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汉赋研究始于汉初,终于清末,历时两千余年。古代学者们在评论、编集、注释汉赋方面取得了许多实绩,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由于专门性汉赋总集的缺失,儒家政教功利文艺观的畸形发展,以及汉赋自身缺乏性灵、语言过于雕琢等弱点,古代的汉赋研究与《诗经》、《论语》、《楚辞》等其他文学名著的研究相比,一直处于萧条冷落状态。这与汉赋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思考和总结的。  相似文献   

2.
按照汉赋的时代精神的变化,可以将汉赋分为四大类:失志之赋;御用之赋;经儒之赋;自我刺世赋。  相似文献   

3.
踪凡 《阴山学刊》2006,19(3):19-26
龚克昌先生对汉赋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推翻了两千年来人们强加给汉赋的种种鄙薄之词,为新时期的汉赋研究揭开了序幕;(二)深入探讨汉赋的思想价值及艺术贡献,充分肯定其文学史地位;(三)系统研究汉赋作家作品,梳理汉赋发展的历史流程;(四)校注、评析所有汉赋,为学术界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五)培养汉赋研究的有生力量,使赋学研究组织化、规范化、世界化,为新世纪的辞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赋是汉代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但汉赋在中国却一直被学术界所忽视,尤其在1949年至70年代,几乎成为学术研究的禁区。龚克昌教授是最早真正对汉赋进行认真的学术研究的学者之一,《汉赋讲稿》就是他1988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讲学期间的讲稿。《汉赋讲稿》既有对汉赋在总体上的全部评价,又有对汉代具体赋家及赋作的独到见解。尽管《汉赋讲稿》只是龚克昌汉赋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但从中却可以看出他的开创精神和“深远的洞察力”,以及“对赋及汉朝文明坦然自若的热诚”  相似文献   

5.
谶纬在东汉极为盛行 ,上至皇帝 ,下至一般士人 ,都对其深信不疑。光武帝用人、行事都从谶。经生都读谶 ,经、谶双修 ,在国家法典《白虎通》中有大量的谶纬思想。有关汉高祖的“五星聚东井”、斩白蛇及光武帝的《赤伏符》是赋家运用较多的政治神话 ,其目的在于为汉政权的开创及中兴寻找合法依据。赋家还用祥瑞之事为帝王歌功颂德  相似文献   

6.
"丽"是汉赋最典型的文体特征,是给赋体定性的重要因素.汉赋作家对汉赋之"丽"的坚守表明他们在对待文学语言上出现了非功利性的审美态度,昭示看两汉走向自觉的文体意识,标志着文学开始以语言形式来定义自身.汉赋作家对"丽"的刻意体认和追求,在创作实践中有效地促进了赋体的兴盛和汉赋美学风貌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汉赋的经典化过程--以汉魏六朝时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新科 《人文杂志》2004,(3):118-126
汉代是辞赋发达的时代,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但流传至今,完整的作品只有百余篇.散佚的原因很多,笔者以为后代对辞赋的经典化是一个重要因素.就汉魏六朝时期而言,由于文学家的选择与接受、文论家的理论总结与扬弃、文选家的层层筛选与淘汰、史学家的收录与保存、政治家的欣赏与排斥等因素,使许多无消费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汉赋作品逐渐冷落,而那些被人们公认的有创新、有价值的作品得以广泛流传,并成为经典.  相似文献   

8.
龚克昌是我国著名的辞赋研究专家,是解放后大陆最早从事赋学研究、最早出版赋学专著、唯一招收赋学博士后的学者。其《汉赋研究》批驳了千百年来对汉赋的种种非难,恢复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全汉赋评注》是开创性的工作,很多篇章是第一次注解  相似文献   

9.
阮忠 《学术研究》2000,(4):118-124
本文对20世纪汉赋研究的发展阶段、主要特点、基本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预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以此作为20世纪汉赋研究的总结,并期望引起人们在迈入21世纪后对汉赋研究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0.
从汉赋看汉代的手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关于手工业的相关史料匮乏,今人多依据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研究汉代手工业。其实汉赋,尤其是咏物赋中包含了大量的汉代手工业的信息,完全可以作为研究汉代手工业的补充材料。本文析选出汉赋中关于汉代手工业的资料,从矿冶、纺织、日用品三个方面全面再现汉代手工业繁荣的盛况。  相似文献   

