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彝文历史档案是彝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利用数字人文的理念和技术进行开发利用,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彝族历史文化。在分析彝文历史档案数字化开发现状及现实困境的基础上,结合数字人文与彝文历史档案数字化保护的逻辑关联,探讨数字人文视域下彝文历史档案数字化开发的思路以及具体实现路径,以期指导当前彝文历史档案数字化开发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2.
红色文化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作为革命老区,盐城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历史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发展浪新潮下,重新审视盐城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困境,提出通过数字思维与技术革新,实现盐城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升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效果,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功能,使红色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相似文献   

3.
网络技术与社科期刊出版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和信息化,也为期刊出版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使得编辑出版开始实现由传统的编辑工作和出版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的现代编辑出版方式转变。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期刊编辑出版的影响,提出期刊编辑出版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身处信息化时代的中国民俗文化发生着全面的转型。中国民俗文化的数字化将为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传播创造无限的潜力。当前中国民俗文化数字化虽然形成共识,渐成趋势,亮点频现,但在体制机制、技术对接、文化标注和解码等方面还有诸多困难,还需要解决对数字化的认识不够,缺少顶层设计,跨学科人才和研究不足,内容与技术、社会应用脱节等问题。未来的中国民俗文化数字化工作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六个统一"和"两个转变"。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数字存储、虚拟现实、可视化展示等数字化技术保存、再现和传播传统文化已成为一种趋势。我国各民族的经典传说瑰丽多彩,是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标识。借助数字技术对各民族的经典传说进行传播,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赋能经典传说的立体叙事升级,创造沉浸式的深度认同感。在新时代,为了更好地促进各民族经典传说的数字化传播,应建设经典传说数据资料库,以创新数字化文档活态传承;利用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传媒新业态,构建经典传说数字化传播体系;打造经典传说数字虚拟互动体验空间,实现多维度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强文物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博物馆使用理念的转变与工作效率的提高,进而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博物馆文化保护工作,能够整合博物馆资源,让沉寂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活过来,进而最大化发挥出其在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提升方面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博物馆文物保护的现状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帮助工作人员更加高质高效地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有效延续中国的文化传承与历史。  相似文献   

7.
2010年11月5-7日,在百年老校河南大学召开的全国编辑出版学研究分会暨数字化时代出版学高层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围绕数字化时代编辑出版学所关注的新问题展开讨论,在数字化时代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编辑出版教育、出版产业及编辑出版学的理论与实务等问题上进行了深度研讨.数字化时代编辑出版人才的转型、培养与社会接轨是本次会议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代表们认为,数字化时代,出版业的转型,编辑出版人需要从传统到现代"华丽转身";编辑出版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与社会联手,实现学界与业界的"无缝对接";数字出版作为蓬勃发展的新型业态,应加大关注的力度;编辑出版理论和实务的研究不管到什么时代都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作为大运河沿线重要城市的常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通过文化与科技的交叉融合,对民间音乐资源进行数字化保存和网络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数字化保护常州地区民间音乐资源的视角,提出利用数字化技术整理和挖掘民间音乐的图片、声音及图像等,形成计算机数据,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储存、展示和传播,以期实现对常州地区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形成的非遗数字化成果有法律确权之必要。以促进文化繁荣为使命并以利益衡平作为基本理念的著作权法可以为非遗数字化成果提供分级分类保护的制度进路,将著作权和邻接权分别配置给非遗数字化成果的创作者和传播者,从而激励市场主体参与非遗的数字化。同时,著作权法应以非遗的传承传播为价值追求,在因应非遗和非遗数字化成果特殊性的基础上作出相应调整,以调和非遗传承传播的公益定位与非遗数字化成果私法确权之间的张力。一是创设“充分告知+实质同意”规则与惠益分享机制,妥当安排非遗权利人在非遗数字化成果创作和传播中的权义格局,保障非遗传承人等非遗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完善著作权法的权利限制制度,在确权保护非遗数字化成果的同时,弘扬非遗的文化价值,实现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数字技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数字化不仅是实现体育强国“自我赋能”的呈现,更是推动传统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范式重构”。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演绎和案例分析法,探讨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数字藏品的逻辑关联、实践案例以及发展路径。研究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数字藏品的形式,拓展了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渠道,革新了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表达,进而增强了体育文化的历史底蕴。为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数字化发展,需要构建健全的数字文化体系,依托体育赛事讲好中国故事,注重虚拟反哺现实,加快构建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创新机制,以期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人类出版经历了从硬质出版、软质出版到虚拟出版的三大历史阶段。拟对虚拟出版进行概念的辨析和界定,认为,虚拟出版分为早期声光电磁的萌芽阶段、计算机革命的发展阶段、数字出版的当下阶段、人工智能出版和大脑意识出版的未来阶段等四个阶段。借助两条线索及其双向互动,来考察虚拟出版时代出版与阅读之间的新型关系:一条就是技术驱动下出版载体和出版技术的不断革新;另一条就是出版接受者即人在阅读场景、阅读行为上的流变。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不变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在虚拟出版时代,从人类阅读“姿态”、人类与出版符号之间的关系,去发现人与出版二重变奏的特殊景观。这一特殊景观的探索发现,将为未来人类文创事业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有效的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后危机时代中国出版业的战略调整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出版业经历了金融危机时期的急剧衰退后,迎来了复苏发展的后危机时代.我国适时推出的振兴文化产业的国家政策、新一轮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以及全球出版业格局的调整为后危机时代我国出版业的战略调整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因此,政府应积极发挥推动作用,完善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调整出版产业结构,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数字出版能力,塑造数字出版品牌;强化国际市场意识,走创意出版之路.  相似文献   

