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山西的日日夜夜 张友清来到山西,即刻走马上任,担任中共山西工委书记。与此同时,薄一波等一批共产党员也接受中共北方局的指示,组成党的公开工作委员会,回山西以合法身份做阎锡山及其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张友清、薄一波这一对战友,在草岚子监狱同是支部委员,共同领导狱中斗争,现在他们又一起合作领导山西的抗日救亡工作,所不同的是,一位主持党的秘密工作,一位以公开身份与敌周旋,二人配合默契,使山西的救亡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党的工作很快打开局面。  相似文献   

2.
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1937年9月中旬,日军突破阎锡山的晋北防线,逼近内长城一线。薄一波同志亲率决死一总队于9月21日开赴晋东北五台、盂县地区,准备建立抗日根据地。在五台县台怀镇薄一波同志见到朱德总司令。朱德要薄一波马上率部南下,到晋东南太行山区建立根据地。  相似文献   

3.
王生甫 《山西老年》2010,(11):12-13
1936年10月,薄一波受中共北方局刘少奇书记的派遣,回到太原与阎锡山"共策保晋大业"。当时的山西,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阎锡山停止了他"剿共、反共"的军政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抗日战争时期,由刘、邓率领的一二九师在晋东南一带,而沁源则是决死一纵队和太岳区党政军首脑机关驻地,邓小平曾四次到沁源指导工作。 邓小平第一次来沁源的时间是1939年年底,邓小平和刘伯承师长来到决死一纵队了解反击阎锡山投降妥协反共的斗争准备工作。关于这一次的沁源之行,薄一波在《领袖、元帅和战友》一书中回忆道:“当时我和母亲正住在阎寨村。  相似文献   

5.
四十年来,国内学者从军事、政治和思想等几个侧面。对阎锡山其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和研究,并就阎锡山参加同盟会的动机、所谓孙中山评阎锡山的真伪、阎锡山为何将同蒲路修成窄轨等若干问题,展开了初步的学术论争。纵观四十年来的阎锡山研究,可以发现其特点是,注意资料的发掘和整理;研究的领域比较广泛;重视专题性的探讨。其不足之处在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左”的思潮的干扰;对问题的探讨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对晚年阎锡山研究尚不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徐渭、董其昌二人深受晚明心学思想 (特别是王学左派 )影响 ,具有“狂者”精神。在文论上他们都反对前后七子提倡的复古之风 (徐激烈尖锐 ,董温文尔雅 ) ,都提倡具有真性情的文章 (徐提倡“真我”、“本色”,董提倡“淡”、“真种子”、“真血脉”、“悟”) ,但由于他们思想倾向 (徐倾向于道 ,董倾向于禅 )的不同、生活经历的巨大差异和由此造成雅俗观念的不同 ,使他们的文论又具有相异性  相似文献   

7.
1940年深秋,正当天高气爽,百禾待收的黄金季节,我第18集团军总司令部,发布了于8月20日20时“百团大战”总攻击令。 当山西新军决死纵队接到配合120师对白晋路南段破击的任务后,战斗部队即于8月19日下午4时先行到达指定地点,政委董天知亦于当日21时带领第九团一个连赶往设在潞城县西部山区的  相似文献   

8.
孙子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孙子在讨论“知胜之道”时,认为贤能的将帅。必须做到“知彼知己”,“知天知地”——不仅要了解敌人,还要了解自己;不仅要懂得天时,还要懂得地利。也就是说,必须把敌我双方的情况搞得非常清楚,才能下定战役决心,选择好战役的突击方向,这样的“知兵者”才能“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打起仗来绝不会感到迷惑,采取的作战措施一定会变化无穷而不困窘。  相似文献   

9.
时代巨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大风大浪中,善于驾驭全局,因势利导,夺取胜利。“七七”事变前后,他为争取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参加抗日,明察秋毫,把握时机,娴熟地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写下了统一战线的辉煌篇章。阎锡山在“三个鸡蛋上跳舞”,毛泽东投书“愿与晋军立于共同战线”1936年,正是中华民族抗击日寇侵略者的艰难岁月,山西“土皇帝”阎锡山面对共产党、蒋介石、日本军队三种势力进入山西的局面,举棋不定。面对这一复杂局面,毛泽东审时度势,对敌势、我势、地势、趋势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果断决定挥师东征,打通抗日路线。经过7…  相似文献   

