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度是有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的社会治理制度也有着类型上的差异,并会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生更替.不过,由于道德的非规则化的特征,迄今为止,道德制度仍然只是学者们的一种想象,而未能变成现实.其实,道德并不是不可规则化的,它虽然不能通过控制性规则而得到规则化,却可以通过促进性规则而得到规则化的表达.所以,促进性规则可以成为道德制度的一种建构途径.道德制度为服务型政府提供了基本的行动框架,但它并不是服务型政府制度框架的全部内容,除了德制,服务型政府的行动同样需要法制的保障.在服务型政府中,德制将承担起扬善的功能,法制则将承担起惩恶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历史主义者都认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历史是超越道德价值的 ,并将此观点归结为黑格尔的发明。但黑格尔却不是这样的历史主义者。在辩证法大师黑格尔看来 ,抽象地从道德观点来判断历史行为 ,或者将道德与政治完全分开来判断历史 ,都是片面的 ,都陷于一种恶的循环。作为普遍性 ,世界历史不作纯属私人的道德判断 ,但它决不是一个非道德系统。而中国的历史主义者将历史主义与道德主义作为对立的命题加以提出时 ,却是以进步主义的历史发展必然性观念为前提的。这种观念使他们不能不实际上相信历史会终结 ,不能不幻想彼岸的乌托邦总有一天会成为现实的天堂  相似文献   

3.
1 历史要求我们:需要着手建立一门道德建设工程学。它应当不同于一般道德学或 伦理学,不是着重于阐明有关道德的理论问题;它应当也不同于一般应用道德学 或应用伦理学,不是应用一定的道德理论去理解现实中的一些道德现实;它同样应当不同于现今所谓的实践道德学或实践伦理学,不是只着重于解决道德实践中一个个的枝节问题。当然,这决不是说,它已经可以完全脱离道德学或伦理学的领域,拒绝接受其  相似文献   

4.
道德作为经济基础反映的一种意识形态,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概念,而是历史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类型的道德,甚至同一阶级不同阶层,不同集团的道德观念,道德评价标准也不一致。这就是道德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所谓主体道德,就是在全社会诸多道德类型中占主体地位的道德类型。阶级对立社会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即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在经济、政治诸方面占统治地位,其道德在该社会存在的各种道德中也占统治地位,成为社会的主体道德。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人阶级上升为领导阶级——特种意义上的统治阶级,其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5.
1以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为"最终目的"的马克思经济学,在社会价值语境中,其伦理观的核心价值———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便旗帜鲜明地张扬开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理论,其主旨是理解社会,分析统治社会的规律,而不是对社会做道德评判或开出社会发展方向的理想药方。在马克思看来,道德观或道德理想本身应被视为一种社会和历史现象,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和反映。在"社会价值"的语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乌托邦情结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条发展线路,即由现代文学的虚构乌托邦到当代文学的践行乌托邦,再到上世纪90年代的乌托邦破灭。乌托邦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虚幻但又需要的情感,而不是一种价值和道德,更不是一种理性。不少文人也在这种乌托邦的虚构和践行中得到了心理补偿和情感慰藉,这是弱国子民在特殊历史境遇中的文学宿命。  相似文献   

7.
试论我国的社会转型与道德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转型,道德文化体系也进人了一个转型期。道德体系是一定社会秩序的产物并反过来维护这种社会秩序。当一种类型的社会秩序向另一种类型的社会秩序转变时,旧道德体系的解体与新道德体系的重建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自觉认识和顺应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搞好思想道德和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一、社会转型与道德转型社会转型是指由一种类型的社会性质或社会秩序向另一种社会性质或社会秩序的转变过程。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不是社会性质的转型,而是社会秩序的转型。它意味着社会经济基础和上…  相似文献   

8.
浅析当代伦理学的新理论:关怀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怀伦理理论的提出在西方当代伦理学中建构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本文分析了关怀伦理的理论来源、道德推论形式、道德推论要素等内容,指出关怀伦理中“关怀”的含义,它不是主流伦理学中的一种美德范畴和道德品质,而是代表了一种新的道德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9.
道德义务长期以来一直是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各个时代思想家争论和探讨的基本问题之一.道德义务作为一种被意识到了的道德责任,它既不是来自上帝和神的启示,也不是来自人的善良和自然本能的需要,而是来源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来源于社会进步的必然性以及人对这种进步的必然性的认识.道德义务具有自律性、非功利性、选择性和强制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等特征.相对于政治义务、法律义务可以由国家以政策、法律的形式强制实施而言,道德义务的实现则必须依赖于个人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高度的道德自觉性.  相似文献   

10.
<正> 对儒家道德思想的认识,论者见仁见智,或称其为“泛道德主义”,或认为儒家讲的只有伦理而不是道德。当代新儒家更认为,儒家的人文道德思想为人格平等、人格尊严及个性独立乃至民主政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尽管诸说纷呈而莫衷一是,但对我们进一步探究和认识儒家道德思想却大有裨益。我认为,一种客观的历史评价,即如何理解先秦儒家道德观  相似文献   

