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战争为题材的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二卷出版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赢得了很好的评论。作者姚雪垠同志在比较深入地研究了晚明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以其生花之笔再现了李自成、张献忠、刘宗敏等的英雄形象,描绘了革命英雄们为推翻明朝腐朽统治而进行的气吞山河的某些斗争场面;同时还着意刻画了在火山口上挣扎的崇祯的种种努力,而这些努力则是心劳日拙的,以及崇祯的抑郁、猜忌、刚愎自用、色厉胆薄、外强中干的“孤家寡人”的性格,深刻地揭示了宫廷内部、皇室贵戚之间、官僚派系之间的你攘我夺、相互倾轧的各种斗争,以及明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和腐朽无能,从而展现了明朝必然覆灭的图景。因之,这部作品理所当然地受到这样的重视、赢得这样的评价了。  相似文献   

2.
在<长夜>的整个艺术想象系统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再现、类比和变异三种想象方式.这三种想象方式从记忆形象、象征形象和理想形象上将姚雪垠的江湖世界打造得色彩斑斓而又别具一格.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没有哪个作家能像姚雪垠这样在长篇小说中以建构在个人经验之上的想象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如此完整、集中、系统化的江湖世界.  相似文献   

3.
《唐律》对亚洲古代各国封建法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国家与法权史上,唐朝标志着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发达形态,因而作为维护统治秩序和严密镇压人民的法律,也显著发展,塑造了封建法典的楷式。它不仅在我国,并且对亚洲各国封建法制的发展,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4.
<正>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文学创作的一个中心问题,是艺术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古今中外传统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不以其成功的艺术形象而流传于世,名燔千古。姚雪垠同志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它的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所取得的诸多成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么,《李自成》的人物塑造具有哪些主要的艺术特色呢?  相似文献   

5.
《水浒》中的宋江是个叛徒、投降派的头子。但是《水浒》却把他吹捧为既是下层人民拥戴的“义士”,又是封建统治阶级不可多得的“忠臣”,妄图使人们依照宋江的样子,做封建统治阶级的驯服奴才。其用心恶毒,实非一般露骨地诅咒农民革命的作品所能比拟!但是,由于它塑造了宋江这个投降派的典型人物,描绘了一条完整的投降主义路线,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极好的反面教材。剖析这部反面教材,对于我们识别投降派,批判投降主义,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和路线斗争觉悟,实在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6.
明崇祯十三年的山东灾荒杨绍溥崇祯十三年(1640年)的灾荒遍及诸省,被明朝人称为"亘古奇荒",《明史》记载:"两畿、山东、河南、山、陕旱蝗,人相食."两畿是封建国家的"首善"之区,陕西、河南、山西已经历十数年的农民战争,灾荒受到了战争的影响.我国封建...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不仅描写了千百名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也不仅刻划了众多封建官僚残暴贪婪的丑恶嘴脸,而且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劳动人民形象,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反映封建社会后期中国劳动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现实图景,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类以劳动人民的生活为题材的作品,约占《聊斋》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按照劳动人民形象在作品中所占的地位,我们可以把这些作品分为如下几类:一是以劳动人民作为全篇的主要描写对象的,如《蛇人》、《斫蟒》、《于江》、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孔乙己》,用字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的反映了孔乙己这个人物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作者通过塑造孔乙己这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让我们看到这类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同时也看到封建科举制度涨害该书人的无情和残酷。因此,《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的战斗檄文。作为一篇小说,作者首先用叙述的方法交代了孔乙己这个人物活动的环境,随即又用肖像描写刻划了孔乙己的外貌,以及孔乙己在平常日子里的一些典型言行。这样,一个在特定环…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着巴金《激流三部曲》中反面人物形象的深刻意义至今还没有被充分发掘这个中心论点,分三个部分加以详尽分析和论述:(1)《激流》正是借助于克明和周伯涛形象的塑造,在更充足的意义上否定了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然而这一点,许多评论者并没有注意到。(2)我们之所以总觉得《激流》中的反面人物活脱脱的,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创作中始终依循、追求着不丑化、不简化反面人物的美学原则。(3)《激流》塑造反面人物采取了多种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0.
从《李自成》看姚雪垠的美学探索刘凤艳姚雪垠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不仅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战争的史诗,也是一部展现封建社会全貌的百科全书,是我国新文学史上一部宏伟的历史小说巨著,其成就是十分辉煌的。姚雪垠先生是一位勇于追求和探索的作家。在创...  相似文献   