11.
昝风华 《兰州学刊》2008,(9):167-170
汉代风俗文化对汉赋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风俗文化是汉赋题材内容的重要来源;汉赋喜用铺陈夸张手法、风格闳富奇丽等艺术特点的形成与汉人喜爱奇谈虚语的风气、汉代的神仙信仰、汉人追求完整繁富的审美风尚以及其他种种多姿多彩的风俗事象都有一定关联;汉代文人赋对本时期民间文学有较多借鉴。  相似文献   

12.
“齐气”是齐文化在文风上的一种体现,它具有舒缓、阔大、尚奇等特点。在汉大赋创作中齐气是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并且伴随着大赋的兴起和衰落。在汉魏之际,由于社会的变乱,文风渐尚通脱,“齐气”舒缓、阔大的特点成为一种累赘并凸显出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表达了这一观点,这种观点的提出,表现了汉魏之际文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汉赋与汉代奏议属于不同的文体,前者属于纯文学范畴,后者为应用性文体,它们都是汉代高度发达的文体。这两种文体看似毫不相关,但在汉代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汉代文人基本上都能兼擅奏议与赋;从这两种文体对汉代政治强烈关注的角度来看,二者内容上具有较强的趋同性;汉赋与汉代奏议在写法上也互相渗透。汉赋与汉代奏议齐头并进、互相渗透,形成汉代一种繁荣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从《诗经》到汉赋,琴的文化象征意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汉代,琴被列为"八音之首",汉赋中出现了很多有关琴的描述,并形成了风雅、知音、隐逸和仙道四种典型的琴意象。以琴为载体的以自由为人文追求和价值取向的田园文化在汉代初步形成,并为琴注入了独特的审美意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楚辞、汉赋之巫技巫法综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倩 《江汉论坛》2005,(12):100-105
楚人好巫,所以先秦的巫风,以楚国为最盛。汉代的巫风,以楚地为最盛。楚人的巫风,在楚辞、汉赋中较诸在其它文献中留下了更多的记录。楚地之巫所具备的才能分两类,一类是巫技,一类是巫法。巫技不需要通灵,巫法则需要通灵。巫技涉及到祭祀、乐舞、占卜、医药等,巫法则需要通过邀神、娱神,以达到祈福禳灾、慰鬼、驱鬼、招魂之目的。本文在楚辞、汉赋的基础上结合其它文献资料对巫技巫法在楚人日常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16.
汉大赋的发展过程与经学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经学的“一尊”、“一统”和天子仁政爱民的思想影响了汉赋题材的选择。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经学的繁荣才带来了汉赋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汉代赋家成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表现出多假使之词、缀为俪语自铸新词、夸饰、艳词动魂识,体现了艺术的自觉。  相似文献   

18.
《历代赋汇》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赋文学总集 ,也是汉赋研究的一部力作。该书辑录汉赋多达 5 5家 ,计 1 92篇 (含建安赋 ) ,超过清以前所有的赋文学总集。编者将这 1 92篇赋作分为 32类进行编录 ,既展示了汉赋文学题材的多样性 ,又便于后人的仿作和研究。其分类思想多源于《艺文类聚》、《初学记》、《文苑英华》等书 ,而又根据赋文学创作的实际进行了一些归并、拆分和调整。尽管《历代赋汇》在辑录汉赋时尚有漏收、误收、重收、不标出处等缺点 ,但它仍堪称是我国古代汉赋编录与分类史上的殿军之作 ,至今仍无一部书可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9.
20.
汉代审美心理较之先秦有很大发展,对比汉赋和汉画像两种异质媒介在艺术旨趣上的同构可以发现,汉代审美心理明显异于先秦审美心理。张扬、宏放、繁丽、朴拙共同构筑了汉代的审美情趣,这是大汉气象的体现,也是楚文化的再次张扬。在根本上,这种转变离不开国家的强盛,但从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来看,则这一审美心理的变化也是中华民族认识水平进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