11.
伦理思想或道德观是一种社会意識形态。它具有社会意識形态的共同属性,但同时又具有它自己的一些特点。在人类历史上,道德在沒有阶級的原始社会中就已經存在。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集体生活,需要道德来調整人們之間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間的各种关系。同样的道理,到了将来的消灭了阶級的共产主义社会,道德(那是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这种社会意識也仍然耍存在下去。但是,这并不是說,道德的內容和实质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的”。可以說,根本不存在不管在什么社会历史条件下都  相似文献   

12.
<正> 关于剥削阶级道德的历史作用,我国学术界是有争议的。近几年,阅读了一些书刊,对这个问题时有思考。现把一些想法写在下面。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指出:“在这里没有人怀疑,在道德方面也和人类知识的所有其他部门一样,总的说是有过进步的。”对于恩格斯这一科学论断,人们都是承认的。客观世界的发展不是倒退,不是循环,而是曲折地前进上升。在道德领域,这种进步也  相似文献   

13.
钱广荣 《学术界》2008,3(2):133-144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道德根源于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观点,如果被逻辑地解读为"一个社会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应当提倡什么样的'伦理观念一'",道德文明发生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不能在逻辑与历史的层面上取得应有的统一.其实,直接来源于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伦理观念"并不就是一定社会提倡的道德,它只是道德经验形成的逻辑基础.一定社会提倡的道德属于道德假设范畴,它是政治适应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产物,体现的是统治者的道德意志和特定时代的社会理想,通常以文本形式诉诸社会,传承后世.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历史路向,既不是道德经验铺垫的路径,也不是道德假设世俗化的简单结果,而是道德经验和道德假设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丁栋虹 《学术界》2003,(3):52-56
每一种经济制度都有相应的道德观念和法制基础。真正的市场经济是一种道德经济 ,道德是一种过程 ,而决不是一种工程。传统的道德机制需要调整 ,道德的市场经济基础必须建立。对市场经济与道德的研究 ,不能拘泥于个体的道德规范与教育的研究 ,而应该扩展到制度的道德建设上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律令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剑 《学术界》2002,(5):169-179
本文首先区分了自然律与道德律的差别 ,阐述了历史上的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绝对主义对道德律令的基本态度及其片面性。并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道德观为指导 ,论证了对道德律令既不能持一种相对主义态度 ,也不能持一种绝对主义态度 ,而必须从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辩证思维的维度去进行把握。认为道德律令之所以是一种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深刻的原因在于 :人们是从自己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的。人们的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是历史发展着的。因此 ,道德律令或道德规范具有历史的相对的性质 ,不存在一种适合于任何情况、一切时代的道德律令。但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规范相对于各自的时代或生存条件来说 ,又具有其客观性、必然性 ,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道德基础追问的过程,也就是道德奠基的过程.道德奠基有两种基本的思路:一是先验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解决的是道德何以可能的问题;一是经验的历史生成的奠基,解决的是道德如何可能的问题.在道德形而上学的思路中,道德奠基于人的实践理性的善良意志基础上;在历史生成的思路中,道德法则的原始发生源于人们的社会交往、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生成的.两种奠基方式又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  相似文献   

17.
(一) 什么是平等?恩格斯在批判当时德国柏林大学讲师杜林把“平等”说成是超阶级的“终极真理”、“永恒的道德”的谬论时,曾作了科学的回答:“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关系,而这种历史关系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这样的平等观念什么都是,就不是永恒的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47页)这就是说,平等的观念并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  相似文献   

18.
剥削阶级的道德与被剥削阶级的道德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无产阶级的道德与历史上剥削阶级的道德之间是否也具有历史继承关系?这是一个老问题.六十年代我国学术界关于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问题的争论,从实质上说也就是这个问题.我认为,道德的阶级性,并不排除对立阶级道德的联系性;无产阶级的道德虽然主要是与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道德存在着历史继承关系,但是对于历史上剥削阶级的道德也并不是全盘否定和一概排斥,也有着一定的、不可忽视的历史继承关系.本文试图对这种关系谈一点浅见,以就教于各位  相似文献   

19.
道德标准于当今史学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希中 《学术论坛》2007,4(2):30-33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有些学者主张道德标准,但是道德标准在历史人物评价中的地位是无法与以生产力发展、民族统一与团结和社会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历史作用标准相提并论的。《春秋》史观所倡导的道德标准,不仅仅在于善恶褒贬,而且蕴涵一种中国特有的历史意识、一种著史理念、一种具有终极意义的信念,乃至一种信仰,并已泛化为一种文化精神,一种民族精神。正因于此,中国史学的道德标准具有了特殊功能,如对权势人物具有震慑作用;具有追罚和补偿功能;维护社会与历史公正等。  相似文献   

20.
<正> 关于道德继承性问题的讨论,主要分歧不是道德有无继承性的问题,而是无产阶级道德对历代统治阶级道德是否能够批判继承的问题。历史与现实中许多事实都能证明,无产阶级道德不仅与历代劳动人民的美德有继承关系,而且与历代统治阶级的道德也有一定的联系。固然,不同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有质的区别,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由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道德的发展和进步又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