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李元洛,海内外的作家──尤其是诗人─—大概鲜有不知其名的吧。大家都知道他那洋洋五十万言的诗学论著《诗美学》,都知道他孜孜不倦地写诗评,都知道他用心良苦、不遗余力地向世界的华文文坛推荐杰出的诗人和诗篇。海内外不少诗人以得到他的一纸评介为荣:我这么说是一点也不“过誉”的。世上若没有伯乐,千里马固仍能“继续存在”,但肯定它们将会终生埋没于既脏且小的马厩,与众马一般永远难见天日。惟有伯乐才能发现它们,将它们与其他马匹区分开来,使它们能扬眉叶气,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因此,末尝不可以这么说:惟有伯乐,千…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提出始由。当人们一提到被誉为现代文学三大巨匠“鲁郭茅”之一的郭沫若,凡知道这个名字的人──不管他是否熟悉郭的文学业绩──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女神》。几乎可以说,郭的名字、郭终身的文学业绩在知道他的人们印象中,总是最先地要和《女神》这个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符号所指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在其以《女神》标名的因开一代诗风而被公认为新诗运动中的第一座丰碑、而被“称得起第一部伟大新诗集”、而成为“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第一个可以称得起伟大的诗人…  相似文献   

3.
李贺在中国文学史上历来是被人误解的诗人之一。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迄今仍无定论。现在试谈我们粗浅的看法如下: 李贺不是唯美主义诗人五四运动以后,甚至在不久以前,许多人仍把李贺当作唯美主义诗人看待,因此要谈论李贺,就不能不以他到底是不是唯美主义诗人为起点。我们知道,唯美主义者的信条是“为艺术而艺术”。他们把美当作至高无上的东西去追  相似文献   

4.
在南朝晋、宋诗坛,出现过两位卓尔不群的大诗人,一个是开创了山水诗派的谢灵运,一个则是田园诗派的奠基者陶渊明。尽管他们的创作题材不同,美学理想、审美情趣与艺术追求也迥异,但是他们在推进玄言诗从枯燥地敷陈庄玄名理,到理思哲辨向着诗人的审美对象、主体情感靠拢、渐浸直至浑然融洽的纵深演进过程中,都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创造性和廓大的开拓精神,共同为中古诗歌的变革和发展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特别是陶渊明,中古诗歌因为他的出现才有了不同于当时一般作风的富有鲜明个性,深于人情、生活意趣和艺术特色的诗篇。我们知道,东…  相似文献   

5.
我认识吉潭兄是近两年的事,但知道他名字却有七八年了。那是1998年抗洪前夕的事,我因事到九江县城沙河,友人盛情,约我去参观陶渊明纪念馆。纪念馆依山傍水,林木葱蔚,实是一座好园林,竹篱、瓦舍、石阶、塘池乃至菊圃柳巷,错落有致,淡淡地向游人诠释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文化理念。我为陶渊明1500多年之后,仍能在物欲横流的现代闹市中找到这么一个幽雅的去处而不胜感慨,也为营造者的苦心所感动。经打听,营造者中有周吉潭。我想,此人必是个诗人,并是一位能与1500年前的陶渊明用心对语的诗人。  相似文献   

6.
1948年6月,分散在南北各地的一群青年诗人,抱持“标新立异,也并不可怕”的信念,以上海出版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杂志为主要阵地,结成诗歌团体。该团体核心成员有九人,辛笛、杭约赫、陈敬客房祈、唐提是南方诗人,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属于西南联大出身的北方诗人。其中陈敬容、唐提、袁可嘉更兼为诗人与理论家。他们无论创作实践或诗学探求都具备了诗歌流派的性质与特色,在当时独树一帜,颇有影响。该流派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1947年7月以前,为诗人们分散活动时期;1947年7月至次年5月,南方诗人以《诗创造‘为阵地开始…  相似文献   

7.
许辉我不陌生,大学时同一个系同一个班。我知道他未入学前是“安徽三十家青年诗人”之一,但由于黑板报上从不见他的诗歌露面,《安徽文学》又不大常看,所以,也仅是知道而已。忽然有一天要毕业了,走在一块,聊了几句。一块走的还有位很活跃的女同学,说这个  相似文献   

8.
李白是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却经历了失败的人生。造就诗人失败的个性要素,是对魏晋名士风度的认知错位。诗人有志于天下却表现得无意功名,将魏晋乱世的高逸移植天下大治的盛唐,遍干诸侯的动机与蔑视权贵的言行相矛盾,使诗人不能遇于当时,也令后人纷争不已。  相似文献   

9.
爱国诗人爱国诗篇──张际亮其人其诗简析陈庆元在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群体中,数历封疆大吏(虽一度遭遣戍)的林则徐是政治地位很高的诗人,而一生疲于奔波、去世前数年才中乡试的张际亮,则只能算是下层诗人了。张际亮(1799─1843),字亨甫,早年曾号松寥...  相似文献   

10.
一提到徐志摩,人们便不会不想到他的《再创康桥》,不能不被其中美妙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纯真情感所陶醉。康桥,对徐志摩短暂的一生来说,是具有特别意义的地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就我个人来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①可见康桥对待人影响之深。然而,究竟康桥是怎样教诗人睁眼,怎样拨动诗人的求知欲,怎样给诗人以自我意识的胚胎,也就是说,究竟康桥(包括康桥的自然景色、诗人在康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诗人直面万物,在沉思默想中同众生沟通、交流,于是百端感悟,发自内心深处而流于笔端,遂为山水诗。诗人的人格在其审美创造及与人相关的生活行为中生成,并整体性地呈现于他的作品。诗人作为主体与自然的关系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是自我的无意识表露。  相似文献   

