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 ,美国的对华政策是一方面援助国民党在中国确立其权力 ,一方面鼓励国共双方从事协商 ,尽力避免内战的发生 ;面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威胁 ,杜鲁门任命马歇尔为总统特使来华进行调停 ,结果调停失败 ;内战全面爆发后 ,美国采取了有限援蒋的方针。 194 9年美国国务院公布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 ,标志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二战以来,美国为了其在远东的利益,不断调整对华政策。继赫尔利在华调处失败之后,又特派马歇尔出使中国,调处国共关系,以图建立一个亲美的中国政府。由于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性以及中国复杂的政局,马歇尔调处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一事件对中国内战产生了特殊影响。马歇尔调处的前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内战的爆发,中后期的调处却助长了全面内战的爆发,使中国人民再次投入到为争取和平民主的战争中。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华政策总的战略目标是,企图独占中国,使之成为它的附属国。美国把控制中国作为它支配亚洲进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这一总目标,美国在战后至1947年初,实行了以马歇尔调处为基本内容的,援蒋内战与政治解决的双重政策,以期达到扶蒋溶共的目的。1947年初马歇尔调处失败后,它又转为全力援蒋内战的政策。1948年秋,中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入了战略决战。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相继胜利结束,国民党赖以维护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被基本消灭,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已成定局,中美关系的主体将从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的关系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与美国的关系,这时,中美双方的政策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关系如何?本文拟就此作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避开单纯的政治观念,从外交斗争角度认识战后马歇尔对华调处与中国时局发展的关系,则须对调处作具体分析。马歇尔调处的前期是努力且有成效的,而中期后期则逐渐失却了调处的“公允”与应发挥的作用。调处的失败绝非马歇尔个人智能和主观努力的不够,而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目标和基本主旨与调处的直接的近期目标自相矛盾的必然结果。但尽管如此,马歇尔调处对中国时局的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仍须肯定  相似文献   

5.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亲美附美政策,是抗战后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内外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国民党对外政策的核心。在美国对华政策变化、国共矛盾发展和国民党统治机能强弱诸因素交互作用下,出于国民党统治和反革命内战的需要,国民党的对美政策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坚持独裁、内战、卖国三位一体,不惜出卖国家主权,甘当美国附庸,获取美国全面援助,通过反革命内战消灭中共为代表的人民革命力量,以建立全国性独裁专制制度,是国民党对美国政策的基点。国民党对美国政策的演变过程,既是美国由积极援蒋到消极援蒋直至弃蒋过程,又是国民党由统治优势至统治崩溃的过程,带有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抗战时期,美国与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有密切关系,其中美国单方面援助蒋介石在客观上成为国民党发动反共内战的重要因素,但是不能由此推论为美国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起初,美国对国民党的反共分裂活动曾经不加干预,但是当皖南事变和第三次反共高潮危及到它的战略计划和远东政策时,它对国民党的反共分裂活动就采取反对的态度并予以制止。美国单方面授蒋促成内战爆发和美国反对内战的矛盾,构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7.
战后,坚持国民党独裁统治,削平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是蒋介石的基本方针,但他深知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实现这一基本方针的,必须寻找帝国主义作靠山。于是,国民政府不顾一切地向美国政府乞求援助,千方百计地拉拢美国来干涉中国内战。这种“乞援”外交政策贯穿了国共内战的整个时期:内战全面爆发前,是为了准备内战而乞援;全面爆发后,是为了支持内战而乞援;内战后期,是为了挽救失败的命运而乞援。首先,玩弄“苏联牌”,以苏压美,抬高国民政府在美国反苏战略中的地位。其次,“采取一些对美国国会和舆论产生有利影响的改革措施。第三,以条约形式牺…  相似文献   

8.
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重心转向政治目标——扶持中国成为大国。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蒋介石在中国的统治力量,力图实现中国的统一,使中国成为能在战后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国”,以服从于美国战后世界的规划与安排。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政府放弃了对华政策中的现实主义成份,无条件地支持蒋介石政府,与腐朽、反动的蒋介石国民党政权捆绑在一起,从而奠定了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也埋下了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抗战时期苏联根据其国家利益所制定的对华政策及其影响,认为这一政策的运作既使苏联成功避免了两线作战,又确定了战后其在远东的有利地位。而对于中国,这一政策一方面由于苏联战时国家利益与中国抗战利益的趋同性使中国受益匪浅,另一方面又因为政策中表现出的极端的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同国民党消灭中共、武力统一中国的内战政策的某种一致性,使中国国家利益大受损害  相似文献   

