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个国家名称的演变通常是历史学家们喜欢探讨的课题,因为这有助于人们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渊源和历史变迁。在中世纪,阿拉伯国家分为马什里克国家(该词在阿拉伯语中意为“东方”)和马格里布(意为“西方”)国家。前者是指位于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国家;后者则指位于北非和安达卢西亚(西班牙南部)的阿拉伯国家。摩洛哥位于马格里布的最西端,因此摩洛哥最早的国名称为“最远的马格里布”。但欧洲人叫起来很困难,因而将“马格里布”简化为“摩洛哥”。摆脱了欧洲人的殖民统治后,摩洛哥人用“马格里布”作为国名。欧洲人仍读作“摩洛哥”。  相似文献   

2.
翻阅西方历史读物,时常可以见到有关“柏柏利海盗”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描述。这些“柏柏利海盗”一般是泛指16~18世纪游弋出没于地中海中西部、来自马格里布诸港的那些海盗。近代马格里布海盗活动的兴衰对于奥斯曼帝国时期阿拉伯马格里布诸国的历史具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摩洛哥的非斯城是阿拉伯古代城市的一个典范。如今,我们依然能从她的古物陈迹、断墙残垣、商铺市场、传统的手工艺品中找到时光留下的踪迹。对阿拉伯人来说,非斯城犹如一部保存下来的历史卷帙,她的每个部分都是珍贵的文物。位于市中心的卡拉维因清真寺尤为突出。它是整个阿拉伯马格里布的基石,是伊斯兰世界的明灯。非斯城的人爱说“卡拉维因清真寺是非斯城的生命,而没有非斯城就谈不上马格里布。”  相似文献   

4.
阿拉伯马格里布文学自20世纪50年代后有较大发展,近20年更有崛起之势,这引起了阿拉伯文坛的瞩目和各国文学界的重视. 回顾马格里布新文学所走过的道路,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崇拜学习阿拉伯文学和一切东方文学开始,经过在东西方两种文学之间的徘徊,终于走上了一条挖掘、研究阿拉伯文学遗产并将之发扬光大,同时积极吸收欧  相似文献   

5.
马格里布,意即阿拉伯的西方,包括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利比亚西部部分地区。马格里布的土著居民被阿拉伯人称为柏柏尔人,阿拉伯人征服该地区之前,整个北非为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拜占庭人在那里修筑堡垒,建造城镇,驻兵设防。柏柏尔人多为沙漠牧民,也有少部分从事农耕,各部落之间时常发生混战。拜占庭政治  相似文献   

6.
马格里布一体化的最早构想,始见于突尼斯前总统布尔吉巴提出的大马格里布计划。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毛里塔尼亚,5国地处北非,相互接壤,地理环境相似,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同属阿拉伯国家,绝大部分国民是阿拉伯人,讲阿拉伯语。地理、宗教信仰、人种和语言等因素为5国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格里布国家在政治统一,经济一体化方面所作的努力可分为3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最近一个时期,世界金融市场动荡,特别是“黑色的星期一”以来,西方各大股票证券交易所股票暴跌,美元疲软,使阿拉伯国家在西方的存款和投资蒙受巨大损失.这引起了阿拉伯投资者的思考,阿拉伯国家剩余资金投向何方最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阿拉伯世界》正式公开发行已经五年了.五年来,它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深受读者欢迎,我特致热烈祝贺. 阿拉伯世界位于亚非两大陆,包括西亚、北非,把地中海、红海和波斯湾(阿拉伯湾)连在一起,不可分割.阿拉伯东方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西段枢纽,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西段中心.在历史上,阿拉伯人曾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强大帝国,继承、发扬东西方古代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对东西方各国的文化发展,作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上半叶,面对阿拉伯人的统一诉求,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美国媒体,结合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的刻板印象,将“泛阿拉伯主义”附会到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进而视其为西方文明的对立面。纳赛尔掌权后,美国媒体出于对埃及亲苏外交的敌视,纷纷指责埃及政府试图仰仗苏联支持,建立“阿拉伯帝国”。随着埃及(阿联)与苏联之间矛盾的加剧,美国舆论界仍继续敌视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认为纳赛尔建立“阿拉伯帝国”的“野心”虽然导致其与苏联的纷争,但仍是西方的威胁。美国人对纳赛尔的敌视,虽然伴有强烈的冷战心态,但他们频繁以“阿拉伯帝国”或“穆斯林帝国”的历史意象,比附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实践,实际上是对“东西对立”叙事模式的延续,反映出西方世界长久以来对“伊斯兰征服”的历史记忆,并连带着对中东地区整合倾向的担忧。  相似文献   

10.
马格里布地区在历史上历经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化,阿拉伯语在马格里布的历史发展现状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阿尔及利亚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本文通过纵向历史回顾,综述了古代、近代和当代阿拉伯语在阿尔及利亚的发展历程,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阿拉伯语在阿尔及利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了阿拉伯语的使用在阿尔及利亚所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2011年"阿拉伯之春"后的北非局势陷入动荡,为恐怖主义在该地区的扩展提供了机遇,秉持伊斯兰极端组织教义的"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不断扩张,北非、中非、西非和东非面临的反恐形势日益严峻。本文主要探讨了"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在非洲的历史源起和发展。通过分析过去数年"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的袭击和绑架事件,归纳了该组织在非洲的行为特点,并认为,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在活动地域上逐渐南移,在组织构成上更加"多元",在组织架构上不断"碎化"。结合相关当事国和西方国家对非洲恐怖主义的应对策略,中国应当对"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的扩张保持必要的警惕。  相似文献   

