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山曼先生是一位有思想的民俗学田野作业实践者,他对民俗学田野作业伦理的操守和田野调查技术的艺术性运用,在田野调查中对民俗实物收集的重视、对调查资料的研究整理、对个体定点调查联合作业的倡导力推等,都有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民俗学与中国戏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民俗研究或民俗戏曲研究作为跨学科的产物,是戏曲研究者和民俗研究者共同关注的;就研究对象言,戏曲民俗研究既是从民俗文化角度深入研究戏曲艺术,又是从戏曲艺术角度深入考察民俗文化;从研究路向看,戏曲民俗研究既可是戏曲学者借助民俗角度研究戏曲,也可是民俗学者借助戏曲角度研究民俗,还可是戏曲和民俗双管齐下的整体性研究。不仅如此,今天我们提倡从民俗角度研究戏曲,对于拓展戏曲研究的学科视野,丰富戏曲研究的学术内涵,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对山曼先生20年的民俗学田野作业进行回顾和梳理,并通过其田野作业理念、田野作业方式、成果及其影响来探讨山曼先生的田野作业特点,认为"山曼式的田野作业"重点体现在他"抢救"民俗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处不在的田野"调查理念、独立的田野作业、平等的调查方式和民俗实物收藏的"系列癖"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民俗学意蕴与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应归入"文化历史小说"范畴,它通过无赖形象的勾勒,展现了丰富的民俗学内容,激起了民间潜伏已久的阅读渴望。二月河的创作实践,对文艺学反观和考镜当下的文学创作,带来许多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俗学田野作业在理论和方法方面还处于不完备的稚弱状态,对其进行反思是民俗学研究至关重要的环节。我国现代民俗学早期在发起和形成两个阶段的田野作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对比研究表明,中国民俗学界对田野作业的认识及其整体水准都呈逐步深化和提高趋势。  相似文献   

6.
从民俗理论的实际提炼性与追求规范性、区域民族民俗描写研究之丰富性与精确性、田野考察之可学性与可操作性、民俗学研究之献身性与交心工程性四个方面来考察 ,王建章教授的《中国南楚民俗学》是区域民族描写民俗学的优秀著作。  相似文献   

7.
服饰民俗学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饰民俗学是民俗学和服饰研究交叉审视的新尝试,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和现实意义。服饰民俗学将以服饰与民俗相互交融的关系和民俗服饰史实为客观依据,以民俗学为基础理论,以民俗服饰为主要研究对象,挖掘服饰的民俗精神,丰富服饰文化学和民俗学的学科内涵。  相似文献   

8.
二月河13卷530余万言的清帝系列小说出版以来,受到了评论界广泛的关注。针对当下人文精神萎缩和价值失范的眩惑,二月河决意致力于意义的探寻与重建。但这样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世人的认同,二月河并无把握。为此,他在现实主义基础上,着意掺入了后现代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南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东汉"帝乡"、"南都"的独特背景,形成了既有别于荆楚,又有别于中原的文化--楚汉文化,它深刻地影响着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的审美情趣、艺术品格和价值取向.二月河以楚汉文化为基点所进行的艺术探索及其对同时期小说创作所作的超越,对于繁荣历史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民俗史料、民俗著作丰富的国家。对历史民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既是中国民俗学的优势,也是中国民俗学研究不能忽视的的学术重点。在民俗学视野下进行历史民俗文献研究,要求对“历史民俗文献”进行准确的学术界定,充分发掘并重视历史民俗文献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对历史民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提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早期的民俗学者以严谨的学风开创了历史民俗文献的学术风尚,现今中外学者也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历史民俗文献研究的学术进程。同时,历史民俗文献研究存在着许多研究薄弱或缺失方面,这一方面说明学术研究的缺失偏颇,另一方面也启示这是有待开发的学术宝库。  相似文献   

