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作文指津     
文建强 《科学咨询》2009,(22):43-44
“作文难,作文教学更难”。这句话表达了同学们和语文老师们的共同心声,它表明了作文的难度大,不易写作。  相似文献   

2.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提高作文批改的效果昵?是不是老师作精批细改后再发还给学生,效果就很好呢?我做过几届学生作文试验:当我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进行精批细改的作文发给学生时,发现有不少作文成绩好的同学认为老师太挑剔而产生不愉快或反感的情缘作文能力差的同学对老师批改后的作文更是不屑一顾。这让我很是苦恼与无奈。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而“改”包括别人改和自己改,而自改的过程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将新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提高过程。就新课程的作文训练,何不培养学生自己改作文的能力,提高作文水平呢?  相似文献   

3.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是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目前的作文教学中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强调“从高从难从严”,使作文训练成人化、技术化、创作化,没有建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作文训练序列;强调“大密度训练”,造成学生害怕作文,厌学作文。曾听学生这样说“作文难,作文难,作文难于上青天。”学生对作文的害怕程度可想而知。传统的中国语文教育讲究“阅读要早,开笔要迟”。  相似文献   

4.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错,这个道理,作为教师,我们都懂。可是在行动中,我们却常常“包办代替”了。就说作文吧,老师们煞费苦心地帮孩子们审题、选材、更不遗余力地下水作文给学生示范,且效果良好。但学生的情感、主动性、创造性却无法真正得到发挥,而“文章不厌百回改”,也是老师的“专利”,费时、费力、效果平平。于是,当“把修改作文的权利交还给孩子们”惊醒了我们这群长期呕心沥血的梦中人时,我认识到我们可以举一反三,更轻松更灵活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了。  相似文献   

5.
“能够把每篇作文看成是一项神圣使命去完成的学生今天已经很少了。”有过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们闲时也会发发这样的牢骚。现实情况是,照着样板作文的几种模式,很多高三学生只要应用“复制”“粘贴”的初级技术,加上简单化信息处理,就可以推出他们的“大作”了。  相似文献   

6.
作文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到底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人们至今还没有找到科学的办法。传统作文教学程式可归纳为:讲作文——写作文——改作文——评作文,这里姑且以“任务型”名之。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全新教育理念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核心——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笔者大胆提出“成功型”作文教学的观点,试图以此彻底改变当前作文教学的不合理现状,使之走上更加科学更有实效的新轨道。  相似文献   

7.
“爱屋及乌”是比喻学生因喜爱自己的老师而迁移到喜爱教师所从事的学科教学。对学生来讲,尽管他们“性格不同,各如其面”,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即希望老师对自己了解、关心、友爱,以至“东风吹来都觉暖”。事实上,老师只要喜爱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就一定喜爱老师.也一定喜爱老师所从事的学科教学。这就是学生的“爱屋及乌”行为。  相似文献   

8.
李洪兵 《科学咨询》2009,(22):58-58
通过笔者在农村初中从教近20年的数学教育教学中体会到每一届每一班都有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私下里被叫做“差生”。他们大都对学习不抱有希望,甚至对学习、对教师会参生逆反心理的情绪。这一直是老师们最费心思的学生,同时也是提高整体教学成绩的一大难题。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对“差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经过近20年的观察和思考,笔者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差生辅导有一些体会和感悟,现在就谈谈对差生辅导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苟晓东  张薇 《科学咨询》2010,(18):24-25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在新课程标准的推动下,我们的认识应该是逐步深入的。但如果细心留意,就会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我们老师现在越来越注重外在形式与模式的研究。不管是对于钱梦龙先生“三主四式导读法”的研究,还是余映潮老师“授法一探究一应用一小结”模式的探究,都是老师们对教学外在形式技法竞相效仿的体现。而对于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一确定教学内容,却没能引起较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0):M0002-M0002
一场“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对于经济一体化的全球来说,中国也不可能不受影响。这场过度投资引起的危机,为我们的教育投资敲响了警钟。前些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校校通”工程和“农远”工程,这些工程建设已经告一段落,那么,如何运用先期投资建设的设备为教学服务成为老师们关注的焦点。通过与老师们、专家、厂家的交流,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11.
提到作文,老师们都知道其重要性,它几乎占了中学语文考试成绩的半壁江山。但从中学生的作文教学课来看,老师总是要求学生要屏息凝神、集中精力,这样才能产生顿悟,捕捉到灵感,一气呵成。这即是传统的写作教学,它强调“静”。一个人独自凝眉静思,“智”从“静”生。  相似文献   

12.
李光伟 《科学咨询》2007,(16):33-33
平时与同行们常谈及学生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颇有几分感触。一般地讲,老师们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很注重自己的“教”,对学生的“学”,特别是学生“学习习惯”容易忽视。没有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的老师教得很好,但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成绩很一般,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忽视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对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习惯,没有严格的要求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阅读和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而作文又是令老师和学生头疼的事,教师的评价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主力军,但不能为评价而评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评价的建议也强调“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结合自己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心得,谈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方法,以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并用肯定的态度去欣赏这些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关于如何写好一篇作文,我们会教育学生: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增加阅读积累,要收集好词佳句……但是却忽略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求知欲,才能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会主动去观察,去阅读,去积累。学习如此,作文亦如此。所以,要想让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应该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15.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是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目前的作文教学中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强调"从高从难从严",使作文训练成人化、技术化、创作化,没有建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作文训练序列;强调"大密度训练",造成学生害怕作文,厌学作文。曾听学生这样说"作文难,作文难,作文难于上青天。"学生对  相似文献   

16.
关于作文,“快乐作文”“绿色作文”“快速作文”等理念曾风行一时,但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尴尬现实,并没有多大改变。本文尝试从“趣味”和“方法”入手,谈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办法,以训练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忽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了解、积累,作文教学远离学生实际,多是传授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导致学生丧失写作兴趣。“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本文介绍了“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的现实背景、理论依据以及“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并从四个方面对生活化教学模式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18.
作文指津     
"作文难,作文教学更难"。这句话表达了同学们和语文老师们的共同心声,它表明了作文的难度大,不易写作。怎样才能做到作文不难,写来又得心应手呢?在实路中,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鼓励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其中表达能力是较为重要的一环,而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地修改作文。传统的作文教学向来是“学生作文教师改”,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看见作文就感觉“难受”,学生基本上是“奉命作文”,作完交给教师就了事。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去写作文,看见作文学生缺乏积极性,忽视自己在学习上的主体性。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把批改这一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整个作文活动中,树立批改意识,培养写作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修改中找到习作的乐趣,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九月到了,各个学校也都陆续开学。在北京的某些重点中小学,一批固定在白色背板上的新式投影机赫然出现在教室内。对于这个“新式武器”,师生们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经过短暂培训后,老师们不仅了解和理解了“短焦投影机”这个新名词,而且对它的演示效果与功能优势评价积极,对今后的交互式教学新模式也充满了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