13.
藏书楼作为典藏古代文献的特定场所,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促进近代编辑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明清藏书楼及其刊刻出版历史是最为活跃、最具个性的时期。此期形成众多著名出版中心及刻书业集散地,刻书内容包罗万象,精校精刻久负盛名;影刻技术使影印本成为重要版本类型,且活字、套版及版画印刷术都有长足进步,呈现出版技术多元化状态,对近代出版技术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明清重视文化成果的典藏整理、编纂及出版,编辑出版业进入创作旺盛期,刊刻出版了量多质优的文化成果,可谓我国手工业印刷之集大成,对典籍保护与传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藏书楼为近代出版业的发展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对中国出版之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民营出版业起步于文化启蒙与民族诉求的时空大背景中,以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的崛起为代表。有别于当时清政府主导的公营出版和教会主办的教会出版,近代民营出版业通过嫁接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进西方先进生产工具与设备,翻译国外出版物、整理传统文化、出版大型工具书和新课程教材而得到快速成长,成为民族工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固然与出版企业制度、内部管理、经营者出版理念等内生条件有密切关系,但同样不可忽视中国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时局变化、近代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商业氛围的浓郁、启蒙和新文化运动、新教育改革以及出版法规、同业公会等外在社会生态环境的支撑效应。  相似文献   

15.
新旧世纪更替之际,中国出版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以出版物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出版活动运作方式的选择、出版工作结构体制的整合、与世界出版业的交融以及搞活出版工作的根本突破口是当前出版工作改革的重心。面对困难和挑战,出版业界应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学科是对一种或几种相近专业通过科学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相对独立的理论知识系统。人类迄今所积累起来的全部科学知识就是一个通过对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三大现象的研究而建立起来的宏大学科体系。但由于学术研究的分工不同,摆在研究者面前的具体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不同,而分为相对独立的学科门类。不同的学科门类又各有其自身相对较小的更专门的学科体系。概而言之,学科体系是对科学生态总体结构的系统分类和分层描述。编辑学和出版学,是中国人创立的,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传媒科学。在中国,编辑活动与出版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近代以来,编辑出版业在创造中国传媒文化结构的同时,吸收了西方文化传播过程中编辑与出版的新技术、新媒介、新理念,有更大的进展。编辑学在我国已有较为成熟的学科体系,作为研究创构各种文化媒体母本的普通编辑学已基本形成。而出版学的学科体系在国外形成较早,我国尚处在建设阶段。编辑学和出版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对于学科的发展和成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术出版大众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必然结果和要求.讨论了学术出版大众化的基本要求,从学术出版的属性、历史任务和发展规律等角度,探讨了我国学术出版大众化的路径和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8.
校雠琐谈     
作为一种重要的编辑手段,校雠(校勘)活动在传统的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中一直占据着主体地位,有关其源流派别、体制要求、原则策略、方法技巧及其因革变化的历史梳理和理论探讨促成了校雠学的确立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校雠的义界、源流、方法、手段、类型、目的及其相关史实的甄录与解说,简要阐发了传统校雠学所一贯秉承的去伪存真的精神内涵,并对照当下出版界所出现的某些编校劣习而稍加平质,旨在从校雠学传统内为当代的图书编辑活动寻取一种行之有效的文化资源。从长远看,这种取资不仅有助于矫革陋习,正本清源,同时也可使现代编辑工作渊源有自,取径得法,使现代图书业的发展有章可循,门户转宽。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出版业体制改革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出版业体制改革的动力问题入手,分析中国当前出版业的动力构成以及动力运作特征,考察中国出版业改革的运行特征以及存在问题。出版业改革的动力源有:国家、社会、出版社、民营出版商、技术、国外竞争者六种力量。这六种力量共同推动中国出版业改革实践,但没有形成稳定的动力机制,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出版业体制改革"闯关"尚有难度。  相似文献   

20.
从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安全的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问题日益凸显。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发展有着较为深刻的历史、政策、结构和文化背景,而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发展,则必须强化原创研发,构筑内容、资本、科技和市场四位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策略体系,注重制度创新和基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在文化创意产业本土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