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介质,以其信息传播的广容性与共享性、传播世界的虚拟性与速度的迅捷性等天然特质,吸引着人们纷纷“触网”。“90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烙印,网络渗透到他们学习、生活、交往和娱乐等方面。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90后”大学生,早已习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网络改变了该群体获取信息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为此,本研究对321名北京邮电大学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归纳出“90后”大学生在网上接受信息的习惯的现状,并对其网上信息接受习惯养成的原因作了探索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特点鲜明的“80后”大学生群体,对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80后青年”在奥运火炬传递和汶川地震中所表现出的空前高涨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再一次提醒人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客观地去评判他们。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在充分认识和了解他们成长经历的基础上,理解他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做到有针对性的因势利导,坚持激励与矫正相结合,做好“80后”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3.
“台湾问题”专题是“形势与政策”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其理想的教学目标应是情感目标与实践目标的有机结合。当前,由于大学生群体信息来源多样化以及涉台政策环境复杂化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在对台湾问题保持高度情感投入的同时,对国家涉台政策的理解呈现简单化、肤浅化倾向。基于此,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台湾问题”专题时,应充分把握情感目标与实践目标之间的关系,采用集体备课、专家示范课等方式提升教师的相关教学技能和理论水平,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群体的课程参与度,以此助力“形势与政策”课“台湾问题”教学实现以理服人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网络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这社会各个领域,同时也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网络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诸多影响,本文就如何借助网络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个性化推送系统的盛行使人们在信息领域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只接受愉悦自我的信息,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信息"茧房"中.在高校思政课中,教师与学生因不同的信息偏好分属不同的信息茧房,师生共同关注的信息公共领域越来越窄,彼此陷入"你的世界我不懂"的认知困境,从而导致了思政课在教育内容、叙事方式、教育空间和教育方法上出现了一系列的供需错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走出茧房危机,需要以人为本,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精准研判学生思想动态,以真诚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情感对话,并互动交往、合作共享,才能构建出同频共振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群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大学生在年龄、文化层次、社会地位上的特殊性,因此在群体功能和结构方向上表现出许多独特的形式与内容,这一特殊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又是和高校的教育目标、校风校纪、校园文化、校园环境、校园设施以及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研究和掌握大学生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带有21世纪高速发展、急剧转型鲜明特征的“90后”大学生,他们的思维、情感、行为、认知等与“80后”有明显的不同。文章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探索了与时代相吻合、符合发展规律、符合教育对象特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90后”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后”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登上社会舞台,成为“网络围观”的主体和一系列网络热点事件的重要推手。了解这支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状况并采取有效的提升策略,是促进网络健康有序发展的迫切需要。从政治参与的视角,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对“90后”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后认为,“90后”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大学生辨别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同时加强网络伦理道德的构建与教育。  相似文献   

9.
李镜 《理论界》2007,38(8):134-135
从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的可接受性进行分析,提出改进与创新“三观”教育方式、方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对“三观”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与创新,以提高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博平台的广泛应用,网络世界中出现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大V”群体.网络“大V”凭借相当的话语权和广泛的影响力占据了网络舆情的至高地,在网络世界中发挥着“意见领袖”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网络“大V”群体中出现了许多令人堪忧的不良现象及失范行为,导致网络生态乱象丛生,从而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热议.文章分析了网络“大V”的形成背景、不良表现的形式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大V”承担社会责任,发挥社会正能量的规制策略.  相似文献   

11.
李奇志 《江汉论坛》2007,(1):120-123
清末民初的"英雌救国"小说有着深深的"性政治"情意结,其中的"情""色"叙事,基本上是被限定在民族革命国家命运的排他主义的框架中才可能存在.政治历史处境中的"情""色"被空前突出,民族革命的权力把"英雌"的"情""色"内涵紧紧地制约在"救国"的既定轨道上.  相似文献   

12.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指被限定为独一的位格神;"无言"的天"出场"的时间性极其模糊,而"言说"的上帝"出场"则具有清晰的时间性;人与"无言"的天之间是"我与它"的共生关系,而人与"言说"的上帝之间则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无言"的天更多的是"直观地"启发人,而"言说"的上帝则往往"临在地"启示人;对于"无言"的天,人主要通过感悟和体会去认知,而对于"言说"的上帝,人只能借助信仰和激情去体认;"无言"的天以"道说"而澄明,"言说"的上帝则因其话语不断"冥化"而隐蔽.  相似文献   

13.
关于名称和本质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叶涛 《江汉论坛》2005,1(1):72-76
本文从现代名称理论的历史及具体争议入手,在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论证名称理论与本质主义的密切关系,阐明明确认识本质主义论争对于正确把握现代名称理论的重要意义,并就学界研讨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苏亦工 《人文杂志》2002,1(1):39-43
法律经常被解释为人类的意志 ,不同的志向可以创造不同的法律。中国古代的法律向称“王法”。“王法”的设立是基于帝王之志 ,而所谓帝王之志 ,不过是一种无穷大的私心 ,力图由一个人、一家人或一种宗派势力垄断政权、把持天下、包揽一切资源的产物。真正的王法真正的儒者宽恕之道 ,用现代术语来表述 ,就是要保障每个人的权利 ,实现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15.
“概念创新”和“形象创新”是在前人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的一个符合经营思想创新要求的理念。通过企业生产力要素的变化过程,可发现它们对提升企业经营力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对于指导企业创新实践的成功意义十分重大,能够促使企业在管理模式、创新方法、人才管理、形象塑造等方面突破旧式,使企业以更先进、更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生存。  相似文献   

16.
作为对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承接和延续,"新时期"文学"英雄悲剧"的叙事必然遭遇重构"个人"与"整体"关系的多重挑战;同时,与"受害者"和正剧英雄的形象相比,悲剧性"英雄"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人格建构要求."新时期"英雄悲剧的叙事不同程度地陷入叙事矛盾导致的文本困境,尖锐地暴露了个人自我的成长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两难处境,也预示了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落幕.  相似文献   

17.
张宝石 《学术论坛》2005,(6):135-139
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论内涵丰富、实践意义重大,是解读、阐释作品的重要原则.在"解诗"活动中,虽有解诗者的主观因素参与,但不能任意曲解,应努力使探求结果契合作者作品原意;在"用诗"活动中,往往能突出表现用诗者的创造性.但是,深入理解作者作品原意仍是重要前提,不能很好地"解诗"就不能很好地"用诗"."解诗"、"用诗"有根本性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政治现象的政治权力,它既可以表现为既定政治体制的制度化规定,也可以表现为一定政治主体在既定政治体制环境下的具体运作的动态过程.从经验主义和规范主义出发,从形式层面对政治权力作二元界分,即划分为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并作深入分析、探究,不仅必要而且具有现实的意义.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既有联系,更有区别.二者的现实作用既有对立冲突的一面,又有功能互补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回到鲁迅那里去"的呼吁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研究"重写现代性"的进程,是有着启蒙运动的先声意义的,其科学性内涵在于表现出了一种"回到起点"的思想自觉。鲁迅的"起点"思想意味着"回到鲁迅"的本质问题在于"回到自己",其价值不在于创造一种"目标"或"范本"的偶像意义,而在于具备一种"做梯子"或"踏脚"的启示意义。以鲁迅为起点,就是鲁迅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尝试重新讨论休谟关于“是”与“应该”的问题 ,指明二者断裂的结构 ,进而阐释事实的复杂性 ,通过增加事实的价值负荷来填塞从事实到价值的鸿沟。在此基础上 ,重新理解真理以及真理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