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建立了工厂制度,在工厂制度下,工人特别是童工生活悲惨,英国社会各方对此问题进行了诸多的实践,最终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工人基本的权利,成为英国福利国家历史进程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2.
抗战初期工厂内迁的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战初期,中国沿海部分工厂向内地迁移。南京政府对内迁缺乏周密规划,造成内迁中诸多困难,工厂内迁和科技人才内流重新造成了中国新工业的基础,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得以继续。  相似文献   

3.
中国日益表现出一个理想的全球制造业基地的特点.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比重上升,中国成为近年吸收F肼,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制造中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也是首选目的地.尽管中国目前还不是世界工厂,但中国具有成为"世界工厂"的综合优势和发展空间;中国制造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是近年世界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其制造业水平在10到15年内可望达到"世界工厂"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了满足帝国的财政与安全需求,以及皇帝与贵族的奢侈品需要,拜占庭帝国开办了为数众多的官办工厂,其中主要包括锻币工厂、军械制造工厂以及丝绸生产工厂.这些官办工厂的管理形式随帝国国力的强弱而变化.官办工厂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帝国的财政稳定与军械供应,但这种模式不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进步,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社会经济的生机与活力,这也是拜占庭帝国与西欧在中世纪晚期发展中出现巨大分野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5.
"国家大工厂"公有制模式的历史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学鑫 《江汉论坛》2001,3(2):10-14
"计划经济的国家大工厂"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特殊的起始模式,科学公有制思想的本质规定在其中得到有限的实现.这种公有制模式的产生有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性,但不具有社会发展的一般必然性,人类不可能由这种公有制模式过渡到共产主义自由个性社会.改革不是从高级公有制模式后退,而是向能够容纳更加全面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推进.  相似文献   

6.
20世纪 2 0— 30年代 ,国民政府以收回国家主权为目标的对外交涉在一些领域展开 ,关税自主权的部分收回 ,政府印花税、卷烟税等在上海租界内的征收 ,以及实行已久的上海租界道契制度的变更等等 ,均表明收回国家主权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些结果。其中围绕对上海租界内工厂施行检查所进行的交涉谈判 ,是国民政府借实施《工厂法》为契机以图对上海租界收回部分主权的又一行动 ,这是上海租界史中一段重要历史 ,也是当时中外关系中一件大事。由于原始资源缺乏 ,这一重要外交交涉的内幕一直未被清楚揭示。本文根据有关原始档案资料 ,对这场交涉的曲折过程 ,及其所反映的有关背景等进行论述 ,以揭示被掩史事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7.
贫民工厂,又称平民工厂,是在近代出现的旨在为失业贫民提供收容与教养、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生产单位。贫民工厂是贫民习艺之所,因其慈善性质,故与一般生产工厂管理不同。近代以来,贫民工厂曾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设立并引起强烈反响,而贫民工厂"养教结合"的救助理念和普及生产知识、提供职业培训的救助方式,也一度引人关注。但是,处于特殊社会背景下的贫民工厂,终因种种原因而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8.
9.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起因,有其内部(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前提)和国际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甚至与中国农业技术与纺织技术的间接影响、启发有关。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是工厂制度的确立,它产生了两个新的阶级。因此它含有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两方面的内容。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矛盾也连渐暴露出来。“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在汉语中是有联系但又有曲别的两个概念。英国工业革命的经验之一,要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充足的资金是必备的政治、经济前提.  相似文献   

10.
《新学术》2007,(1)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中国加入WTO,中国的经济保持着高速的增长速度,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几乎世界所有的地方都印有中国制造的服装和产品。中国成为了一个世界的加工厂。本文着重从世界工厂的内涵和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及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充其量只不过是世界分工后的一个生产车间而已,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中国加入WTO,中国的经济保持着高速的增长速度,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几乎世界所有的地方都印有中国制造的服装和产品。中国成为了一个世界的加工厂。本文着重从世界工厂的内涵和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及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充其量只不过是世界分工后的一个生产车间而已,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世界制造中心形成的实质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具有地点竞争优势,地点竞争优势的基础在于总成本差异。在全球化与网络化条件下,要素成本与交易成本的差距逐步得到缩小,而文化成本的差异则成为决定地点竞争优势的关键。培育和形成以创新与竞争为核心的制造文化,是降低文化成本和提升地点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制造业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造业作为传统支柱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主体 ,在中国发展已成气候 ,并有大国优势。这为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很多积极效应。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面临内外挑战 ,必须正确对待。今后要在继续做大基础上着重做强 ,力争从传统制造业逐步演进为现代制造业。这要优化结构 ,依靠科技进步 ,并纳入现代化建设的视野 ,与其他产业联动 ,采取多种对策 ,真正起到“世界工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聂杜娟 《理论界》2009,(5):42-44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外资的大量涌入使中国迅速成为跨国公司世界性生产基地,中国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美名.然而,我国当前在引进外资过程中面临的很多发展隐忧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5.
朱辉 《中文信息》2003,(6):12-14
本文将软件产业与发展较为成熟的传统产业进行比较,通过各自的特点引出了软件产业化进程中的不足,并参照传统行业工程化经验从软件度量、软件标准化和规范化、软件复用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缔造“软件工厂”的产业开发模式,并阐述了其在软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世界工厂”进程中的贸易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铁 《理论界》2008,(2):134-135
在战后日本“世界工厂”地位的形成过程中,日本政府在实施贸易立国战略的同时采取了符合经济发展阶段实际、富有灵活性的贸易政策,日本的贸易政策立足于政府的合理干预,把贸易政策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结合起来,通过扶持本国产业、提高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以振兴出口,推动了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对于日本“世界工厂”地位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经济史上,先后出现过英国、美国、日本等3个世界制造业中心。世界制造业中心先后从英国转移到美国、日本的历史进程表明,“世界工厂”在工业实力、对外贸易、技术水平、金融条件、贸易环境等方面应该具备基本的条件。对照当前中国工业的基本状况,中国目前虽然已初具“世界工厂”的雏形,但还称不上真正的“世界工厂”。中国在制造业方面与主要发达国家虽存在较大差距,但已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多项优势。中国在向“世界工厂”发展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期、分批、分层次地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18.
未来乡镇企业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经济发展史和经济学说史这两个角度 ,对世界市场经济的古典形态、现代形态和当代形态及其依次递进进行了新的解释 ,认为以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早期世界市场经济的轴心在“工厂”(企业 )而不在“市场” ;在工业革命之后形成的近代世界市场中 ,经济发展的轴心则由“工厂”转到了“市场” ;50年代开始形成的现代世界市场经济则是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相结合的混合市场经济 ;90年代初掀起的经济全球化浪潮 ,使“市场”和“工厂”合而为一 ;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再是产品过剩危机而是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20.
"世界工厂"与中国制造业发展定位:理论分析与事实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世界工厂的理解不能局限于一个单纯定义上 ,而要从其涵盖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等多方面多角度来把握。选取历史上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世界工厂在英国、美国和日本的三种不同类型 ,结合我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现状判断 ,我国目前至多只是一个“装配中心” ,离世界工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针对我国的现状的确应把制造业发展目标定位于“世界工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