10.
阎锡山轶事     
五十九 阎锡山“认弟” 1937年10月初,阎锡山亲临忻口视察左翼阵地大白水村布防情况。视察完毕南返途中,恰逢北云中河秋水猛涨,没膝的河水冰凉刺骨,阎锡山一行只好在北岸踌躇。  相似文献   

11.
从日军侵略山西之后到阎锡山集团在晋覆灭之前,阎锡山的“十三高干”是山西社会各界颇多议论的一个话题。“十三高干”事实上是指同志会的高干委员会,它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2.
在19世纪60年代初,冯桂芬最早明确提出地方自治的主张.乡董自治是地方自治的核心内容之一,冯氏依托传统、参酌西制提出的乡董制度是“酌古斟今,折衷周汉之法”.选举完全由民主决定,在实际运行时添加“会里中耆老,会同两造族正”等传统的解决争议之方式,虽然冯氏乡董制度设计追求完全自治,但在监督方面则是施行人民监督与上级监督并行的方式,依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来解读至今不失为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13.
阎锡山轶事     
五十六 自称匪首 1940年春天,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司令部离开秋林,移驻山西吉县南村坡。他嫌南村坡的“南”字谐音“难”,太晦气,故更名为克难坡。在克难坡期间,阎锡山住土窑,吃土  相似文献   

14.
阎锡山轶事     
四十一 统治山西几十年的土皇帝阎锡山,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对共产党是恨之入骨的。他编造谣言说共产党“共产共妻”、“杀人如割草”、“共产党来了贫富都难逃”。因而,他“联蒋剿共”,并要“联日反共”。可是,在红军东征抗日不久,他转为“联共抗日”了。这里有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今年98岁高龄的薄一波,参加革命80年,是我党德高望重的一位资深元老。他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党的“七大”中央委员和“八大”政治局成员中唯一健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投身革命薄一波童年时代家里虽穷,但父亲还是想方设法送他上学念书  相似文献   

16.
潘钦楠 《北京纪事》2011,(12):96-97
Siri应该是最近网上的“红人”,能聊天,会唱歌,还知天知地——她只是苹果新出的iPhone4s中的一项程序。苹果,总能勾住“果粉”的心。iPhone、iTouch、iPad……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阎锡山为了实施“用民政治”,推行“六政三事”,大力兴办各类教育,以使民众达到识字、看报和记账的程度。由于规划周全,措施得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山西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面,均走在了全国前列。归结阎锡山兴办山西教育的性质,主要有以维护统治为轴心的功利性、国民意识驱动下的民族性、体现个人意志的独特性、沽名钓誉式的虚荣性以及军阀本性导致的短暂性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以《阎锡山日记》作为切入点,考察在“九·一八”之后,以阎锡山为代表的政治人物面对日本侵略做出何种抉择。阎锡山逐渐公开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图谋,提出国内团结和经济建设的主张。阎锡山在国难面前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反蒋的策略,也得到了蒋介石的积极回应,促进了二者的和解与合作。阎锡山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时代的要求和一个群体的共同认知。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 ,阎锡山实行了旨在全面发展山西的“村制” ,其核心思想就是“用民政治” ,即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而启发“民智”又是这一思想的核心任务。所谓“民智”就是通过国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女子教育、社会教育等提高民众的素质 ,以便更好地用民  相似文献   

20.
钟嗣成《录鬼簿》卷上记载了董解元的简单情况。他写道: 董解元,金章宗时人,以其创始,故列诸首。这条资料,写在该书所列“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传于世者”项下,名居第一。元代人所谓“乐府”,一般指“杂剧”以外的“北曲”而言。明初人朱权《太和正音谱》的“古今群英乐府格势”项下写道: 董解元,仕于金,始制北曲。可见“乐府”和“北曲”是一样的东西,包括散曲和诸宫调在内。那么,最早的“北曲(乐府)”,显然就是《西厢记诸宫调》,亦即《西厢搊弹词》或《董西厢》了。 董解元虽是金章宗时人,但他何时写作《西厢记诸宫调》仍不清楚。金章宗统治时期,有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