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苏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人类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进行定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探索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已成为当今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江苏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把江苏省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文章最后对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提出了简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全球城市区域:全球城市发展的地域空间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世界—全球城市理论构建的现代国际大都市模型是以单一中心城市的地域空间为基础的,它并不能充分解释全球化条件下那种基于超地域广泛联系的产业竞争与发展的现象。经验分析表明,全球化的影响波及广泛的城市地区,而不仅仅是城市本身。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全球城市区域,是当代全球经济的基本空间单位,并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地域空间基础。  相似文献   

3.
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1997~2002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之间关系的分析,认为:在这几年中,区域产业结构差异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之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逐步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是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形成的原因之一。提出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多渠道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而且可以通过吸引和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缩小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与判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行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我们得出了如下有意义的结论:影响农民收入的第一因素是各省(市、自治区)的二、三产业发展状况,以及由此引起的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第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因素,包括大农业结构和种植业内部结构;第三是农民受教育程度。农业生产条件的解释力不显著。要解决农业收入问题,乃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在农业内部寻找出路,而要重新审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以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在稳定农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解决农民的就业和身份问题,最终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整体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过程,区域经济差距呈扩大趋势展开讨论, 并从影响区域差异主要因素:自然环境、政策体制、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四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对今后协调区域经济差异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1978-2007年的统计资料,对30年来山东省17地市的经济差异进行动态对比.选择标准差测度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选择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度量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根据时间序列多变量指标对山东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进行多维非线性分形R/S分析.研究表明,山东区域发展差异演变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没有收敛(趋同)而表现为较强的发散性(趋异),而且这种发散性在短期内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通过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估算后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地流转均滞后农村劳动转移,且原因具有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农户间农地流转供给充足和需求不足,农业经营大户需求与农户供给之间存在障碍;中部地区农户间农地流转供求均不足,存在农业经营大户需求;西部地区农户间农地流转需求充足和供给不足,农业经营大户需求偏低。依据农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统筹发展要求,东部地区重点应是促使农户土地向农业经营大户(企业)流转;中部地区应将劳动力选择行为分类,采用逐步转化的农地流转策略;西部地区的重点是提高劳动力转移非农收入就业水平和就业稳定性,增加农户土地供给意愿。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人均工业生产总值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采用泰尔指数和区域分离系数定量分析近十年安徽省四大经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差异演变的总体水平与空间变化特征:即随着安徽省皖北、皖中、皖江、皖南四大区域的工业经济空间发展出现了差异扩大,四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呈逐步扩大的趋势,而且地带内差异是构成区域总差异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对比分析“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对安徽省四大经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差异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通过单一指标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西省的11个设区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把江西省的11个设区市以人均GDP指标分析,按经济实力进行排名,并在此基础上划分江西省的经济地带.最终从发展基础、资本投入、产业结构、政策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揭示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区域产业素质的提高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理论并没有系统地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因此,本文从分析区域产业素质的决定因素着手,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用1998年~2006年29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资本素质、劳动力素质、制度素质对全国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资本素质和劳动力素质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也显著的正相关而制度素质对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而西部地区则只有资本素质是很显著的.回归结果还发现,以R&D投入强度为指标的技术素质对区域经济增长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能原因是R&D投入的最终产出不一定是新产品,即不表现在GDP的增长上,或者是我国R&D投入的效率不高.最后根据实证的结果,提出四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伦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实践 ,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的全球化决定了全球伦理产生的必然与可能 ,伦理全球化一直是中西伦理史家们探索的问题 ;在全球伦理的建设过程中 ,区域伦理同各民族国家一样 ,必然走向世界。二者的关系在于 :全球伦理以区域伦理为资源 ,区域伦理必然融入全球伦理之中。  相似文献   

12.
储祥好 《学术界》2006,(5):195-199
本文建立在经济增长收敛假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实际状况,对我国区域发展收敛性问题进行了分析: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存在着阶段性的绝对收敛,还有显著的“俱乐部收敛”,而且存在着条件收敛。通过分析三种收敛间的关系,得出了有助于促进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用资本、劳动、能源三要素生产函数,利用1995—2012年30个省的面板数据,验证了科教、对外开放、政府干预和产业升级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阶段性差异。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和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对各阶段各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阶段性差异显著。对外开放、政府干预、产业升级对各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强度和方向具有明显阶段性差异。因此,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实施差异化区域经济改革战略。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与转移存在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失衡。应消除制度的障碍,加快区域战略调整,改变生产力布局的不均衡,促进中西部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和推进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云南经济开放度的区域差异与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旭 《学术探索》2006,(5):35-38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经济开放度能较好地刻画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云南经济开放度总体水平低,内部区域差异较大,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短腿。推进云南外向型经济发展,一方面要注意点面结合,形成“一个龙头、三个拳头”的开放型经济整体框架,另一方面要在影响经济开放度的两个重要因素———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6.
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以江苏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竞争的加剧,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对于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江苏在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诸多障碍。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上全局和战略位置,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为着力点,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是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战略转型.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不同,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重点和途径也不同.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起点、内容与基础条件的差异上.从工业反哺农业的区域差异出发,东、中、西部要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反哺模式、反哺路径,并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区域协调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新疆区域经济差异调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区域经济差异的长期拉大或是拉得过大 ,就会出现严重的负面影响。应通过制定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等一系列手段调控区域经济差异 ,促进各区域经济发展 ,尤其是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不同的地理(区位)差异或优势会吸引相应的产业转移.结合产业链特征和地理(区位)特征,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链、电子设备制造产业链、汽车制造产业链为例,分析两者对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的影响.对纺织服装制造业来说,产业间关联和部门内关联影响对其产业区位选择均具有重要的显著影响;对汽车制造业来说,前后向关联效应对其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比较大;对电子设备制造业来说,部门内产业关联及外部性对其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似乎具有正向的相互促进关系。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环境与经济发展概念界定的模糊性,使得两者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缺乏清晰的刻画,从而难以定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切入点。本文从资源环境、自然环境、人口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科技环境和制度人文环境等六个方面构建并刻画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指标体系,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等三个方面构建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同时结合山东省1996-2016年间的历史数据,利用动态计量分析方法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山东经济发展与山东经济发展环境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山东经济发展与山东经济发展环境的相互关系相对稳定;基于协整关系的误差修正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表明,山东经济发展符合负向修正机制,但山东经济发展只是自我加强,并未带动山东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应加快构建山东经济发展与山东发展环境良性互动模式: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进区域融合互动发展;着力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力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