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惠 《百色学院学报》2010,23(2):102-104
修辞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活动.修辞的美体现在多维度的和谐,包括语言自身的和谐、语言与外部世界的和谐以及说写者与听读者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道两家文化是以"和"作为自己的价值内涵与理想目标的文化,其中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和谐思想。通过对先秦儒道心理和谐思想进行分析阐述并对其异同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虽然存在着实现心理和谐的方法与途径的不同,但它们有着向内用功以获得心理和谐的相似性,有着共同的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人的心理和谐。先秦儒道两家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共同支撑与推动着心理和谐思想的阐扬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维山水田园诗以闲适恬淡、空灵静寂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于世.而这种风格的背后是作者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色与景的和谐、心与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道两家都认同“和谐”是一种规律或法则,是一种理想状态,强调人要和睦相处,崇尚“天人合一”。但先秦儒家主张心为主宰,注重人的力量和德的作用;先秦道家却主张超越世俗,看重“天和”,认为人的本真就是和谐的,要皈依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二者双峰并立,相映生辉,共同支撑和影响着中国和谐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槐花几时开》是四川地区的一首传统山歌,早在清光绪年间已有记载。流传至今更是不失风采。无论是歌曲旋律和歌词都具有深厚的地方音乐风格,浓郁的音乐之美。自由而又丰富协调的旋律节奏、华彩适中的调式调性,委婉朴实含蓄的歌词、质朴自然中庸的表达,无不充分体现了歌曲较高的艺术成就与和谐的美。本文以歌曲的音乐要素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共同的音乐美学思想特征"和"的角度对歌曲的旋律、节奏、语境、歌词、意境等进行综合的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它作为一首代表性民歌所具有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针对现实社会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社会理想,两者虽然存在某些区别,但也存在很多相同或相通之处,正是这些相同或相通之处促进了儒、道两家相互吸收、相互提高、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小说《受戒》是阅尽人生沧桑的汪曾祺采取远距离的眺望和选择的回忆姿态构思的短篇佳构,"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的美学观使他更喜欢回归到单纯质朴的生命状态去打捞一种美好的记忆与梦想。这样,和谐与唯美的美学趋向展示出《受戒》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僧俗人情的和谐美和民间社会的和谐美生命本真的华彩乐章。跨越时空的和谐美也为当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丛刊》所选皆以家庭为单位,以女性为核心,以"情"字为系连,叙写了一个个旧式大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对女性心性、才艺和善行所进行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以及所附与此相关的大量参考资料,凸显了一群富有善德善行的女性在构建和谐大家庭中所产生的作用,给读者以道德的感化和美的感受,其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道两家文化是以"和"作为自己的价值内涵与理想目标的文化,其中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和谐思想。通过对先秦儒道心理和谐思想进行分析阐述并对其异同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虽然存在着实现心理和谐的方法与途径的不同,但它们有着向内用功以获得心理和谐的相似性,有着共同的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人的心理和谐。先秦儒道两家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共同支撑与推动着心理和谐思想的阐扬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庄子认为大自然有其独立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天地体现的是一种"大美".天地万物本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万物之一,人在对自然美的观照中,"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实现物性和人性的双重自由,爱护自然不仅是爱护自己的生存之地,更在于爱护人类的精神家园.庄子主张人诗意地生存在大自然中,其思想具有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双重含义,是深刻的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11.
美与和谐     
和谐是各因素之间的协调一致,是美的基元。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是形成和谐的根本原因。和谐美是形象的、有魅力的、具有生活的肯定性的。自然美的和谐偏于形式;社会美的和谐偏于内容,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中心。和谐社会囊括并超越了社会美,且辐射到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等领域。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伟大的美学工程。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是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全球经济一体化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加大了相互间的经济依赖。但同时,也在政治,法律,尤其是文化上带来了值得重视的问题。随着知识信息自由流动,中西文化的碰撞表现在语言上,价值观念及哲学思想上。同时,由于任何比族是人类大家庭的一员,共同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加之文化的交流,文化必然有共同性,趋同化的趋势。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事实和例子大量存在。民族文化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取舍,扬弃,改造,而演化成一种既是本民族的,又是现代的,既立足传统,又重在创新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以对立统一的视角来审视科学和谐观,是要将和谐与不和谐统一起来,将不和谐纳入到和谐中来,包含在和谐之中,并且通过不和谐来创造实现和谐的动力和条件,从而将不和谐转化为和谐。科学和谐观反对将和谐同不和谐绝对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的和谐观,反对消除不和谐,因为消除了不和谐,也就消除了和谐,这也是和谐同不和谐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4.
“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形态,长期被局限于儒家美学理论领域中,带着深厚的道德理性色彩,强调雅正之美。本文在生态美学视野下对“中和之美”重新解读,恢复其完整的美学内涵。“中和之美”包含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轫,其大道本源性的思维模式和对待自然的审美化态度,具有现代意义,在实现古典美学形态现代转换的过程中,成为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理论资源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5.
散文名著《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文学才华和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其篇章结构和人生哲学层面洋溢着的和谐之美,对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数学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数学文化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此,笔者就数学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含义、数学文化概念的意义及其在数学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和谐价值观是胡锦涛主席首次提出的共产党新型价值观,它使中国价值研究界面临了近三十年来最重大的一次飞跃机遇。它迅速取代主客体价值论成为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原因在于:它既是本土的又是世界的,还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的共产党在新阶段必须推行的新型价值观。它以法治为要义,内容有静动之分,逻辑架构从一到多,遵循“自由、平等、正义、人权、人本、合意、和谐、互惠、双赢、平和、简约”的法治原则,既包容了主客体价值体系的全部优势,又弥补了其不足,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与本土文化马克思主义化乃至世界化双向运动中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8.
庄子和谐观对现代人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庄子和谐观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内心世界的和谐。这些内容对于现代社会如何协调人际关系、保护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性别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具有重大意义。性别和谐的基本内涵是性别平等,深层内涵是性别统筹发展。实现性别和谐需要改变“男尊女卑”的两性关系,形成和谐的性别文化。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问题同时存在,现代社会更需要人们在思想层面进行深入反思。和谐观的提出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赋之以时代精神并最终归之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和谐是手段,不是目的,其最终价值旨归是“人”。文章对它与时代主题的关系和作为一种世界观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