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在卢昂一个医生家庭,在巴黎攻读法律,因病退学。1845年父亲谢世,此后福楼拜迁至卢昂近郊,潜乙于文学创作,直至1880去世。福楼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1856)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品,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它与司汤达的《红与黑》和巴尔扎克的《幻灭》同视为法国的三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杰作。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本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在“我为什么写作”(Why I Write)  相似文献   

2.
在《人间喜剧》这座艺术的金字塔中,《高老头》占着特殊的地位。它标志着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创作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反映了作家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卓越才能,体现了巴尔扎克创作上独特的艺术风格。《高老头》巧妙新颖的艺术结构,正是从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了巴尔扎克小说的创作特色。关于《高老头》的写作,巴尔扎克曾经谈到,他想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一位象“基督教的神圣的殉道者”般的父亲,描写“一个上流人物,一个野心家如何抹煞良心如何走上邪路”,借此揭露巴黎衰败的世风。《高老头》的艺术结构,是服从这一创作意图的。在作品中,巴尔扎克精心设计伏盖公寓这个场景,以高老头和拉斯蒂涅这两条线索作为结构的骨架,以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为情节矛盾冲突的基础,对整个情节结构作了严密的巧妙的安排,形成一个完整的,独具一格的艺术结构。  相似文献   

3.
《红与黑》是法国文坛泰斗、十九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一百多年来,它一直象一颗闪光的奇珍,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烁烁眩目。这部作品虽然被介绍到中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进一步研究《红与黑》,对我们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繁荣无产阶级文学还是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张洁是新时期女性作家的突出代表,她以独具的侠骨柔肠创作出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从1978年的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至1998年发表的《无字》20年的文学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人与爱的主题。在张洁一系列的创作中,有一部作品令人难以忘……  相似文献   

5.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继《欧也妮·葛朗台》之后又一部代表作,也是他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小说。巴尔扎克还在刚刚动手写作《高老  相似文献   

6.
《国际歌》 ,原题《国际工人联盟》 ,巴黎公社诗人鲍狄埃 1871年 6月创作 ,1887年收入其诗集《革命歌集》印行。 1888年 6月 ,法国工人业余音乐家狄盖特根据此诗谱成《国际歌》 ,同年 7月 2 3日由作曲家领导的合唱团“工人的里拉”在里尔的售报工人集会上首次演唱 ,后逐渐流传至世界各地 ,2 0世纪 2 0年代初传入中国。192 0年有两种《国际歌》的中文翻译。第一种译文从 192 0年 10月 10日至 12月 5日分 4次连载于广州《劳动者》周刊第 2 - 6号 (192 0年 10月 17日出刊的第 3号未续载 ) ,标题为《劳动歌》 ,译者署名列悲。据同代人黎昌仁回忆…  相似文献   

7.
《高老头》的情节一点也不复杂,但却并不单调。它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甚至可以说还不如《欧也妮·葛朗台》和《夏信上校》涉及的广泛。巴尔扎克在《高老头》里再现的是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特的阶段。我们从小说人物的叙述中知道主人公高  相似文献   

8.
《悲惨世界》是十九世纪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自1828年开始构思、直至1860年才最后完成、创作期长达30余年的煌煌巨著,不仅因其史诗般的恢宏气势,所展示的近半个世纪的丰富历史画卷,更因贯穿其始终的博大而精深的人道主义思想而成为西方文学史上一部十分重要,有着深远影响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李健吾(1906-1982) 是著名的作家,又是戏剧家和戏剧评论家,还是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和法国文学专家。而最初奠定他的学术地位的作品,则是早期的《福楼拜评传》。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三年,李健吾在福楼拜的故乡法国留学两年。其间,他即以福楼拜和现实主义为研究对象。归国后,由朱自清介绍,为胡适主持的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编译委员会译介《福楼拜短篇小说集》,同时撰写《福楼拜评传》,于一九三六年二月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也是迄今唯一的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和评价法国现实主义大师福楼拜的研究专著。问世之初,即以其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融合透露出批评大家的气魄,引起了文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李劼劫人的作品是真正的四川“土特产”,颇为四川广大读者喜爱。李劼人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以写历史题材而著称的小说家和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从1925年起,一面教书,一面仍旧写一些短篇小说时,便起了一个念头,打算把几十年来所生活过,所切感过,所体验过,在我看来意义非常重大,当得起历史转捩点的这一段社会现象,用几部有连续性的长篇小说,一段落一段落地把它反映出来。”(《死水微澜·前记》)从1935年至1937年,在短短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李劼人创作了三部连续性的历史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成为我国30年代下半期的小说大家。如果说李劼人早期的作品流传不广,影响不大的话,那末,这时期他描写晚清社会变革这一伟大时代的  相似文献   

