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世说新语》语言的时代风格与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说》在语言艺术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凡是阅读过《世说》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为其才藻的新奇、语汇的隽美而倾倒,并深深为之叹赏。这种永恒的艺术魅力,来自作品语言的独创性,那就是极鲜活的时代风格和多层面的审美特征。1《世说》以潇洒优雅的文笔毕现了魏晋世...  相似文献   

2.
《世说新语》和魏晋士人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说新语》和魏晋士人心态温孟孚《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是一部极具魅力的志人小说集。从它问世以来,几乎历代均有仿效者,如宋王规唐语林》,明李绍文《明世说新语》,直至近代易宗费之《新世说》,这充分说明了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但这些仿效者诚如鲁迅先...  相似文献   

3.
日本江户时代名儒皆川淇园所著的《世说启微》,是东亚较早从“文章”的角度阐释《世说》的著作。《世说》本身具有较高的文章学价值,而淇园之所以关注《世说》的“文章”,出于与江户时代阅读汉籍风气对话的需要,倡导“字义与篇旨相互发明”的汉籍阅读法。在日本“故事历史”传统与江户时代文学大众化、明清小说传入的影响下,《世说》的情节性与“作者意志”得到了凸显;同时,因为汉文化圈中各文学现象关系的变异,《世说》成了淇园展示汉诗学思想的辅助工具。《世说启微》既从异域视角揭示了《世说》“文章”的特质,又体现了汉文化圈中经典文本的丰富内蕴和衍生价值。  相似文献   

4.
许多文艺评论家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看出各种寓意或者象征。例如: Carlos Baker认为小说围绕个体英雄主义(epic individualism)而展开,老人是基督的人格化①。 Philip Young认为这是一篇“英雄史诗式的隐喻(epic metaphor)”,它描写人生:人可以死,但要在斗争中保持人的尊严②。 R.Lacasse认为小说说明“人的意义就是斗争” ③。 我国几位评论家也指出小说歌颂“硬汉子性格”和“重压下的堂堂气概”。刁绍华认为这是人类精神力量的一曲赞歌④,“吴劳认为这是一部希腊悲剧式的作品⑤,台湾翻译家宋碧云引用Josenh Waldmeir的文章,认…  相似文献   

5.
读《京味儿──透视北京人的语言》张宁京味儿是地方语言中最具特色的,它的生动、鲜活、简洁、明快,它的谦恭、潇洒,它的嘣响溜脆、海聊猛侃,都溶入了北京人的语言中,并影响着各地的方言。如今,哪个北京以外的人不懂“侃”、“倒爷”、“发”、“撮”、“大款”、”...  相似文献   

6.
“感而能谐,婉而多讽”,是鲁迅用以说《儒林外史》的,我们移来说《红楼梦》,或许会使人感到奇怪:难道《红楼梦》也是一部讽刺作品? 《红楼梦》不是一部讽刺作品,是部难以企及的伟大悲剧,同时也具有十分丰富的喜剧性。它既是时代悲剧,又是人间喜剧。它的艺术美,是悲剧美和喜剧美的和谐统一,其中,悲剧美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冯宪光同志的文章《论马克思对“人”的类概念的使用》(见《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1期),是很彻底的。它认为,无论是在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的著作中,还是其晚期成熟的著作中,关于“人”、“人类”、“人性”、“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等提法,或者表现为对费尔巴哈术语的借用,或者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逻辑起点,而在现实生活里和马克思的思想中,都不是  相似文献   

8.
一当代的文坛上,曾爆出过一个冷门:有人从表现手法上来划分,将其定为“中国式的荒诞派”。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陈建功的《鬈毛》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三部作品给我的总体感受,觉得用“中国式的荒诞派”来划分还是恰当的。这既区别于西方的“荒诞派文学”,又点明了它们是生长于中国的土壤,绝非“泊来品”。这一点很重要,有人就因为这“荒诞派”一词的来源,而整个否定这一文学样式在中国土壤中生存的价值。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审视,“荒诞派文学”长于描写人与客观世界分裂的现实,善于表  相似文献   

