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政洽科学中,拉斯韦尔(Lasswell)的开创性著怍为以后一系列探索心理学和政治之间的联系的活动提供了基础。拉斯韦尔可以被视为现代政治心理学的先  相似文献   

2.
人格与政治是政治心理学领域中的一对核心关系。有关人格对政治行为影响的假设,可以追溯到柏位图有关促进对政体具有支持性作用的人格成长的关切之中。这一假设经由拉斯韦尔的开创性的政治学阐释而获得了普遍的专业认可。然而政治学的一般研究却往往忽视人的因素对政治过程的影响。阐明人格与政治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政治学的研究。醉从基本概念的分析入手,对这一关系进行了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论拉斯韦尔的精英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罗德·D·拉斯韦尔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者和精英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贡献主要在于把精英分析扩展到了政治舞台之外的广大领域,并对精英的统治方式进行了深入而独特的研究,在西方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物。他不但是一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家,而且是杰出的宣传家、学者和文学家。因此,他同时成为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对象。这里着重评述从文学角度对他所进行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5.
苏轼评价历史人物是其历史评论的重要内容。他的历史人物评价有以下特点:在道德至上的评价标准下运用一正一反的对比评价方法,侧重对关键历史人物和争议历史人物的评价,最终达到针砭时弊表达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张闻天作为一位历史人物有多方面值得研究的典型意义:张闻天是一位有代表性的中共党史人物,他虽然不是创党一代的英杰,却是在一个从内战转向抗战伟大战略转变时期党内负过总责,作出过重大历史贡献的历史人物;他又是一位真正的理论家、思想家,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老革命家,他坚持真理、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可以称得上是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又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学术成果的学者,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的传奇人生,充满对立、紧张和颠覆.他一生言论的核心,即在帝制改共和这一根本转变之下,"国"与"民"的关系需要釐清和重构,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现代国家.他因发出了时代的声音而引起瞩目,又因关注趋新青年这一社会变迁的新兴群体而赢得了大量追随者,更因倡导从国家向国民、从政治到文化的转向而起到开风气的作用,很快形成全国性的影响,与胡适一起取代康有为和梁启超,成为代表时代的标志性人物.而读书人的责任感,又使他从不谈政治到谈政治,最终走向直接诉诸行动的政治革命,并长期以政治人物自期.但实际政治运作并非其强项,在孤寂落寞的晚年,他终于回归了文章士的行列.  相似文献   

8.
黄郛是民国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政治人物 ,他早年投笔从戎 ,参加辛亥革命 ,后不仅多次出任国家要职 ,从事实际政治活动 ,且对如何建设现代新型国家多有研究 ,本文试从教育、实业、政治制度、社会习俗诸端加以探讨 ,以期对黄郛有一较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公元一八一——二三四年),是我国三国时期的一位法家人物。他从二十七岁起佐助刘备,为消灭分裂割据,实行国家统一奔走二十余年,政治、经济、军事上推行了一条法家路线。他为统一大业所制订的战略战术,是他军事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军事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今天,我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研究诸葛亮的战略战术,对正确评价法家人物的历史作用,批判儒家的军事思想和林彪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于吉田茂,以前只知道他是日本战后的首相,对于吉田主义,以前只知道有这样一种说法,而对吉田茂其人,对吉田主义之内容,却不甚了了。日前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得以拜读了郑毅教授的《破解困局的智慧——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一书,开始对吉田茂和吉田主义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初看吉田茂,无论是从政治还是民族主义立场,都起码是一个可憎的人物:他反苏反华反共,追随美国,  相似文献   

11.
董仲舒的历史解释活动中包含着三大模式:配景模式、合理性解释模式和法则解释模式.三大模式源自于孔子、孟子等人的思想,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强调历史事件的道德意义、历史人物的道德动因,以及从历史中演绎出来的具有普世意义的道德法则,为他的政治哲学作论证,这表明,董仲舒研究历史的范式是"以史为经",历史哲学,不过是他进入政治哲学的一块踏脚石.  相似文献   

12.
J.R.马蒂科特(John Robert Maddicott)是牛津大学中世纪史的资深研究员,英国皇家社会科学院院士(Fellowof British Academy),著名历史学家。他长期在中古英国政治史、社会史领域勤奋耕耘,取得了卓著的学术成就。①2006年5月,笔者应其邀请对牛津大学作学术访问,在埃克塞特学院(Exete College)与他就中世纪英国政治史的研究进行了诸多的学术讨论。经他同意,现将讨论择要编译整理成文,供学界同仁参考。孟广林(以下简称孟):马蒂科特先生,您在中古英国政治史研究上深有造诣,特别是您的有关政治人物的传记在史学界享有盛誉。众所周知,任何一位…  相似文献   