11.
两部描写早期共产党人爱情生活的小说──《韦护》与《象牙戒指》比较邹午蓉二三十年代之交,丁玲和庐隐相继创作了描写早期共产党人爱情生活的长篇小说《韦护》与《象牙戒指》。两部作品题材相同,人物相类,情节相似,最初皆在《小说月报》上连载。比较研究一下这两部出...  相似文献   

12.
郑维萍 《中州学刊》2006,(4):229-231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和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重要的古典悲剧作品。两人生活年代接近,两部作品的创作仅隔三年,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主义思想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矛盾冲突的原因、过程、人物性格、尤其结局方面各显异调,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3.
《金锁记》、《怨女》比较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洪伟 《江淮论坛》2004,(2):143-147
《金锁记》和《怨女》是张爱玲用同一素材创作的两部小说,本文通过分析两位主角形象的重要区别,指出这是两部迥然不同的小说,并进一步从作家艺术观、女性观等方面探讨了《怨女》的创作动因。  相似文献   

14.
<正> 将近半个世纪以来,巴金同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家》,不仅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赏,还为作者和中国现代文学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作为巴金的创作“发祥地”的巴黎,近两年来,连续翻译并出版了《家》和作者的另外两部作品。法国报纸称誉作者是“介于托尔斯泰和亨利·詹姆斯之间”的文学大师,是“中国的左拉”。《家》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持久的艺术魅力?除了它的思想成就之外,显然同它的卓越的艺术成就是分不开的。作为现代语言艺术大师的巴金同志,在《家》这部小说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限于篇幅,这里只就几个主要方面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以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首部纪实文学作品《地下铁事件》及其续篇《约束的场所:地下铁事件2》为研究对象,在认同前人对村上作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资料的分析和列举,以及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目的等方面进行讨论,从而能够使读者对这两部纪实文学作品的内涵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在创作上有诸多相似,散文化的结构、童年的视角、自叙传式的故事、对故乡的遥望与怀念,给了这两部作品以神似:怀恋的,哀婉的。同时作品中又弥漫着强烈的差异,林海音是生活的主角,坚强而独立;萧红则是一个旁观者,寂寞而孤独。  相似文献   

17.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以下简称《安》)是莎士比亚在他的创作高峰期写作的一部悲剧作品,它虽然不能与《汉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相媲美,但仍不失为莎氏的一部优秀剧作。而《长生殿》则是我国清代戏曲家洪的代表作,就内容而言,这两部作品都可称为“爱情政治传奇剧”,前者写的是古罗马时期,罗马执政三巨头之一———安东尼与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罗马执政者之间的政治斗争;后者则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写了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传奇。这两部戏剧均有一定的史实依据,其情节也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与《高老头》都是世界小说的经典作品,其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们的象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其超常作用与地位在两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人物配对和三个主要人物的轮流配对以及象征的转换与倒置等都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这种复杂的象征结构近于模式,对后世象征主义文学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小说家的智慧冯军胜小说这种似生命的存在,要获得恒久的价值,如中国的《红楼梦》、美国的《老人与海》、俄国的《安娜·卡列尼娜》、法国的《红与黑》……无疑需要小说家的创作拥有巨大的智慧。或者更简单他说,小说创作是智慧的生产。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解读者蜂...  相似文献   

20.
在文艺界思想争论激烈的那个年代,作者宗璞以"人学"为导向,创作了作品《红豆》,虽然社会上普遍认为它是一部爱情小说,但是抛开作品的创作历史背景的局限,就作品本身内容及作者在文中的描述和表现作者独特思想的方式上看,《红豆》描写了在革命斗争激烈的动荡年代,以江玫、齐虹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