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雪敏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5):17-19
黄雪敏认为,新诗在确定现代汉语为诗家语,抛弃传统的格律和形式之日起,就开始了自身传统的探求与发展,并在不断地反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地去"发现传统",将流传下来的富于生命力的因素整合到现代汉诗中. 相似文献
2.
荣光启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5):3-6
荣光启界定新诗"自己的传统",就是新诗在多重困境中自觉寻求新的形式秩序,建设汉语诗歌的现代诗形,认为该传统对当下的诗歌写作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3.
4.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5):1-3
王光明认为,传统不仅是变化的,丰富复杂的,也是有待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来发现的。传统不仅是对过去的意识,也是对现在的意识。应当从现代性出发去汲取传统,不是将传统视为标准,而是将其视为创造过程中不断对话的资源。应以之衡量新诗。荣光启界定新诗“自己的传统”,就是新诗在多重困境中自觉寻求新的形式秩序,建设汉语诗歌的现代诗形,认为该传统对当下的诗歌写作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赖或煌根据时下混杂相生、相互歧异的诗歌传统,提出应将现代汉诗的传统问题,放在其寄身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评判。现代汉诗是在现代性过程中展开的,它不可能和古典汉诗在同一平面对接。伍明春在对“五四”后新诗理论中有关形式观念的分析清理中,考察了古代诗歌传统对新诗形式潜在的影响,从一个侧面描述了新诗被遮蔽的传统。殷鉴认为,在新诗的传统问题上存在三点误区,要走出误区的办法必须超越传统,而诗人及其创造性的艺术作品是超越传统的关键。龚奎林是从“五四”新诗的主体和创作角度看待新诗与传统的联系的,从而提出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问题。黄雪敏认为,新诗在确定现代汉语为诗家语,抛弃传统的格律和形式之日起,就开始了自身传统的探求与发展,并在不断地反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地去“发现传统”,将流传下来的富于生命力的因素整合到现代汉诗中。刘金冬强调了新诗与传统的联系,指出新诗本身就是传统的产物,新诗的发展已构成了自己的传统,即新诗的诗形与诗质就是中国新诗自己的传统。 相似文献
5.
刘金冬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5):19-22
刘金冬强调了新诗与传统的联系,指出新诗本身就是传统的产物,新诗的发展已构成了自己的传统,即新诗的诗形与诗质就是中国新诗自己的传统. 相似文献
6.
赖彧煌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5):6-8
赖彧煌根据时下混杂相生、相互歧异的诗歌传统,提出应将现代汉诗的传统问题,放在其寄身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评判.现代汉诗是在现代性过程中展开的,它不可能和古典汉诗在同一平面对接. 相似文献
7.
传统:标准还是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光明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5):1-3
王光明认为,传统不仅是变化的,丰富复杂的,也是有待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来发现的.传统不仅是对过去的意识,也是对现在的意识.应当从现代性出发去汲取传统,不是将传统视为标准,而是将其视为创造过程中不断对话的资源.应以之衡量新诗. 相似文献
8.
伍明春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5):8-11
伍明春在对"五四"后新诗理论中有关形式观念的分析清理中,考察了古代诗歌传统对新诗形式潜在的影响,从一个侧面描述了新诗被遮蔽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新诗的两种"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怡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3(4):7-9
中国新诗具有两种"传统":其一是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其二是新诗自身的传统。一方面,新诗从情感、趣味到语言形态等全方位地与古典诗歌建立着联系,另一方面,新诗从坚实凝固的"传统"中突围而出,建立起自己新的艺术形态。新诗在创作主体、文本、形式等方面均已获得自由、独立的形态。 相似文献
10.