12.
<正> 大家都知道老作家陈白尘同志是著名剧作家,但很少有人晓得他还是一位诗人。他写过诗。闻名重庆的《我是较场口的土地》一诗,就是他作的。因这首诗发表时署名“马凡陀”,所以大都不知道是出自陈白尘同志手笔。一九四六年重庆“较场口事件”发生后,激起了广大群众的愤怒,文艺界进步人士纷纷  相似文献   

13.
沈文凡  周非非 《云梦学刊》2007,28(3):159-160
唐代文学历来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镇,相关各类文章著述一向纷繁浩淼,难以胜计。但细细推究起来,迄今为止,唐代大多数诗人的生平事迹仍然模糊不清,一些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等,其生平种种虽然还可称轮廓清晰有迹可查,而那些中小诗人则往往无人问津,相关论述偶有寥寥数语,也是有如浮光掠影一般,因此其生平行事更是模糊不清,有的则甚至是存在着种种谬误。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是我国二十年代诗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诗人,文学史家对他评价历来不一,毁誉参半。其实他是一个思想敏锐而又才华横溢的诗人,正如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指出的那样:“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①徐志摩是一位具有多种才能的作家,但是,他首先是作为一位诗人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他一生发表了二百八十首诗歌,他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花雨时斯。它是指1921年至1922年间,这时他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他曾指出:“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  相似文献   

15.
丘峰 《社会科学》2004,(12):109-115
台湾文学中的乡愁诗,是台湾特定历史中产生的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诗人的生命体验。由于台湾与母体大陆的长期分离,使台湾诗人产生一种离愁别绪、愁肠百结的心灵伤痛。这些诗人大都是从大陆赴台人员,他们思乡望乡、怅望大陆,探寻中华文化的血脉,血浓于水。游子呼唤母亲,渴望不再与母体分离。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是游子永远的情结。这是乡愁诗的重要主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台湾本土生长的新生代诗人中,新乡愁诗描绘出母亲对儿子的呼唤和儿子对母亲的爱恋,给乡愁诗赋予了新的內容。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诗人自杀现象的透视王岳川诗人里尔克说:“在真理中歌唱,是另一种呼吸。”然而,在匾乏的时代,真诗人在与伪诗人的对垒和对真理的艰难追问中,在边缘化处境的虚无冷漠和内在狂暴的创造力的双重夹击下,以生命的终结发出了没有答案的“天问”。一、90年代:诗...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诗史流衍发展至明清,已积累了一份极为厚实的诗学遗产。因此,与唐宋诗人相较而言,明清两代诗人大都在复古与求变的诗学命题前徘徊,学习前人,甚至模仿前人的痕迹要明显得多。但明清易代之际却不同,眼中流泪,心底流血,每位诗人笔下,尤其是道民诗人笔下,随感而发,真情流溢,学唐也罢,宗宋也好,均能各出机抒,自具面目,很难看出其模仿迹象。由于地域、家庭、个性指因素的影响,清初道民诗人在审美趣味上千差万别,但共同的时代苦难、相近的人生境遇与处世态度又使他们在审美选择上有着基本一致的趋向。屈原、陶渊明、杜甫,以…  相似文献   

18.
登楼寄王卿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衣秋山下,一郡荆格寒雨中。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这首七言绝句是登楼怀友之作。王卿其人似已无考,从诗意看,想必是韦的挚友。诗人登楼送目,怀友之情油然而生,情不自禁地脱口吟出这首七言绝唱。诗是登楼所作,所以从登楼写起。“踏阁”即登楼,起首二字便破题。“踏阁攀林”既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勾画,也是对旧时情景的回忆。读者可以想见,当年诗人与王卿相聚时,经常一起游览,他们曾携手“踏阁”,并肩“攀林”,而如今诗人却是一人独登,心境自然是今非昔比的了。诗人面对苍茫大海,极目…  相似文献   

19.
诗的表达策略:“在表现与隐藏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创作法则是指诗人把握世界的艺术方式。它涉猎技巧但并不等同于技巧,它是诗人对诗情、诗意、诗美的具体把握与处理的原则。中国诗人在打破旧体诗固定的法则之后,不断地寻找着新的创作法则。诗人们没有让诗学史失望,中国新诗终于也建构起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法则论"。"在表现与隐藏之间"的诗歌表达策略,是现代诗人苏汶(即杜衡)在为戴望舒诗集《望舒草》作序时提出来的:"一个人在梦里泄漏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漏隐秘的灵魂,然而也只是象梦一般地朦胧的。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术语地来说,它底动机是…  相似文献   

20.
“十四行诗”在我国古已有之,这是华夏古国诗歌的形式丰富多彩的一个佐证,但不是古代诗人的自觉有意的创作。“十四行诗体”在我国现当代走过了“模仿、创造、发展”的三个阶段,涌现出一大批十四行诗人,但中国诗人在创作中,从内容到形式,都按照汉诗的特点习惯进行改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十四行诗,这是中国诗人对世界诗歌的贡献,也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