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隋唐五代西域题材文献文类众多、数量庞大,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内容。主要体现在:对民族平等、天下一统观的书写,对西域各民族认知、认同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的书写,对西域与中原各民族文化融合史的书写,及对中央王朝西域社会治理中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书写等。此期西域文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历史上民族文化根脉中和谐共融思想的传承;二是隋唐时期各民族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社会现实之影响;三是时代心声的作用。研究隋唐五代西域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书写,不仅可为揭示该时期中华大地各民族血肉联系提供鲜活材料,同时也可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思想柱石与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2.
隋朝创立新型职官制度,唐五代承之,虽因时损益,仍以三省六部诸寺诸监为其行政中心。其中尚书省户部(本司、度支司)、工部(本司、虞部司)分掌营林与利用之政令,属于林业政务机关;司农寺、将作监、少府监及其所辖有关的署、监分掌劝课农桑、竹木种植、材木采伐、薪炭供应、园林管护以及木工技巧等具体事务,属于林业事务(职能)机关。而后者并不隶属于前者,却须仰承前者之政令,显示了隋唐五代林业官制既分散布局,又集中指挥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隋唐五代陶渊明接受史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隋代初唐读者来说陶渊明已不陌生,但主要还是一位风雅高士,而非诗人.盛唐人虽有不满陶的一面,但总体上欣赏渊明风流,以群体的形式发现并开拓了田园诗.中唐人则将陶的平淡自然精神进一步凝定、普遍化.晚唐对陶的接受无多大进展,但也有特色.隋唐五代人之所以接受陶渊明是有其特定原因和条件的.  相似文献   

4.
有隋一代,二世而亡,文学上无甚建树,巴蜀亦然。唐王朝建立后,巴蜀地区与全国一样,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散文创作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唐代巴蜀散文的发展演变,既有与全国同步之象,又有因地域,人文环境而形成的个性特征。五代时期,西蜀成为当时国内重要文化中心,文学创作包括散文在内,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发展。本期巴蜀散文仍以经世致用之实用文字为主,但抒情言志、送别纪游之文亦大量出现。骈散间行,论证博赡,说理透辟,叙事简明,清峻通脱,流利畅达是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论隋唐五代淮河流域城市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唐五代时期 ,两淮地区城市的发育与发展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本文着重介绍其中四点。其一、传统的大城市焕发新貌 ,发展成为龙头地位的重要城市 ;其二、在龙头城市的辐射下 ,淮河流域城市群迅速发展 ;其三、沿交通要道一批新的城市发育并迅速崛起 ;其四、地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两淮地区州、县治所所在地的城市普遍形成 ,显示勃勃生机 ,从而显示了社会经济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和轨迹  相似文献   

6.
隋唐五代帝王崇道活动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河流中,隋唐五代是道教重要的发展繁荣与转折时期。其间,隋唐五代历代帝王崇道之风颇盛,其大势进行的崇道活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一、尊崇道士;二、痴迷道术;三、营建宫观;四、颁令制度,发展道教。  相似文献   

7.
陈子昂是隋唐五代巴蜀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其议论文面对现实,直陈政见,表现了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忧国忧民精神;构思严谨,旁征博引,论证周密,说理透辟,条分缕析,宏丽畅达.其记叙文,抒情文也颇具特色.文章形式多样,有骈体,有散体,或骈散相间;继承中有发展,体现出一种创新精神,开唐代古文运动先声.  相似文献   

8.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盛唐时期重要的文章家之一.其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李白的生活与思想;艺术上受庄子散文、纵横家言论、屈原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的影响,以诗为文,张扬个性,骈散兼行,铺排夸饰,风格清雄奔放,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9.
版本学及其观念在隋唐五代有较大发展:隋朝开始重视图书的收集与整理,在古籍整理与版本复制方面卓有成效,尽管其时未出现相关的理论表述,但其时版本复制及有关处理方法,对唐代及后世均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官修本上,影响更为明显。唐代图书版本形态虽仍以写本为主,却又出现了雕版印书。这一时期的书本用纸与装帧也表现出新的发展迹象:隋代在版本装帧上产生了分品装帧收藏方法;唐代出现了旋风装、经折装、连脊装等比较先进的装帧式样;用纸方面唐代则出现了少量的皮纸写本。晚唐五代作为中国古代版本学又一重要发展时期,在版本学史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监本《九经》的刻印和家本《九经》的刻印,以及诸如毋昭裔家刻诸史、贯休自刻文集等其他刻本,表明其时不但刻本范围有所扩大,且刻书机构也日臻完善。这些都为中国古代版本学的确立准备了物质条件,亦对后来中国印刷史及版本学史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隋唐五代时期,古代中国一致性与一元化城乡关系有所松动,乡村已非单纯农民聚居地和从属城市权力系统基层单位,地方政权中心所在之城市统治农村据点的角色已有改变,城乡关系由之前农村单方面依附城市转向城市与乡村之互动,草市于城乡相互作用与乡村市镇化中充当无可替代的角色,逐步实现自发性组织至官市化市场地位的提升,商品经济需求、草市内在机能、官方政治运作、市场管理革新等诸多因素是为草市完成历史性转型基础要件,亦为草市向市镇过渡提供了难得契机。  相似文献   

11.
隋唐五代时期,经济繁荣、文教发达,制笔业作为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更是得到显著发展.笔的制作原料更加多样化,笔毛有十余种,但仍以兔毫为主,笔管有多种,但仍以竹管为主;制作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有多种形制;制作区域愈加广泛,宣州成为著名的制笔中心.消费量的增大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制笔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隋唐五代时期北方草原回纥民族的兴起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着重讨论了回纥与隋唐五代的关系,说明其为隋唐的繁荣进步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令”是现存隋法的基本形式,也是林业法制的基本形式。“弛山泽之禁”、“均田”、厚偿运河植树等规定,皆以“令”的形式表达。唐法律、令、格、式、格后敕并行,不少条文涉及林业,但与田制配套的植树规定则因田制变化在唐前期与唐后期显著不同。五代十国基本沿袭中晚唐的林业法制,但有其值得重视的特点,如后周、南唐、北汉视林业为生存发展之所需,一些规定较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4.
隋唐佛学思潮泛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唐佛学思潮是我国历史上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它的兴起,不仅展示了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强烈生命力,而且从特定角度推进了中国本土学术.可以说,没有隋唐佛学,就没有后来的宋明理学.探研隋唐佛学思潮兴起的缘由、盛况以及当时的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等主要宗派在理论上的独特创获,对于洞察中国学术发展的逻辑进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产物,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环境所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它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它只是一个点,有着自己的影响区域(腹地或集散区)。隋唐时期陆路交通、大运河和海外贸易线路的发展和完善,使其沿线中心城市和重要港口在其影响区域内成为焦点或核心,与腹地之间产生强烈的互动关系,带动整个区域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隋唐时期中国民间流行的色彩民俗,认为,统治者硬性的规定和社会的主流观念是这一时期民间色彩民俗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隋唐时期,今绍兴市被称作越州,其治城是浙江地区的军政、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南朝迄隋唐,置于今绍兴市的州级政区经历过几度演替,即东扬州--吴州--越州--会稽郡--越州的变化.隋开皇九年始,在越州城(今绍兴)先后建置吴州总管府、越州总管府、越州都督府、浙东观察司和镇东军节度司等地方高层管理机构.开元末年,越府管8州,相当今浙江省的绝大部分.越州城是隋唐时期浙江地区的中心城市.其历史地位表现在:绍宁平原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推动其中心城市的出现、越州城是联结内地与海外交通的中枢节点、越州城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文化名人辈出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