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晚清和北洋时期,国际资本供大于求,西方列强急于消纳自身过剩资本及争夺在华利益,常常为取得对中国的承贷权而互相争吵不休。所以中国国内思想理论界对外债的研究都围绕着要不要举借外债,如何举借外债,及如何预防外债带来的危害等问题展开。梁启超的外债思想是很值得研究的,他是既重实际又重理论的人。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梁启超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但笔者发现,在颇多的著述中,关于梁启超外债思想的研究却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本文拟就其外债思想进行探析,以填补空白;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当前改革开放之际举借外债,利用外资的现实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开放经济社会的结合外债的经济增长进程能否稳定进行下去,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适度外债规模的确定。对发展中国家政府来讲,虽然具体量化这一规模是非常困难的,但它却是国家债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本文研究有关适度债务规模确定的几个理论问题。适度外债规模的确定目前有两类办法,一类以外债的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原则来确定,一类以某些纯现金流量指标来确定。前者认为外债用于何处无关宏旨,只要其作用于社会资本存量的增加,只要这一增加的资本存量之边际收益高于外债  相似文献   

3.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了与外部世界的经济往来。为了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进入国际金融领域筹措资金,据统计,截至1988年末,我国外债余额已达400亿美元,成为发展中国家第六大债务国。面临90年代内外债偿还高峰的到来,我国会不会因偿还外债而陷  相似文献   

4.
一、外汇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十年来,我国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外汇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却是值得思索的。 (一)外债管理混乱,借、用、还脱节。十年前,我国的外债量很少且大权属中央。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将一部份权限下放给地  相似文献   

5.
对外开放以来,我省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外资的引进弥补了省内资金的短缺,促进了经济建设,效果是显著的。但是,我们还应看到,近年来我省外债渠道日益增多,外债数量迅速增加,而外债统计监测与管理工作却没有及时跟上。目前我省外债余额究竟有多少?外债规模是否已超过了承受能力?对这些问题至今没有一个明确  相似文献   

6.
孔祥熙的外债思想包括两部分内容 :维持外债信用论和举借外债论。在孔祥熙看来 ,维持外债信用是利用外资的前提 ,举借外债则是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和坚持抗战的必要手段。从利用外资角度看 ,孔祥熙的外债思想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但是 ,孔祥熙的外债思想也有不足之处 :维持外债信用论脱离了中国实际的偿债能力 ,加重了中国财政的负担 ;举借外债论虽然具有进步的民族主义特征 ,但也含有损害中国主权的错误内容 ,还反映了他和宋子文的个人矛盾  相似文献   

7.
孔祥熙的外债思想包括维持外债信用论和举借外债论两部分内容。在孔祥熙看来,维持外债信用是利用外资的前提,举借外债则是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和坚持抗战的必要手段。从利用外资角度看,孔祥熙的外债思想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但是,孔祥熙的外债思想也有不足之处:维持外债信用论脱离了中国实际的偿债能力,加重了中国财政的负担;举借外债论虽然具有进步的民族主义特征,但也含有损害中国主权的错误内容。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利用外资具有两重性:合理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能够加速本国经济现代化的实现;利用不好,就会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阻碍或破坏本国经济的发展。文章深刻地分析了波兰债务形成的过程和特点,波兰债务危机加深的原因及其阻碍波兰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文章最后提出我国应从波兰外债的教训中得到启示:防止外债失控,确定外债规模要适度,理顺外债结构,长、中、短期贷款结构要合理,利用外资要讲求效益,合理确定投资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中国 ,铁路外债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 ,对于铁路外债关注的群体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早期仅有薛福成、马建忠等少数知识分子和个别的洋务官僚关注铁路外债 ,而到了清季 ,尤其是到了收回利权运动期间 ,铁路外债几乎波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 ① 。 1 90 8年 ,天津《大公报》上有一则评论就此前十年间民众对利权问题关注的历程作了这样的概括 :  十年以前 ,我国民对于内政外交 ,举蒙蒙昧昧 ,无一毫判断之智识 ,无一毫直接之感觉 ,故丧地辱国损权失利之事纷至沓来 ,而我国民鼾声犹浪也。十年以来 ,外患日亟 ,内政日纷 ,国中有志之士相与…  相似文献   

