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盾不仅是著名的的小说家,杰出的散文家,而且是革命战斗杂文大军中的一员主将,在杂文创作上也是硕果累累。早在20年代初,他就为《文学旬刊》“写了许多杂文”,1925年又在《文学周报》和《小说月报》上发表过不少“文学评论和杂文”。后来,有人把他和鲁迅先生并列称誉为《申报·自由谈》的两大台柱。抗战时期茅盾来到重庆,用他的笔为神圣的抗战鼓与呼,在写小说和剧作《清明前后》的同时,还积极从事杂文创作,获得丰收,于1945年出版了杂文集《时间的纪录》。  相似文献   

2.
<正> 鲁南作家王思玷,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曾经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他的名字一闪即逝,至今不大为人所知。当年,文学研究会代机关刊物《小说月报》在十二卷五号,用“风雨之夜”的题目,征求短篇小说和长诗。当时正在鲁南的王思玷,起而响应,写出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风雨之下》,用一个老农的自述倾诉了暴风骤雨给农民造成的灾难。这篇小说作为应征作品,发表于《小说月报》十二卷九号,被评为入选的优秀作品之一。茅盾同志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说:“作者对于农民生活的熟悉,在这里已露端绪。”自此之后,王思玷又连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六篇小说:《偏枯》(十三卷十一号)、《刘并》(十四卷二号)、《归来》(十四卷五号)、《瘟疫》(十四卷十二号)、《一粒子弹》(十五卷七号)、《几封用S署名的信》(十五卷八号)。  相似文献   

3.
谢晓霞 《云梦学刊》2004,25(5):76-78
1921年《小说月报》的改革,不但反映了一份杂志在新旧共存、文白互争的民初的最后命运,而且,作为民初文学的一个典型个案,它也反映了整个民初文学融入新文学的途径:那就是革命式的改革。这一革命式的改革发生的直接根源就在于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包括整个民初文学,虽然一直在做着种种新变的努力,但是,它们并没有以理性的自主的追求建立起足以构成新文学因素的现代性。以传达的基本精神、使用的文体以及与世界文学潮流的关系为基本衡量尺度的考察表明,改革前的《小说月报》仍然属于旧文学的范畴,它只能通过革命式的改革而融入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地位,毛泽东同志给了最深刻最科学最全面最崇高的评价。鲁迅的思想发展道路及其杂文的战斗意义和艺术价值,瞿秋白同志在中国第一个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折。然而,最早开始对鲁迅作品作了正确评价并阐明应当如何研究鲁迅的,则是我国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同志。早在1921年,茅盾同志在《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中就说:“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小说月报》12卷8期)1922年当《阿Q正传》刚刚发表四章,茅盾同志便立即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13卷2期《通讯栏》)1923年,他又写了《读<呐喊>》,对《呐喊》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作了全面的评价,最后写道:“除了欣赏惊叹而外,我们对于鲁迅的作品,还有什么可说呢?”(《文学周报》91期)表示了对鲁迅崇高的故意。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前后,鲁迅受“新月派”文人陈源之流的恶意歪曲,茅盾  相似文献   

5.
茅盾早期编辑书刊特别是主编《小说月报》的成功,从根本上说是与其确立的现代编辑观念及其相应的操作策略分不开的。这主要表现在:坚持坚定不移地提倡新文学,不遗余力地建设新文学,毫不妥协地反对旧文学的办刊宗旨;坚持系统地经济地介绍西方文学,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基本作者队伍,以及编辑作者化的期刊操作策略;坚持面向出版文化市场,强化读者意识,冶知识性与可读性于一炉,努力以良好的期刊形象赢得读者的市场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以笔名驰骋于世,本名反倒名气不大。一些作者、编辑对用名规范的忽略更是造成了一些误解。应国靖同志写的《现代文学期刊漫话》(花城出版社出版)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研究的新园地。此书首篇《现代文坛的奇葩——<小说月报>》再现了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的历史功绩,但文内却只谈“茅盾”,  相似文献   

7.
1921年的改革作为一道分水岭将《小说月报》的历史划分成了两段。改革前后的《小说月报》尽管在期刊范式和对读者接受的重视方面有许多传承的地方。但是,由刊载内容、文体以及主体队伍所构成的巨大差异表明,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学时期,具有着截然不同的传媒特征。  相似文献   

8.
论冰心的《超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五四”高潮中,冰心以“问题小说”登上文坛。她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惟悴》和《去国》等小说,获得了新文学界的好评。参加文学研究会不久,冰心发表了《超人》这篇更具重大影响的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冰心早期的代表作。茅盾在1935年曾回顾该文发表时所引起的强烈反响:“《超人》发表于1921年,立刻引起了热烈的注意,而且引起了摹仿(刘纲的《冷冰冰的心》,见《小说月报》十三卷三号),并不是偶然的事。”但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茅盾算不上是一位纯粹的乡上文学作家。然而,茅盾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对五四以来的“乡土文学”却很是关注,针对文坛上的乡土文学作品发表评价,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之《序言》、《关于乡土文学》等文中,提出较为系统的关于乡土文学的见解。同时,作为一个全面描写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茅盾的不少作品,如《农村三部曲》等,也不乏地方色彩,富有乡土气息。茅盾这一理论上的探索和创作上的尝试,对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创作的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茅盾对“…  相似文献   

