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戴红 《老人天地》2013,(7):22-23
茅玉麟,1949年生人,中国科学技术馆研究员,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茅以升先生之女,全国政协第九、十、十一届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相似文献   

2.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国务卿罗杰斯随行。客人到上海访问,下(?)锦江饭店。一天周总理到饭店看望罗杰斯,一见面,周总理就彬彬有礼地伸出手,说:“罗杰斯先生,您好!”“总理先生,您好!”罗杰斯也有礼貌地和总理握手寒暄。“国务卿先生,我受毛泽东主席委托来看望你和各位先生。”周总理以赞赏的口吻说,“这次中美两国打开大  相似文献   

3.
1955年清明时节。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正在睡梦中的昆明军区摄影记者刘醒民惊醒,电话是军区首长秦基伟打来的。秦副司令员吩咐:“明天上午9点准时到司令部见我,有绝密任务!”刘醒民放下电话,心想这绝非一般的任务,因为平时从来不是副司令员亲自通知的。第二天上午9时整,刘醒民来到军区司令部办公楼。秦基伟将军将刘醒民带进办公室,神色严肃地说:“周总理率团将出席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亚非国家首脑会议,要在昆明停留几天。周总理刚做完阑尾炎手术,身体不是很好,这几天想请他看看昆明的风景,你的任务是负责为周总理一行拍…  相似文献   

4.
杨澜 《金色年华》2011,(4):9-10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采访基辛格博士,那时我还在美国留学,刚刚开始做访谈节目,特别没有经验。问的问题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比如问:那时周总理请你吃北京烤鸭,你吃了几只啊?你一生处理了很多的外交事件,你最骄傲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一场惊吓导致妻子忧郁桥梁专家茅以升的妻子戴传蕙是父母作主定下的,订婚时茅以升17岁,妻子18岁。戴传蕙生于江苏扬州一个诗书之家,同茅家应是门当户对。戴传蕙身材高挑,气度娴雅,脸庞圆润甜美,茅以升一见面就非常喜欢。1912年,两人正式结婚。结婚后茅以升去美国留学,妻子戴传蕙独自带着长子茅于越在婆家过大家庭生活。戴传蕙受过老式教育,知书达理,写得一  相似文献   

6.
杨澜 《金色年华》2008,(1):28-29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采访基辛格博士,那时我还在美国留学,刚刚开始做访谈节目,特别没有经验。问的问题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比如问:那时周总理请你吃北京烤鸭,你吃了几只啊?你一生处理了很多重大的外交事件,你最骄傲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有一天,伟大的科学家霍金登上讲台,完成一场学术报告。就在学术报告快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捷足跃上讲坛,面对这位已在轮椅上生活了30余年的科学巨匠,不无悲悯地问道:“霍金先生,疾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了太多吗?”  相似文献   

8.
清明将至,翻阅北京出版社1979年1月出版的《人民的悼念》摄影画册,发现书里有一幅标语照片似曾相识。该书前言说:“摄影画册——《人民的悼念》,真实地记录了在敬爱的周总理逝世后,人民对他的深切悼念和由此而爆发的‘四·五’革命运动。”那幅照片里的标语内容为:“必须清算。四人帮’在天安门事件中血腥镇压悼念周总理的革命群众的反革命滔天罪行!!  相似文献   

9.
2008年是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前不久,周总理身边的最后一批秘书之一、武警指挥学院原副院长纪东同志撰写了《难忘的八年》一书。该书记录了从1968年8月至1976年1月这8年中,他在周总理身边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相似文献   

10.
《职业》1994,(6)
历经磨难为国造桥──记爱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孙秀荣茅以升的名字是和巍然屹立的钱塘江大桥联在一起的。这位闻名中外的桥梁专家,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在抗日战争的炮火硝烟中,以他满腔的爱国热忱。冲破重重艰难险阻,建成了第一座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现代化大桥,在中...  相似文献   

11.
难忘的教诲 1958年1月下旬的一天,中共中央办公厅通知我当天下午到毛主席办公室开会,并特别嘱咐,要早一点到,毛主席要和我谈话。 接到通知后,我一直在考虑,主席和我谈什么呢?联想到前几天开会,周总理把我叫到一边,对我说:“秋里同志,我们准备让你和李聚奎同志对调一下,请你出任石油工业部部长。”我当时思想毫无准备,稍加考虑后说:“总理,这个任务我可承受不了啊!”总理说:“你考虑考虑,毛主席还要找你谈话。”我想,毛主席找我谈话,是不是谈这件事呢?  相似文献   

12.
商立今 《老年世界》2011,(16):20-21
2011年,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35周年。回忆起周总理生前非常关心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鞠躬尽瘁的往事,我总是激动不已。敬爱的周总理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教诲永远指引我们。  相似文献   

13.
人生的秒表     
苁蓉 《老人世界》2011,(2):25-25
“如果一年多给你两秒,你会做什么?” 这个问题,来自塞尔维亚著名的科学家米卢汀·米兰科维奇。大约一个世纪前,米卢汀·米兰科维奇发明了有史以来最精确的日历,每年的日历时间比目前我们使用的公历准确12倍,与自然时间的误差只有两秒钟。由此,“一年多给你两秒,你会做什么”的提问问世了。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1998,(11)
他当林业工人34年,共采伐林木36000棵,曾以忘我的劳动热情,创造了全国林区手工伐木年产量的最高记录,被评为全国特等劳动模范。1959年,在全国群英会上,周恩来总理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在多出木材的同时还要多造林,让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他牢记周总理的教...  相似文献   

15.
笑话     
《中国社会导刊》2012,(21):62-62
学校新来一年轻教师,校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考100分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会成为科学家;考80分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他可能和你做同事;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会捐钱给学校的;考试作弊的学生你也要对他好,他将来会当官的;中途退学的同学你更要对他好,他会成为比尔·盖茨或乔布斯!”  相似文献   

16.
猜忌     
猜忌是人类的通病,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据有些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在某些动物身上,对有些敏感的事物也存在猜忌现象。比如: 人们好像总是处在猜忌之中,担心因为他人而失去或难以得到那些对自己来讲至关重要的东西。比如职位、属于自己的亲情等等。猜忌给人的心头罩上了一层阴霾,让人活得非常地不愉快。但猜忌又是如此地不可避免。为了得到爱人的欢心,你曾经那样的尽职尽责做一个好妻子;为了得到你所喜欢的人做朋友,你曾经花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和金钱;为了获得上司的赏识和提拔,你宁愿低贱地去打水、去扫地、去值夜班………  相似文献   

17.
《中外书摘》2007,(7):32-34
周总理的一道指示 1969年某日晚,北京中南海礼堂。绛红色的平绒幕缓缓闭合,大型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  相似文献   

18.
南极是怎样一个概念?南极是怎样一方土地?对此,你可能已从各种传媒上得到过答案。不过,我们这里告诉你的是五赴南极并在南极越冬的科学家的答案  相似文献   

19.
以下是关于周总理的四个小故事,出于两本书,同属一个主题:性情中人周总理也会发火、也会流泪,但这些无不体现出他的无产阶级的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20.
伦谭 《老年世界》2011,(12):30-31
1976年1月8日9时57分,周恩来与世长辞。下午3时,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召开,讨论通过了治丧办公室提出的周总理治丧委员会名单,遗体告别、吊唁活动和追悼大会方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