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陆建华认为,新道家的建构从范畴的维度来看,就是不以道家现有的核心范畴为核心范畴或创造出新的范畴来建构新道家;从哲学资源的维度来看,一种方法是立足于道家,吸纳道家以外的思想建构新道家,另一种方法是只借助于道家自身的资源开出新的哲学;从个性与时代的维度来看,就是突出个性特点,使新道家既具有时代性,又超越时代局限性。商原李刚认为,道家在近代以来以小传统的形式得到发展,并形成了以生态的自然主义为主题的新传统,建构现代新道家要以此为基础,博采众长,实现自我否定和创新,形成以生态的自然主义为核心,以哲学、政治、生活等智慧为基本领域,以道论、无为论等为支柱的思想理论体系。谢阳举认为,广义的当代新道家的建构有三种理路:以“道”为建构体系的根本框架,这是学术观上的理路;“自然”是所有可能态势中不可打破的最佳态势,老子哲学不但是态势哲学,而且是关于最佳态势的哲学,态势哲学阐释与演绎的理路因而是建构当代新道家的理路;道家的“玄德”是深层道德,因此深层道德或日超越性道德的阐释和发展理路,也应该成为建构当代新道家的理路。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道法自然”、“天人一体”和“上德无为”等哲学观点与现代生态哲学的自然中心主义、人类回归自然和遵循自然规律等观点之间相似性 ,认为先秦道家是生态哲学的先驱。西方传统哲学中“征服自然”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应为人类掠夺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现代生态危机负责。以先秦道家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哲学中蕴涵的尊崇自然、师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是实现人类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宝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王充闾及其散文中具有浓厚的道家生命意识,它主要表现为一种对艺术的人生的追求。这种艺术人生的核心是精神的自由解放,其表征主要在于对现实功利系缚的超越和心灵的逍遥之“游”,最终则导致了生命向自然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元范畴 ,其语源学根据源自《老子》。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通常将“道”视为“无为”、“无己”的自然之道 ,主张从无形观察“道”的美妙、从有形的变化观察“道”的界限 ,从而使道家之“道”呈显出素朴、变易、博大、玄妙四个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二程虽出入老、释,却辟佛而较不辟老。二程的形上学、心性修养工夫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启发,吸收了不少道家所提出的哲学性问题、概念范畴、思辨方法,转化成儒家思想而创造出其理学思想的新面貌。例如:二程常说的“天理”一辞源出于《庄子》,庄子视“天理”为事物存在和活动所依循的内在理律、自然之理,二程更进一步地转折成人性所天赋的道德原理,建构出仁爱的道德形上学,程明道“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论述,显然受庄子“道通为一”、“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命题所启发。程伊川“物物皆有理”的形上思想受庄子“万物殊理”的启发。然而,二程也有和道家不同处,例如庄子教人安时处顺来安命,程伊川认为义命或德命优位于自然的运命,二程以道德人格之培义为教育目标,与道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自然中心主义是道家哲学的基本公理。道家采取的是类环境哲学的立场和方法 ,本质上是一种古老的环境哲学。道家这种古代环境哲学创始于老子 ,成熟于庄子。道家的学术观渊源于亲天道自然方向的上古文化传统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先验自然理念 ;通过“两行”的逻辑哲学进路和“道观”标准 ,他建立了一个“自然价值判断系统”,证明了自然中心主义哲学的合理性 ;通过对自然价值的多元性、多重性、潜在性等属性的考察 ,他揭橥了自然内在价值原理 ;通过“玄同”、“齐物”、直观体证等方法 ,他显扬了非人类中心主义、万物平等主义、万物一体等环境伦理学原则。  相似文献   

7.
黑塞与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黑塞的生平史料和文学作品两个角度梳理了黑塞与中国道家的密切关系:主要总结了黑塞对道家诸子典籍的广泛阅读、对道家的高度评价,并指出道家对弥补欧洲文化之不足的时代意义;文章也重点探讨了黑塞对道家的“道”、“无为”、辩证法等范畴及道家生活智慧等各方面或吸收或超越的不同层面。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道家“法自然”思想是否为西方“自然法”学说的讨论的基础上,分别论析了道家“法自然”思想以及西方“自然法”学说的意蕴,并对其进行比较,指出两者在对待法律的态度、思考天人关系的模式以及文化要义诸方面的不同,进而论证了道家“法自然”思想非西方“自然法”观念。  相似文献   