10.
战后 ,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的方针成为中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的严重障碍。在抗战胜利前后赫尔利公开声明扶蒋反共、不与中共合作的时期 ,中共对以赫尔利为代表的美国政策进行了公开的揭露和坚决的斗争 ,但仍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 ,而且斗争的主要锋芒是对蒋而不是对美。在杜鲁门发表声明、马歇尔使华之后 ,中共提出“有时也可中立美国”的策略思想 ,争取美国执行“中间政策” ,赞助中国搞联合政府 ,不干涉中国内政 ;并曾提出与美国发展经济合作关系的方针。在美国提出“军事援华”法案、进一步公开暴露其助蒋内战的立场之后 ,中共坚决揭露其对华政策的“虚伪性、帝国主义性与残酷性” ,直至公开宣布美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一方面作好对付美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准备 ,一方面仍采取慎重态度 ,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中共对美采取的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是中国革命得以胜利推进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1.
冯全普 《东方论坛》2006,5(2):101-106
“以德报怨”政策作为战后国民党政权对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蒋介石在1945年8月15日发表的胜利演说。国民党政权的对日“以德报怨”政策是非常宽大的,其希望拉拢日本的想法是明显的。战后初期中国事实上的分裂以及美苏支持的有限性迫使国民党政权对日本采取宽大政策,该政策亦使得国民党政权能够在战后初期取得日本军队的支持,顺利地实现对于日占区的接收工作。该政策的实施虽未能阻止国民党政府在内战中的失败,但为国民党政权在台开展对日关系积累了庞大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战略目标:一是调动中国社会各方面力量彻底打败日本侵略势力;二是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和对美“友好”的国家,在战后能够遏止苏联向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扩展的势头。赫尔利来华后的实际结果是使美国终止了现实主义的对华政策而确立了扶蒋反共政策,导致美国对华战略目标最终走向失败。赫尔利赴华使命失败的原因一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状况缺乏应有的了解;二是对国民党的专制主义本性缺乏认识;三是低估了中共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期美国制定了“半球”石油政策,试图扩大中东石油生产、保护西半球石油资源.战后初期美国为复兴西欧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既推动了“半球”石油政策的落实,又在该政策的框架下对西欧提供了石油援助.二者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了战后美国构建新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重要努力.  相似文献   

14.
抗战胜利前后美国的对华政策既有消极的一面,又具有积极的成分。国共两党分别从各自的立场和角度来理解和“接受”,并深深地影响和制约着各自的战后政策。蒋的内战企图被遏制,不得不取和平姿态,以政治谈判手段寻求和中共妥协。中共顺应了这一形势并试图通过建立“联合政府”来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推进民主进程并借以分享权力。  相似文献   

15.
在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前后 ,孙科致力于和平运动 ;在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前后 ,孙科不顾国民党强硬派的反对 ,仍争取国民党走向民主 ;但全面内战爆发后 ,孙科一改过去“亲苏和共”的主张 ,乞求美国援助国民党打内战。  相似文献   

16.
何香凝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就对共产党的宗旨、主张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坚定执行孙中山的“联共”政策;积极支持廖仲恺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全力推举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担负重要工作;并与共产党人一起同国民党右派进行坚决地斗争。在抗战时期,她响应共产党的号召,成立爱国团体,力主抗战;提出对日作战纲领,推动南京政府再次与共产党合作,抨击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共和对日妥协政策;将民族抗战前途命运置于自家安危之上。在解放战争时期,她赞赏中共和平、民主、团结的主张,揭露蒋介石内战、独裁、卖国政策及美国的所谓“援助”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她拥护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热心侨务工作;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重大转折之际,罗斯福总统为实现美国的战后远东政治蓝图,提出了解决国共矛盾,实现中国政治统一的国共联合政府政策构想。由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内在矛盾性以及中国各方面现实因素的干扰,这一政策构想最终幻灭,中国陷入了内战分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对抗的世界格局逐步形成。美国把中共看作苏联阵营的一方,对华执行扶植国民党、压制中共的政策。司徒雷登就任驻华大使之初,执行美国对华成立联合政府的政策,力图将中共融入国民政府之内。但国民党妄图凭借武力消灭中共,于1946年春夏间发动内战,然而至1948年下半年,却是崩溃之势日显。在此情况下,司徒雷登执行美国扶植国民党、禁止中共参加联合政府的政策。最终,美国的对华政策随着国民党在大陆政权的终结而走向失败,司徒雷登被迫离华。司徒雷登的使华悲剧,实由美国对华政策所造成。但司徒雷登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经验的总结,却包含有益成分。  相似文献   

19.
马歇尔使华消息传来,社会各界关注度颇高。实力更强的国民党言必称配合马歇尔,借以继续获取美国援助,却不愿意支持马歇尔推进谈判、促进国共和解。军事实力处于弱势的中国共产党此时积极争取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赞同马歇尔调处国共关系的主张。相比之下,这一阶段反而是中国共产党与马歇尔推进和谈的立场更为契合。与社会各界普遍希望马歇尔使华促进民主和平建国不同,国共更希望利用马歇尔解决各自面临的一些实际的利益问题。在此基础上,两党既要考虑民众的民主诉求,也要谋取最大限度地达成自身主张,对马歇尔的态度也进行了不少的包装。  相似文献   

20.
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战略目标:一是调动中国社会各方面力量彻底打败日本侵略势力;二是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和对美“友好”的国家,在战后能够遏止苏联向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扩展的势头。赫尔利来华后的实际结果是使美国终止了现实主义的对华政策而确立了扶蒋反共政策,导致美国对华战略目标最终走向失败。赫尔利赴华使命失败的原因一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状况缺乏应有的了解;二是对国民党的专制主义本性缺乏认识;三是低估了中共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