9.
说到狂人,马上会令人想起鲁迅的《狂人日记》,如果我们不是孤立地看待这一作品,而是将它放到鲁迅作品的系列中,同其它艺术形象进行比较,就能发现,鲁迅创造的这第一篇白话小说对他日后的艺术实践有一定影响。事实上,鲁迅不止创造过一个狂人,他创造的其它艺术形象也有“狂”的特征。如《长明灯》中的疯子,显然也是个狂人。再如《孤独者》中的魏连,亦不乏狂气。通常,论及狂人,大都只注意到狂人形象,对鲁迅的其它作品与狂人的联系有所忽视;并且在论述中,每每拿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来作解释。确实,果戈理的作品和鲁迅的《狂人日记》有一系列相似之处。比如,两篇作品皆为日记体,都写了一个佣人和狗。鲁迅的狂人看见赵家的狗,怀疑它和主人同谋要吃人,果戈理的狂人听到“狗作人言”,以为狗是“超群绝伦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丈学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作品,它具有许多无法重复的独特品格。要读懂《红楼梦》,必须认清宝玉其人的来历,宝玉身上,蕴藏了一部红楼的全部奥秘。“衔玉而诞”这一细节,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掘,人们常常只把这一细节视为作者的一种浪漫手法,忽视了它可能具有的重大内涵。其实.“街工而诞”这一细节是作者为了标示宝玉其人的身世之秘而精心设计出来的,具有网结全部情节的枢纽作用。可以说,搞不清这一细节的确切含义,我们就不能按照作者的思路去读作品,一部红楼也就如同天书,红楼之谜…  相似文献   

11.
论张爱玲小说人物语言对《红楼梦》语言的套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40年代红极上海文坛,曾被誉为“鲁迅之后第一人”。其文集《传奇》、《流言》在海内外至今仍拥有无数读者,学术界研究张爱玲的文章也不下千篇。张爱玲的艺术成就前人褒贬已有定论,此处不赘。本文仅想就张爱玲作品语言对传统旧小说,尤其是《红楼梦》语言的套用谈一些看法。(注:《红楼梦》以下简称《红》)几十年来,海内外研究“红学”硕果累累,但总体看来,有关《红》语言方面的研究论文却少之又少。众所周知,《红》全书出场人物总数近千人①,主要内容是描写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日常生活,自它问世二百余年来,无数读者读来…  相似文献   

12.
1“伟大的美国小说不能回避压迫和爱这两个关键问题。美国黑人妇女恰恰卷入这场风暴的漩涡中心。《娇女》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伟大小说。”①的确,当代黑人女作家莫里森重弹着压迫与爱的主旋律,但她采用的艺术方式却令这种传统歌吟成为炫烂博大的奏鸣和恢宏悲壮的祭仪。本文着重探测《娇女》(又译《心爱的人》)最为突出的艺术方式──强化引导母题的力量。所谓“母题”,指的是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它一再出现于文学作品里,构成一条线索;或一个意象或“原型”,由于一再出现,使整个作品有一脉胳。“引导母题”则是具有…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弹词研究的文化学思索──读《论再生缘》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辈学者中,陈寅恪同王国维一样,是并不轻视俗文学的。不同的是,王国维把研究重点集中到戏曲领域,而陈寅恪却把审视目光投向了更不为人所重视的弹词。他自己还经常引用散原老人的话说自己的诗是“七字唱”,并在诗句中自我调侃道:“作诗我亦弹词体”。晚年,陈寅格运用自己的广博学养写成的《论再生缘》,就是一部研究弹词的典范性著作。《论再生缘》不单单是一部具体的作家作品论,而是充满丰厚文化意蕴的博大精深之作,正如有的论者所说:“寅恪考证史事,向能以小见大,从一个人或一件事能观察到整个政治社会的背景,或思想文化的嬗变。”①何况…  相似文献   