9.
运用利奇的语义学理论对“清”范畴作了具体的分析,阐明其多方面的意义,并结合中国文化的特殊性阐明了它的意味。“清”范畴具有清直、清静、清洁的理性意义,明洁、高洁、古雅的内涵意义,清美的情感意义。就其社会意义而言,则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表现出一定的变异性,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环境里就有清丽、清约的社会意义。就“清”范畴的意味来说,儒家是在推尊“水”的“善化”品德的前提下才肯定隐士的清搡的,因此“清”在它那里虽然具有浓厚的道德意味,相较于“仁”,则显得有些逊色。道家认为,人的本性是素朴纯净的,这是人固有的天德,只是由于人心为物所役,以致于丧失了本真的天性,只有自然无为,才能复归本性。基于这一思想,“以清比德”在道家那里有着内在自足的意味。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审美目标以伦理为本位,追求审美的社会功利目的,而道家则强调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在审美的途径上,儒家重感性认知,强调“诗、书、礼、乐”等审美途径,而道家重心理过程,主张“道法自然”。对审美功能的认识方面,儒家认为审美是为实现伦理政治服务的,而道家则认为审美的功能在于创造性激发功能,即促使个体自行参悟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思想、精神对于王充产生了相当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对天、天道的看法上 ,对人德行的评价上 ,博学兼容、主体自觉的精神上 ,对时弊的揭露、批判精神上。这种思想上、精神上的影响对王充思想的形成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正是由于王充承上启下的作用 ,使屈原精神在浙东学术中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王充对魏晋经学产生了不少影响,这在王肃经学中得到典型的体现。王肃之父王朗在会稽任职时获得《论衡》一书,王粲将《论衡》一书带至荆州,王肃之师宋衷与王粲同为荆州学派代表人物,因此王肃接受王充思想影响是很自然的事。王肃以求“实情”的治经态度对当时盛行的郑玄经学作了辩证地批判,这种治经态度和批判精神当多得益于王充。王充是东汉时期反对谶纬的健将,王肃亦反对谶纬学说,在经注中常对感生等现象作理性化的解说。王肃经注具有平易质实、简洁精炼的特征,这种风格与王充文学主张与文章风格等的影响有不少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王充《论衡》继承了先秦以来的杂文学观念,对"文"进行了广泛的论述,从"天文"到"人文",从广义的纹理色彩之"文章",到相对狭义的文字著作之"文章",层次不一,含义广泛。在杂文学观念的基础上,王充还对"文"与"质"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既继承了先秦以来"人学文质论"的思想,又开始了"文学文质论"的探讨。他提出的"五文"说,对后世文体理论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是王弼哲学中的两个重要命题."息末"与"崇末"看似矛盾,但"崇本息末"的"末"与"崇本举末"的"末"所代表的对象不同,这两个命题不但不矛盾,而且"崇本息末"思想涵盖了"崇本举末"思想.当然,在政治思想上,王弼在一定程度上赞同统治者采取有益于社会的有为措施,这与"崇本"思想中的尊崇"无"、"无为"是矛盾的.  相似文献   

15.
李文洁 《南都学坛》2006,26(6):18-22
王充对士人的使命有着强烈的关注。他将学经之士分为“儒生”、“通人”、“文人”、“鸿儒”四种,四者在能力上有所差别,王充尤其推崇后两种,认为他们是能够著书立说的“用文”之人。而用文之人的能力还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具备学识和道德的修养,其次能够持笔写作,再次则能以著述来干涉世事。王充推重文人鸿儒意在强调文章著述的实用功能,他甚至将论说著述的实用功能等同于政治上的功业。王充对文士的分类与阐释强调了士人的入世能力,同时也推重了“立言”的不朽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充在<论衡>中提出的"疾虚妄"、"务实诚"的思想,是其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原则,在这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王充提出了一系列文学批评理论的原则和方法.如真实、准确、独创的文学创作原则;质文相称的文质观;语文一致、通俗可晓的文学语言观;"实诚在胸臆"的作家修养观等.  相似文献   

17.
"天"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也是王夫之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王夫之关于"天"的思想有很多方面与他以前的思想家相同。王夫之在"天"问题上的最大创新之处,是他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在天之天"与"在人之天"这一对范畴并自觉地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哲学分析中,从而使自己关于"天人之际"的思想具有了以前思想家所没有的新内涵、新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美学的意象范畴有古今相续的长期历史沿革。它经过内涵不断扩延的过程 ,即象征意象、想象意象、艺术意象三个阶段。它发源于《周易》的为意“立象” ,这种象是心理学层面上的象征意象 ,它可以涵盖王充首创的“礼贵意象”的象征意象。到了刘勰的“窥意象而运斤”之说 ,意象才真正成了艺术实践中的美学范畴 ,具有审美想象中的形象的意义。到了唐代 ,意象的审美创造得到理论明确肯定 ,意象成为艺术创作主体审美情思形象对象化的一个通用术语。到了近现代 ,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又相续阐发、整合这一术语 ,在艺术意象的范畴上注入更为丰富的历史内容 ,使意象范畴成为古今通用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9.
王充的《论衡》一书,虽然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无神论作品,但对《周易》术数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易学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王充《论衡》中,"气寿篇"、"命义篇"、"无形篇"、"初禀篇"等都论述了命,并且论述了人的命和"禀气"有关,为古代人们探讨自身规律的"推命术"奠定了基础。另外,《论衡》在前人的基础上丰富了当时的"相术"说,其"诘术篇"丰富了当时的"风水说"。  相似文献   

20.
王充的伦理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王充评判一切社会问题的标准。王充伦理思想的使命和宗旨是“疾虚妄”,即对一切不符合其“命”论思想标准的天人感应论、随命论等虚妄现象进行声讨和批判。王充通过对天体、天道与天地论的批判,对道德神化进行了否定,摧毁了“天人感应”论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人性论的批判,提出了禀气成性及人性有善有恶论,将人性归于所禀之气,认为是气的差异性决定了人性的善恶之分;通过对“随命”论和“遭命论”思想批判,提出人生的一切在于初禀所得的命,否定了“随命以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