10.
70年代孕育,80年代初爆发的国际债务危机震动了国际社会,几年来,国家债务始终象一把剑高挂在世界经济的上空,债务的危机阴云久久不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形成当代国际关系的一大死结。正在演变中的这场旷日持久的国际债务危机引起的发展中国家的高度警觉。一国外债利用的得失,关系到一国在国际社会的兴衰荣辱,如何避免重蹈复辙,吸引外债利用的成败得失,是每一个后来者必须警醒的。本文试图从国际债务的一般理论分析,通过国际债务的国别比较分析,抽象出国际债务的一般经验与教训,并结合中国外债现状,提出中国外债政策构想。  相似文献   

11.
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外债管理王中华众所周知,1982年爆发的全球性债务危机震憾了整个国际金融界。近几年来,债务危机虽有缓和,但发展中国家的外债仍在不断增长,庞大的债务负担仍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债务管理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大凡研究孔子思想的,总要涉及到“仁”的问题。因为“仁”是孔子经常提到的道德标准。《论语》里有五十八章谈仁,并且其他很多语义和思想都看出同“仁”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仁”是孔子的思想最核心的问题,是他许多主张的出发点。这一个看法现在学术界一般是同意的。但“仁”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呢?“仁”的作用又是什么呢?近人有关孔子的研究中,却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有的把它看作是所谓“国民的属性”和“君子的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人学”成为一个受人们欢迎的响亮名词,西方有许多学者从事“人学”的研究,虽然各家对所谓“人学”的理解不尽相同。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倡导“人学”的研讨。有的学者承认中国过去的一些思想可以称为“人学”。中国古典哲学的大部分思想学说是讨论关于人的问题的,称之为“人学”思想,确实具有充足理由。古与今、中与西之间,当然存在着很大的距离,但是也有相近或相通之处。我们并无意认为所有新的观念都是古已有之。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先生早在本世纪初就倡导借外债、用外资、聘外人,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提倡开放主义、主张利用外资的集大成者和先行者。当今,在实行对外经济开放之际,我们重视和研究孙中山的“利用外资”思想,吸取其精华,以资借鉴,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拟就他的这一思想遗产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前关于外债问题的讨论 ,在近代中国关于外债的认识和外债政策的变迁历程中具有导向性的影响。在军政外债与实业外债两个不同的领域 ,虽存在着不同的争论内容 ,但总体而言 ,此时关于外债的讨论除了体现了一种开放的意识外 ,主要是源于一种应急性的需要 ,并开始显现出对外债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拉丁美洲最大债务国巴西于今年2月20日公开宣布暂停支付外债利息和停止偿还短期贷款,在国际上引起巨大震动。拉美国家的外债问题再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为了加快四化建设,我国也举借了一些外债,因此,从拉美国家的外债问题中引出一些经验教训,以供借鉴,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武艳敏 《兰州学刊》2006,(7):50-51,58
在洋务运动以后的清末,盛宣怀作为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官僚实业家,力主采取借洋债的办法解决开办实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在“致富”、“抵洋”、“保权”的思想支配下,盛宣怀主持并参与了多次借债活动,创办并经营了多个近代企业,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当然,因借外债而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论外债规模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研究外债规模:1、外债的必要规模。即考察一个国家在不考虑外债能否偿还时的外资需求数额; 2、外债的安全规模。即考察一个国家借用外债在超过了一个什么额度时就会出现偿债困难;3、外债的适度规模。即考察一个国家的外债规模在保持一个什么水平时,就会既满足国内经济增长的客观需要,又不会导致偿债危机。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外资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消除过去那种把“自力更生为主,利用外援为辅”的方针理解为闭关自守,自给自足,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小生产的狭隘眼光,深入探讨利用外资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因此,研究利用外资对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作用,就很有必要。 下面我想分三个方面来说明:  相似文献   

20.
党政关系问题在我党历史上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还在夺取全国政权之前,我们党就建立了根据地的政权机关,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自己领导的政权的关系也就成了党在领导革命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全国解放后,这更成为一个全局性的问题。除“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外,我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探索,特别是董必武同志对党政关系作了大量论述,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认真总结他在这方面的思想,对于认识我党党政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对于认识和搞好今天的政治体制改革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