10.
董丽敏 《社会科学》2003,(10):114-119
本文以商务印书馆与《小说月报》的关系梳理为切入口 ,对 192 1年《小说月报》的全面改革进行了重新思考。指出 :《小说月报》的全面革新尽管有来自于新文化阵营的压力 ,但来自商务印书馆方面的商业改良需要 ,其实是导致《小说月报》改革的更为关键的因素。因而 ,《小说月报》的改革 ,与其说是一次“文学革命” ,是一种“断裂” ,还不如说是一场带有商务印书馆特色的商业“拼合”。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三部曲”陈铭河四川省云阳师范学校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岐路》、《炼狱》《十字架》;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  相似文献   

12.
<正> 茅盾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写了大量的散文,计有《话匣子》《速写与随笔》《故乡杂记》《茅盾随笔》《时间的记录》《生活之一页》《苏联见闻》《杂谈苏联》《脱险杂记》《茅盾散文速写集》等十多部散文集。这些散文都由他精心创作而成,不仅思想深刻,而且艺术娴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一 多年来,很有些研究者在分析鲁迅1926—年8月出版的《彷徨》集子里的《伤逝》肘,往往举出茅盾1927年11月发表于《小说月报》十八卷十一期的《鲁迅论》中的一段话,以及李何林在1936年得出的同样结论,用来证明实现婚姻恋爱自由,必须取得经济权,是鲁迅二十年代的一贯思想主张,而这个思想主张已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了。茅盾的那段话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4.
<正> 文学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反映时代精神,这是茅盾文艺思想中的一块重要基石。茅盾不仅以此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准则,同时以此来解释文学现象,衡量、批评作家作品。1 文学首先是受时代制约的,是时代的发展推动文学的变革,并赋予文学以自己的特征。在《文学与人生》一文中,茅盾认为:“时代精神支配着政治、哲学、文学、美术等等,犹影之与形。各时代的作家所以各有不同的面目,是时代精神的缘故;同一时代的作家所以必有共同一致的倾向,也是时代精神的缘故。”时代精神是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它包  相似文献   

15.
<正> 《沉思》发表于1921年改版后《小说月报》12卷1号上,茅盾在《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曾把它与《微笑》并列作为王统照早期小说代表作进行过评析,解放后出版的多种《中国现代文学史》在有关王统照章节中也都提及《沉思》。但除茅盾外,大多数论者都是从现实主义观点看待它,认为《沉思》是表现“美和美的理想被毁灭的主题,它反映了作家美好理想和丑恶现实的矛盾”①。这个判断是否正确呢?  相似文献   

16.
刘庆元 《云梦学刊》2010,31(1):142-146
上个世纪20年代,鲁迅、沈雁冰、耿济之兄弟及郑振铎夫妇,开创了《小说月报》“兄弟作坊”与“夫妻档”的翻译模式。这种特有的家族式翻译行为所带来的西洋名家小说、世界文学潮流,孕育了中国新文学的萌芽,也使得《小说月报》迅速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对翻译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 茅盾是以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步入中国现代文坛的。在进行创作实践之前,他写下了大量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文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学思想体系。朱德发、阿岩、翟德耀同志著的《茅盾前期文学思想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以下简称《散论》),是第一部较为系统地研究茅盾前期文学思想的专著。本书由十二篇文章组成,主要探讨了茅盾从“五四”时期到“五卅”前后的文学思想。前两篇从纵向上论述了茅盾文学思想从“为人生”的进化文学观到无产阶级文学观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后几篇则从横向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8.
无产阶级文学家茅盾给人间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学遗产后溘然长逝已一周年了。当人们以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文学巨匠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长篇名著《子夜》,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令人爱不释手的散文《白杨礼赞》等文学作品。但是,我们切不能忘记茅盾是以文学理论的指导,以及文学批评展开他终生的文学活动的。他的许多文学评论至今还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茅盾就以一个新文化战士的姿态出现在文坛上,积极致力于新思想新文化的倡导工作,特别在1921年茅盾接编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初,当中国现代作家们开始走向世界文学这一艰难的历程时,中国新文学批评的现代意识也随之生成.现代意识以其勃勃生机给文学批评带来了民主气息、宽容意向和开放眼光.新文学的倡导者和活动家们从西方攫取输入的不仅是文学作品,还有五花八门的文学思潮和批评模式。让这些“洋货”流涌进来,其意无疑在于与传统的惰性相抗衡,从而冀求在这种碰撞、交汇中诞生新型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在创作和批评相辅相成中建构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系统。这种自觉意识,在当时文学界最有影响的《小说月报》的《改革宣言》中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同人以为今日谈革新文学非徒事模仿西洋而已,实将创造中国之新文艺,对世界尽贡献之责任。……西洋文艺之兴盖与文学上之批评主义(Cri ticism)相辅而进;……‘必先有批评家,然后有真文学家’,此亦为同人坚信之一端;同人不敏,将先介绍西洋之批评主义以为之  相似文献   

20.
在茅盾的整个文学生活中,散文是他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先后结集的有:《宿莽》(一九三一年)《茅盾散文集》(一九三三年)《话匣子》(一九三四年)《速写与随笔》(一九三五年)《印象·感想·回忆》(一九四四年)《白杨礼赞》(一九四六年)《生活之一页》(一九四六年)《脱险杂记》(一九四八年)《苏联见闻录》(一九四八年)《跃进中的东北》(一九五八年)《茅盾散文速写集》(一九八○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