11.
易性乔装是明清戏曲、小说常用的一种叙事方式,其与西方传统性学常将易性装扮视为性心理异常不同,明清易性乔装剧中的性别换装是独立自主的身份实践,映现传统社会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与性别规训,既是现实性别角色规范的复现,也是对固置的性别论述的调整与僭越。性别换装表演有力推进了戏剧性情境的建构,并孕育双性同体的艺术形象,凸显了性别扮演的深刻变迁,深深烙刻着民族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印痕。  相似文献   

12.
广灵县境内戏台林立,现存古戏台有62座之多。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作疃乡龙神庙戏台、南蕉山村龙神庙戏台和井农村观音庙戏台三座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戏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我们看到,戏台文化不仅是对广灵戏剧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折射,更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晚清戏曲改良是晚清社会、文化环境和中国传统戏曲自身发展变化的结果,时代的进步需要产生一种更能表现时代思潮的新的戏剧形式,但因为外来戏剧此时还没有真正在中国产生直接的冲击,因此,这场应时而生的戏曲改良运动只能在旧瓶里造新酒,提升戏曲的意义,扩大戏曲的题材,放宽曲律的限制,而其中尤以戏曲语言的变革最能代表这一改良运动的实绩和局限,最能说明中国传统戏曲向现代话剧过渡的复杂性、矛盾性。  相似文献   

14.
陈妙常是明清戏曲中一个重要的女性形象,该形象源于宋女贞现尼陈妙常,在明清戏曲作品中,陈妙常有尼姑、道姑、外道内尼三种形象,各有特色.这种形象的变化,反映了明清观众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戏曲刻家,起于元,盛于明,继于清。明中期之后,戏曲刻书重心移至南方。浙江继元而盛。江苏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尤其江苏金陵(今南京),书坊林立,蔚为大观。清代戏曲刻书继明而盛,官刻与私刻的曲谱、曲选、汇刻等空前繁富。本文按照各主要戏曲版本的刻家、分布、历史、刊本名目等情况,对江浙一带的刻本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6.
利川清代墓碑上的"福"造型,应是一种设计图形,融会了巴蜀、荆楚及汉等民族的传统墓葬文化,同时也体现了清代土家族在"死者为大"的时风下,不规避帝王的特权神威,以龙凤自诩追求自我的心态。  相似文献   

17.
黄宗羲是清初著名思想家,同时他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也有一定的贡献。黄宗羲前期对戏曲持肯定态度,其戏曲观的核心是重本色当行、重情、重俗重真,是晚明戏曲观的延续;晚年则极力排斥戏曲。黄宗羲戏曲观前后的转变,与其前后期学术思想的转变有关。其学术思想的转变是由早年的明学转向后期的清学,其戏曲观的转变也与此相对应,由明人戏曲观向清人戏曲观转变。  相似文献   

18.
明中叶至清初时期出现的个性解放和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对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戏曲艺术领域 ,越来越多的剧作家倡导戏曲创作要真实、通俗和自然 ,要摈弃虚伪、迂雅和做作 ;倡导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开始盛行一时 ,戏曲中语言的通俗化使其更能表现世俗生活中的人情百态 ,且易于为市民阶层所理解和欣赏  相似文献   

19.
“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这一观念,最初见于明代晚期。在随后的清代获得了广泛流传,多见于康熙至乾隆年间的小说和戏曲。“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这一观念,分别经历了“君虽不惠.臣不敢不事君”、“君为臣纲”、“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等观念的衍化历程。明清时期君权的无限膨胀,君主专制的绝对强化是此观念产生、流传的现实背景。  相似文献   

20.
昭君故事的史传书写、民间传说和文人歌咏构成了昭君故事的“历史叙事”。马致远创作《汉宫秋》的时候,对“历史叙事”有吸收,有改造,作了大胆的超越。但他的超越不是随意的,而是从现实的时代要求出发,抓住古与今的契合点,使之既符合艺术规律,又实现借古讽今的目的,成为一部富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悲剧。这一改编的成功给现今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和改编以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