12.
马格里布地区在历史上历经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化,阿拉伯语在马格里布的历史发展现状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阿尔及利亚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本文通过纵向历史回顾,综述了古代、近代和当代阿拉伯语在阿尔及利亚的发展历程,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阿拉伯语在阿尔及利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了阿拉伯语的使用在阿尔及利亚所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70年前,摩洛哥北部的里夫人民掀起了一场气势磅礴的反对西班牙和法国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创建了独立的里夫共和国,对马格里布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里夫共和国的领导人阿卜德·克里姆,和埃及独立运动的领袖扎格卢勒、土耳其共和国首任总统基马尔一起被誉为当时阿拉伯世界三大反帝斗争领袖。  相似文献   

14.
法国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历史悠久。远在公元八世纪,古老的阿拉伯文化就从北非经安达卢西亚传到法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殖民主义开始向外扩张,其锋芒所指是非洲和东方,马格里布和近东首当其冲。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十多年是法兰西殖民帝国的鼎盛时代,许多阿拉伯国家同黑非洲和印度支那一起构成了这个殖民帝国的海外疆域。沦为殖民地的阿拉伯国家,为法兰西帝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广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力。今天,老殖民主义已成为过街老  相似文献   

15.
俄乌冲突以及西方对俄制裁使全球不同地区的安全与发展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粮食安全和能源价格等方面给阿拉伯世界造成不小的冲击和影响。阿拉伯国家虽然在表态上有所差异,但总体上遵循“不选边站队”的中立原则并实施对冲政策。美俄两国在中东影响力的相对下降、阿拉伯民众对于俄罗斯军事行动与西方“双标”的不满以及这场国际危机在战场内外所呈现的僵持局面,都促使阿拉伯国家拒绝去主动追随冲突中的任何一方。在更宏观的维度上,阿拉伯国家在俄乌冲突中的取向还受到冷战时期经验教训以及数字时代新型大国竞争所带来的观众效应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彰显了“中间地带”概念在新时期大国竞争背景下的回归与转型。今后,包括阿拉伯世界在内的新型“中间地带”国家在大国竞争中“左右逢源”的趋势将进一步凸显,在本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影响并成为抵制大国关系重回全面冷战的有力支柱。  相似文献   

16.
安达卢西亚文化,由生活在伊比利亚半岛(阿拉伯人称之为“安达卢西亚”)的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和当地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征服安达卢西亚伊比利亚半岛位于欧洲西南部.那里四季如春,雨水丰沛,山高林密,河流湍急,沃野千里.伊斯兰征服前,伊比利亚半岛处于西哥特人的统治下.西哥特人是4世纪末摧毁并瓜分了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民族的一支.6世纪初,他们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定都托菜多.在阿拉伯人进行征服前不久,科尔多瓦总督——罗德里克推翻了渥姆巴国王的统治,自己取而代之.由于他残酷地迫害犹太人,引起了犹太人的反抗.犹太人派了一个使团去拜见驻守在马格里布的穆斯林武装部队首领——塔立克·本·齐亚德,请他征服安达卢西亚.在得到倭马亚朝马格里布总督穆萨·本·纳赛尔的批准后,塔立克于711年率军北渡海峡来  相似文献   

17.
摩洛哥社会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经济、文化停滞不前,不仅比阿拉伯东方落后,而且比两个马格里布伙伴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起步还晚.摩洛哥人民反抗殖民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息,“里夫革命”后,法国人被迫同意在他们的势力范围内出版报章杂志.于是摩洛哥文人开始拥有发表自己思相观点的刊物,如《马格里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一股“伊斯兰威胁论”在西方喧嚣尘上。不期而至的9·11事件似乎印证了一些学者的看法,原本作为宗教的伊斯兰也开始被一些人视为恐怖根源的代名词,而穆斯林世界的反犹情绪和反西方倾向也被解读为一种与生俱来的“文明的冲突”。如果我们稍微了解一下阿拉伯-穆斯林世界的历史,就会发现“对犹太人的妖魔化并非伊斯兰教的传统因素”,所谓的“伊斯兰等于恐怖威胁”之类的说法其实不过是不攻自破的谎言。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同理,解读当代阿拉伯-穆斯林世界的反犹情绪也需要我们具有一种历史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传媒的霸权语境中,中国和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分别被臆造为“红祸”与“绿祸”,尤其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9·11”事件的爆发,西方传媒不但借“人权”来贬损中国形象,而且借“反恐”来诋毁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东、西方传媒失衡的发展现状所产生的迥异传媒影响力,最终导致了西方传媒语境中文化帝国主义的畅行无阻,严重阻碍了中阿之间的正常交流与深入合作。因此,中阿双方政府应高度重视软国力,加强对外宣传力度;两国传媒应更加专业化,力争早日发出“自己的声音”;有关中阿问题的研究应更加务实,力争使研究和传媒达到互动,最终促成中阿双方的实质性合作。  相似文献   

20.
“9·11”事件后,在“反恐”的名义下,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继而又发动伊拉克战争。在军事打压的同时,小布什政府又提出“大中东倡议”,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进行“柔性改造”,亦即借传媒力量来影响和控制阿拉伯—伊斯兰国家,进而争得民心,实现军事手段所无法达到的目的。因主客观原因,修复美国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形象成为美传媒外交的重要内容。从目前来看,小布什政府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传媒外交尚未取得成功,美国的国家形象也未获得改善,甚至有愈抹愈黑的迹象。这与美国在中东一贯推行的双重标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本土传媒的反弹和美的霸权心态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