11.
一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革命,它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冲击着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础,并向它的精神支柱——以偶象崇拜和孔孟儒学为中心内容的封建文化,展开了英勇的挑战。太平天国反对封建文化的主要措施是扫除偶象崇拜。洪秀全从农民革命的需要出发,把基督教神学的某些成分改造成为自己的理论武器,把天父皇上帝塑造为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独一真神”,用真神崇拜去打倒偶象崇拜。早在一八四三年,洪秀全最后一次应试落第转  相似文献   

12.
姚雪垠在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史上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评论的深入,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深入.姚雪垠和刘再复在文艺理论上的分歧不是中国当代文论系统的转换,而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的两个极端.姚雪垠与刘再复在文艺理论上的分歧不能在政治上解决,而要在理论上解决.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必须在解决姚雪垠和刘再复的文艺理论分歧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姚雪垠是新时期较早重视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著名作家。本文探讨了姚雪垠在上世纪60、70年代旧体诗创作的三种类型:赠答诗、感事诗与"干校诗"。其所作赠答诗是当时与友朋间交往的心灵记录,以酬答臧克家的《璇宫感旧诗(三十四首)》最有代表性。感事诗呈现出复杂的精神风貌,以《咏怀杂诗》组诗最能体现作者的政治历史反思意识。而所作的"干校诗"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认同类型的政治牧歌,另一种是个人隐忧型的反牧歌写作。  相似文献   

14.
<李自成>是著名作家姚雪垠耗时42年创作的一部反映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在小说艺术表现上,为了实现其"笔墨变化,丰富多彩"的审美目标,姚雪垠化用古典小说的一些情节,创造性地继承古典小说运用诗词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运用动静相衬、声色相映的传统艺术方法营造意境进行景物描写,充分体现出古典文学艺术传统对<李自成>创作的影响.继承古典文学艺术传统是姚雪垠小说追求民族风格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在著名的传奇《牡丹亭》中,汤显祖精心塑造了一个颇为重要的人物——陈最良。学者大多说他是腐儒、老学究,是封建科举制的受害者。这一评论,看似有根有据,若仔细推敲,恐怕很难说是中肯的评价;最少,未免过于简单化、表面化。其实,只要我们分析陈最良在《牡丹亭》中的全部表现,就不难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一个相当特殊的人物。  相似文献   

16.
姚雪垠不但积极推动中国当代红学界的思想解放,而且致力于扭转中国当代"红学"的发展方向,反对《红楼梦》研究重思想轻艺术的倾向。在促进"红学"的研究方法"转轨"的基础上,辩证地把握了《红楼梦》这部伟大小说,既分析和研究了《红楼梦》在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也分析它的不足之处。姚雪垠在推动中国当代"红学"的发展时没有停留在"红学"上,而是要求"红学""探索产生一个伟大作家或伟大作品的若干规律"。姚雪垠还提出了宏伟的红学史观,这种红学史观是姚雪垠的"大文学史"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封建”一词的泛化使用,无疑是20世纪中国的一大景观。一件事物,无论好坏,只要扣上一顶“封建”帽子,即代表落后、腐朽。封建习俗、封建迷信、封建思想……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封建”一词如何陷入泛化使用泥淖?哪些入、事为这一路向的推手?泛化使用的惯性及日用不知,又如何将我们五花大绑?时至今日,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封建”?为此,樊良树博士专访了《“封建”考论》的作者、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教授。  相似文献   

18.
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古典名著《红楼梦》,对18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进行了揭露与抨击,同时,也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教育制度。从贾宝玉这个具有时代色彩的叛逆者的形象塑造过程中,作品对封建教育批判的广阔性和深刻性集中体现了封建教育的破产。一、封建社会教育──科举制度的叛逆中国科举取士制度,发端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四朝,至清初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宋明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被统治者思想上的钳制,都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到了明代,理…  相似文献   

19.
受五四新文学家族小说"叛逆与救赎"人物塑造模式的影响,东北现代家族小说中的人物,突出地表现出一种对封建家庭制度的叛逆与对精神家园的拯救相交织的复杂的人性特征,以及以男性为主体的封建家庭中没有自我的边缘人的悲剧性命运.析理和解读这两类人物群体,是探求东北现代家族小说要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曹禺代表性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塑造了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一起构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瑰丽的人物风景.从他们与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先天血脉联系的角度进行比照分析,可以将其归结为:封建传统文化的维护者、封建传统文化的异化类女性、封建传统文化的同化类女性、封建传统文化的产物--"多余人"、封建传统文化的反叛者--梦幻者等五大人物形象系列,这是曹禺对现代中国的一个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