14.
《世说新语》新探范子烨刘宋时代的古典名著《世说新语》(简称《世说》)的许多基本问题至今仍然悬而未决。笔者近年来研治《世说》,略有所得,兹考论如下,以就正于海内方家。一、《世说》成书的时间和地点《世说》成书的具体时间,学术界迄今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此...  相似文献   

15.
孙海燕 《阅江学刊》2012,4(3):114-119
余华《难逃劫数》是一篇充满了死亡的作品,但所有的死亡却很难唤起人的任何怜悯、痛苦或者悲切。并非无辜的“横死”、人的疏离:亲情无情、性爱无爱、作者情感的“负零度”、黑暗哲学的神秘笼罩、叙事“循环”的怪圈等导致了死亡在一定意义上丧失可哀悼性,这是《难逃劫数》中“劫数”的成因,同时也警示着人类放弃抵抗黑暗的后果。  相似文献   

16.
在论及有关法的本质和法的起源问题时不少文章都引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这一著作中的某些论述。有的引用恩格斯论述原始社会“无法”的观点,用以说明法不是从来就有的;有的则引了其中某些看来是主张原始社会“有法”的说法,来作为说明法是从  相似文献   

17.
一部《红楼梦》的最大隐秘,便是作者曹頔和他的孪生弟弟曹颀是康熙皇帝的“私生子”,说清这一点当然不是该文所能完全胜任的,笔者准备从各个方面,用数十万字的篇幅对此详加阐述.要将这点讲清楚就需要对作品的人物及本事索隐考论清楚.本文拟从一条脂批人手,将其确切含义考出,并由此进一步理清作者的一些思路. 一1回“不想这日三月十五日,葫芦庙中炸供”,甲戌本有一重要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南直”即指江宁,“南直召祸”系指曹家后来于曹頫任上受到雍正的抄家打击,“实病”二字最富含义,它分明是在告诉我们,雍正对曹家实施制裁的真正原因是这“三月十五日”的“炸供”,论者们所多方搜求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即便确凿,也不过是雍正的种种借口.所以弄清这“炸供”的含义不仅是了解曹家遭遇的关键,也是解开红楼之谜的症结所在,可以说,没有这“三月十五日”的“葫芦庙中”的“炸供”,也就不会有《红楼梦》这样一部千古奇书了.  相似文献   

18.
有关渤海的“显州之布”和“沃州之緜”问题,多年来在中外史学界引起密切关注。有些学者把“显州之布”说成是棉布,有的则认定“沃州之緜”是木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使我们感到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考证和商榷。本文的要旨在于说明:“显州之布”是麻布而不是棉布;“沃州之緜”是丝緜而不是木棉。关于渤海“显州之布”问题,1937年《满铁农事试验场》报告书中最早提出了“满州可能从古有棉花栽培的历史”的推断,它引用了《盛京通志》里所记的“沃州之棉”。1956年金毓黻先生在《关于渤海国的三个问题》一文中说:“据各书所记,渤海国生产情况:农业  相似文献   

19.
在一般人眼里,“美学”基本上是和艺术作品评论相联系的,或者认为它是那种对我们所认同的文化成果的人性方面进行具体有效的价值辨识的哲学分支。但是,特里·伊格尔顿在其《审美的意识形态》一书中,只是对个别艺术作品作了一些评论,却并没有因此抽象而将其写成一部美学史。他在书中描述了从18世纪中期到我们当代的真实性观念的文化政治学。  相似文献   

20.
先秦诸子著作的首篇首章都是极为重要的,即《孝经》所谓“开宗明义”。对孔子的《论语》也应做如是观。《论语》首章即开篇第一则是如下三句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往对这一则的解释大都没有把三句话联系起来,而是隔断开来,认为这则中的三句话各句意思是独立的,分别讲的是“学”、“有朋来”、“人不知”三方面的事情。他们看不到这三句话的联系,甚至有的人说孔子这三句话不是说于同时,三句话放在一起是后学整理编辑的结果。第一则这三句话在字面上确实很难看出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