13.
杰斐逊是美国杰出的激进人物。一个半世纪以来,他一直被尊崇为人道主义政治家;一位怀疑富豪和大企业的农业民主主义者;一位农民朴素生活的献身者;一位反对城市罪恶和工业主义者。 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人物并且是非常复杂而不易于概括的人物。他短暂的一生在国际和国内舞台上经历了非常变化的几个时期。当然,他作为一位政治领导人,常常改变他的思想,但也确有某种定型,他的思想和行动还是与某种定型相吻合的。 正象近代西方文明中所有人道主义人物  相似文献   

14.
王金发是光复会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影响虽不及蔡元培、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等人,但他的革命实践,却显得丰富多彩。特别是在他执督绍兴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改革,为革命作了贡献。但亦因改革遭之一些史家和后人贬斥,改革一事成了评价王金发这个历史人物的核心问题。本文拟从王金发一生的主要实践出发,突出其督绍改革,从而对他一生试作评论。  相似文献   

15.
研究南朝士族文学,不可不关注沈约。从史料可知,具有强烈士族门第观的沈约,在政坛和文坛上都表现出复杂性。作为政治人物,他是不足道的;但是,在文坛上,沈约的文学活动及他对南朝文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应予肯定的。事实说明,他作为那一特定时期的文坛领袖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韦伯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世界公认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政治社会学思想极其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权力、支配和正当性;统治与统治类型;官僚制度;政治志业。马克思.韦伯的政治社会思想不仅局限于西方历史与现实的考察范围内,而且扩展到对世界诸民族的社会政治的研究中。正是因为如此,他的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制定一部良善的宪法,是民国初年民主宪政实验的首要问题,各种政治力量围绕制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与斗争。作为原立宪派的代表人物,总统府高等政治顾问、研究宪法委员会成员之一,马相伯参与了民初宪法的研究与讨论。他从历史、国情与学理出发,阐述了宪法制定的立场和主张:在国家结构上,主张采行单一制;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赞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给予地方自治权力;在政体方面,主张实行总统制,加大行政权力,建立强有力的政府;此外,他坚决反对定孔教为国教。这些观点与主张虽然并不完全从属于原立宪派,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派对于宪法问题之立场与意见。这种过于理想化的思想与主张最终不自觉地为袁世凯进行专制集权统治所利用。马相伯的这一段政治经历为深入考察民初制宪之争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和个案,从中反映出制宪之争对于民初政治之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部遵从现实主义原则创作的历史小说,<张居正>当然力求真实地、本质地再现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新政"的历史,但这样的历史是不容易(甚至不可能)、也不必要通过文学的方式"还原"和"再现"出来的.作者之所以要写这样的历史,说到底,还是为了表达他对于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和看法.而这种理解和看法,事实上也就是作者心目中那段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熊召政写了一个历史人物张居正,不如说他是借张居正这个历史人物,表达了他对于中国几千年来极权政治的一种阐释、理解和评价.<张居正>写尽了极权政治模式的种种精细微妙、机巧诡谲之处,也写尽了这种极权政治模式的种种风翻云卷、潮起潮落的机运.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把<张居正>看作是一部政治小说,是中国极权政治的一种历史寓言.作者的意图或许不仅仅是为了歌颂张居正这样一位封建时代的改革家.而是通过张居正的悲剧结局葬送那个极权政治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努尔哈赤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作为一个政治家,他顺应历史潮流,大力推进社会变革,加速了满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同时,努尔哈赤又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他综合吸收了满、汉、蒙古族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哲学思想,形成了一套指导他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的思想理论。努尔哈赤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仅就其唯心主义的天命观思想和处理政治、军事问题时的求实精神进行一些粗浅的发掘。  相似文献   

20.
鲁迅说他的杂文写作是为了“知人论世”,“知人”即是人物品评,这是鲁迅杂文的一大特色。人物品评,古已有之。孔子说对于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是对人物言行的品评。魏晋以前,品评人物与统治者选用人才密切相关,而侧重于政治的、道德的品评;魏晋时期,人物品评超出了人才察举的政治功利色彩,而发展为哲学的审美的人物品鉴,成为一种时代的美学风尚,故名之为“人物品藻”。魏晋时的知识分子,玄理的辩论与人物的品藻是他们生活的两大课题,南朝宋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留下了这种士风的生动记录。其中的《品藻》篇对人物才情,风貌的审美品评甚是精彩。一部《世说新语》就是对魏晋知识分子人物美的品鉴。鲁迅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