孙玉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185-186
中国新诗的现代性实质上是诗人在古今中外诗歌资源面前的价值评判与选择趋向.通过对臧克家继承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对苦难大众的描写、艺术技巧形成的具体分析,对其诗歌创作进行了重新地审视与关照,并对其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何静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9):72-76
当代认知科学中的具身性观念,挑战了以"计算-表征"为特征的经典认知观,将人类认知视为主体熟练应对具体境遇的具身能力。如果仅聚焦两种认知观在形式上的对抗,而不进行哲学史的梳理,就难以揭示具身性观念形成的思想运动轨迹及其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意义。着眼于身体、心智与世界的关系,本文以梅洛-庞蒂的意向性概念以及米德的意义符号理论为中心,展现了现象学与实用主义传统中的具身性维度。两大哲学传统在具身性维度上合流,对认知科学中具身性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而从哲学史的角度来说,具身性观念颠覆了西方哲学史上根深蒂固的理智传统,并由此获得了哲学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怀承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2):3-6
中国文化有着优良的道德传统,这个传统是中华民族一代代人对民族基本精神的创造与沿传。每一代人都从前辈那里继承了既定的文化传统,又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进行改造、补充,并将之传给下一代。所以,传统是一种流变、一种革新、一种创造和超越,而并不意味着守旧。当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就肩负着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即对道德传统进行更新、创造和超越。 相似文献
13.
潇潇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1):132-137
作为宋代金紫胡氏家族文化的集大成者,胡仔的学识品性继承和发展了胡氏的家学家风,既呈现出甘贫守静、敬祖崇德和博学好文的特征,又表现出与家族成员同中有异的学术兴趣,反映了家族文化在代际传承中演变轨迹.他对北宋诗歌发展史的思考与探索超越了家风家学,对后代诗话和诗歌评点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4.
审美意识:超越有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世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7(1):68-73
艺术的本质在于超越有限 ,即以有限的事物显现无限。艺术表面上离开了有限事物本身 ,实际上却更深入了事物所蕴涵的无限深层内容 ,更接近了事物的真实。艺术品由于超越有限而显现了惟一宇宙的无限内涵 ,故能使鉴赏者具有共通感 ,对鉴赏者具有魅力。艺术品之超越有限物的特点 ,还能使它在不同观赏者那里和在不同时代的人那里不断更新、丰富和深化自身的内容和含义。本文所强调的超越有限 ,不止于超越感性的东西 ,以表现典型概念 ,而且更着重于超越作为感性物与理性物相统一的有限在场者以显现无限的不在场者 ,这不在场者也是感性的东西与理性的东西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超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走向释义学的心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浩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2)
当代西方心理学中存在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对立.二者在对科学的地位、心理现象的实在性和知识的建构性等方面的认识上存在着完全对立的观点.释义学的心理学为超越这两种倾向的对立提供了一种可能.在科学观、方法论方面,释义学既不同于传统的科学主义,也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建构论,它为心理学指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刘开淼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18-21
与西方传统机械论世界观相比,阿伦·奈斯的生态思想重视生命体自我实现与内在价值的新学说,既是认识视角的转变,也是一种后现代世界观建构的尝试.尽管深层生态学倡导非人类中心主义,打破了价值论意义上人类在自然界中处于中心地位的传统理论,但实际上其自身仍未完全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羁绊.考察人与自然关系之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人类社会自身得到发展,故不应将二者在价值上刻意地进行主客体之界分,而应视之为一种和谐的同构体.循此思路,反思阿伦·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对和谐社会之构建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春时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8
现代主义美学遭到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反拨。这种反拨是一种矫枉过正,它具有破坏性而缺乏建设性。因此,现代美学并没有终结。应该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重建现代美学。具体说,就是应该超越实存哲学和后形而上学,建立存在论美学;超越先验现象学和经验现象学;建立审美现象学;超越本质主义和解构主义,确立审美的超越性;超越主体性哲学和他者性哲学,确立审美的主体间性;超越意识美学和身体美学,建立体验美学。 相似文献
18.
19.
郝丽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5)
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但是,在要求公民参与的呼声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公民的意愿难以确定,公民的意愿倾向短视,公民的参与会事倍功半,公民的参与会形式重于内容,公民的参与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等。为了中国的公民参与能够顺利进行,针对这些误区,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要正确引导和规范公民参与;其次,提高公民自身的参与能力;再次,政府决策一定要讲究效率;最后,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20.
黄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0(5):143-146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形态的更迭,正是在具备革命变革的历史条件下,通过阶级斗争这个动力作用的结果。所以,用阶级斗争的观点解释几千年的文明史,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正确命题。《邱文》把毛泽东的正确观点说成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解并加以发挥,实际上这是一个由误解而引发的误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