利益分析的方法,就无法说明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