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闫虹珏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Z1)
在当前家族制企业中 ,普遍存在“公”与“私”交错混同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公为私所缚、公为私所用、公为私所累、公为私所蔽等方面。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 ,而且和现代企业活动的要求有诸多差距。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使“公”“私”分明 ,以促进企业现代管理模式的形成 ,是一个关系企业未来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3.
付选刚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4-26
“公”与“私”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又是对立的,“公”与“私”的矛盾斗争规律表现为“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反比例关系;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就是“公”与“私”的矛盾斗争过程,“公”与“私”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使人具有了不同的道德层次;“公”与“私”的矛盾斗争贯彻于人的一生,“公”与“私”的矛盾斗争规律说明了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长期性、艰难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公共哲学的探索中,必然会涉及"公"与"私"的两个核心概念,然而人们却毫无反思地使用着这两个概念,基本上不再进一步探讨"公""私"的明确界限是什么的问题。虽然学界注意到"公""私"区分的相对性特征(确实,"公"作为"私"的扩大,一般不存在理解上的障碍),但对于最小单位的"私"("元私")究竟何以可能,却从来没有人进行过哲学意义上的探索。针对这个问题,犬儒第欧根尼的"广场自慰"与"广场宣讲"行为,可以揭示作为"元私"所具有的"拒绝对自性的绝对即自性状态"与"超越即自且对自的自足性"的本质内涵,通过对两种行为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以及如何得以自恰的分析,可以阐明人之为人活着,其作为"元私"存在之可能与不可能之间的确立与运动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吴晓番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2):68-70
中国思想发展到晚明,私成为一个热门论题。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都注意到了"私"的问题的不可回避性。他们在传统的立公灭私的框架下试图给予私以一定的位置。清代中叶的思想家龚自珍第一次从正面肯认私的合理性。他从三个方面肯定的私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私的观点的出现,意味着新的思想的成熟,是中国思想转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7.
8.
9.
目前在京居住一天以上的外来人口为215.8万人,比上次调查减少14.1万人。今年上半年,外来人口在北京犯罪的比例进入90年代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公安机关在京查扶的外来犯罪嫌疑人总数虽然仍占全市抓获的犯罪嫌疑人的54.8%,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则已下降了5.6%。这一下降趋势在全国各省市中也是不多见的。今年1~8月,本市个人所得税完成37.68亿元,同比增收7.85亿元,个税已成为地方税收中仅次于营业税的第二大税种。上半 相似文献
10.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32-35
私谥在春秋时代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春秋时代私谥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诸侯薨逝后未向周王请谥而由其臣子拟谥;二是民间对无爵者私自拟谥。这两种私谥的出现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并对后世的私谥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许建良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5)
中国哲学研究不仅存在着对道家思想重视不够的倾向,而且对道家本身的概念也有忽视的现象。因此,以老子的"私"为切入口,通过"私"与"身"的联系,以及"身"与"我"、"吾"实际相同的使用例,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不仅"私"的本义与我们现在使用的"偏"相异而表示我自己的意思,而且在人际关系里,"私"的价值追求取向是"与人己愈多",这一倾向与儒家形成鲜明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13.
彭文桂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4):134-137
龚自珍一反先公后私的传统,提出了“私”论,认为人皆有私,分别从认识论领域和伦理道德领域对传统公私观进行诘难。其主张在对传统道统的反击和对个人价值及个人意志的凸显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使得“公私之辨”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近代人文色彩,对“古今中西”之争及挽救时局和民族的命运都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龚自珍论私没有阐明什么是私,也没有论及私产生的原因和公私的相对性,使得龚自珍的私论有失严谨,对后世公私关系的正确走向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16.
从日本私小说的特征和事实性出发,重点探讨私小说的虚构性问题。私小说中的虚构性表现为作家对自己身边事实材料所进行的歪曲和艺术加工,也表现为作家现实处理和艺术处理的矛盾。读者应把私小说中的虚构看成一种艺术技巧,把私小说当作一种普通的小说作品而不是作家的自传来阅读。 相似文献
17.
儒家传统文化从"天下为公"的政治维度、"重义轻利"的利益维度和"公善私恶"的道德维度提出了"崇公抑私"的思想,在道德意识和政治理念上要求人们"大公无私",使得"崇公抑私"构成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主流。然而,儒家传统的"崇公抑私"的公私观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为封建统治阶层服务的"天下为公"导致"天下为私";抑制个人私欲的"以公灭私"导致"假公济私";将公私等同善恶的"公私对立"导致"公私两无"。在时空变迁和语境置换之下,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必须重视"私"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为了构建公民社会,儒家传统的公私观需要转化为"尚公重私",以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儒家传统文化从"天下为公"的政治维度、"重义轻利"的利益维度和"公善私恶"的道德维度提出了"崇公抑私"的思想,在道德意识和政治理念上要求人们"大公无私",使得"崇公抑私"构成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主流。然而,儒家传统的"崇公抑私"的公私观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为封建统治阶层服务的"天下为公"导致"天下为私";抑制个人私欲的"以公灭私"导致"假公济私";将公私等同善恶的"公私对立"导致"公私两无"。在时空变迁和语境置换之下,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必须重视"私"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为了构建公民社会,儒家传统的公私观需要转化为"尚公重私",以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20.
形似神异的“私小说”——论大江文学创作和日本的“私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士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参照日本传统的“私小说”,对大江文学的创作技巧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认为:大江的作品虽然带有某种“私小说”的色彩,但这只是一种方法的借鉴。其实在小说创作的整体上,作家大胆超越,即在基于作家对现实生活体验和加深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像力,写出了一部部在真实事件启示下的佳作,开创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