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重民思想以及维护天下百姓利益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人类理想社会及民主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共同之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的这种共同之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文化基础,也是中国思想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丰富发展,它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发展的新高度,凸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维度。以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世界文化的三个层次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价值进行研究与阐释,分析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一个开放性思想体系对文化走向的重大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产生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它能传播到中国,并在中国枝繁叶茂,心然有其适宜的文化切合点。这个切合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崇实思想、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4.
左玲 《理论界》2012,(12):1-3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共通性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文化根基;实现生态文明是其必然选择;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其价值诉求。当前,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历史演进的深入探究,既有利于我国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有助于我国早日实现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5.
戴兆国 《学术界》2012,(2):133-139,286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会通无疑是当前文化自觉的核心话题之一。如何确保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会通朝着拓展包容性、提升整合性、增强适应性和激发创造性的方向发展,就成为这一会通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前提。中国文化第二期发展过程中宗密会通儒、道、释,其思想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会通的方向,同时对于中国文化第三期的创造也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理论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历史感,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观前提;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念、大同思想相契合,皆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形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诠释的经典对话;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和谐的国际关系,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共有的价值理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跨域时空的融合,二者在运思方式和学理上的一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 ,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媒介文化 ,认识了其产生的历史必然及深刻内涵 ,表明在当今多元文化语境下 ,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媒介文化观切合实际 ,对不断推进我国媒介文化事业改革和创新 ,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先进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包含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创建与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并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其民主性精华还是封建性糟粕,对马克思主义传播都起着阻碍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中,封建的纲常名教是反动派遏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思想武器;传统的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一些人把它作为阻止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挡箭牌,或者用它来曲解马克思主义,它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仍然起着阻碍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不继续消除因传统文化的影响而造成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确立发展定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之路.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实现内在对接的“思想桥梁”,既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地回顾与思考它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历程,有着历史与现实的重大意义。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从传入之初就显现出鲜明的阶级性、强烈的革命功利目的和具体的实践精神,其理论来源具有间接性。毛泽东是真正能够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家。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得以空前传播与发展,同时也存在着忽视和否定艺术超越一定政治、经济条件限制的文化意义的弊端。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研究摆脱了前苏联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模式的束缚,开始走向多元多样化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发展,充满差异甚至矛盾,是一场艰难的革命。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一重大议题提出了系列新论断、新认识、新命题、新理念,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际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科学回答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关的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为进一步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提供科学理论指引;科学部署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为进一步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提供强大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这仍然有待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不是对立的,而且作为思想文化的儒学,一直以来就与马克思主义处于不断融合会通中。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重新阐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审视。中国马克思主义正是经由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真正确立。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把握,应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儒学的现代转型,超越以往单一的意识形态视角,以"思想自我"的意识理解两者的会通,把握其"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在人性自觉的意义上贯通两者,实现同质同构、异质互补、双向建构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4.
早期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有着某些契合点。如传统大同理想、民本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和敢于斗争的传统等,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民主性精华,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5.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文化背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允熠  张弛 《学术界》2007,(6):24-35
西方学者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背景.本文从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因素和知识环境、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来源、语言符号转化中的中国化因素等三个方面概述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探析其结论的缘由和依据,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传播、开花、结果,决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有着坚实的文化和心理基础;谁要是不懂得一些儒家思想的传统,谁就不能理解毛泽东思想;中国式的文化和哲学传统影响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范畴和术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文化认同内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中。从静态看,思想品质上注重实践性,思维方式上注重辩证性,价值诉求上注重整体性,这三大文化认同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可能的内在前提;从动态而言,文化认同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政治诉求时期为革命思想认同,经济诉求时期为均富思想认同,当下文化诉求时期为最高形式"文化植入",即"把马克思主义培植为一种中国的本土文化",进入民众的实际生活,发展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两种文化精神存在着某些内在的文化精神价值的关联。这种文化精神就体现在对一种更高的公平和更合理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一种对平等世界的价值诉求和渴望,其在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中被表述为"大同",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体现为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关联的存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篇章,推动和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本文以求是务实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点,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命题与实践要义。从中国共产党创立前后先进知识分子们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实境的主张,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命题提出之际倡导“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再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践行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观。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日益擢升,长期包含在“中国具体实际”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独立出来,“两个结合”正式被明确提出。“两个结合”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认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古今“双向互动”上的思想进阶。要深入地把握“两个结合”的思想意蕴,有必要对其哲学思想基础进行深层的探究。“两个结合”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命题,在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上有根本规定性,在实践发展上也有具体要求。“两个结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是长期的、动态的、全面的结合,也是主动的、科学的、有效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传统文化及其相互关系认知的三层思想升华。从“宏大叙事”的诸多称谓转向“精准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侧重马克思主义之“用”转为马克思主义之“体用合一”是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的思想升华;审时度势地把握中国具体实际,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科学判断、从侧重中国具体实际之现实国情到深入中国具体实际之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具体实际认知的思想升华;从侧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到“发展创新”、从侧重中华传统文化被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单向改造”到两者良性的“双向互动”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思想升华。“两个结合”是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一体两面的有机整体,具有隽永深邃的原创性贡献,扩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与广度,重建与挺立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昭示了中国特色的人类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