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尹焞是程颐的弟子、两宋时期中原地区的重要理学人士。其一生笃守伊川之学,重视孔孟之道,提出“主一即是敬”、“身心收敛即是主一”,强调“真知”必能行的修养践履之功,对理学在中原地区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宋史·道学传》从周敦颐开始写起,然而从一个历史时代的主要思潮的特征来看,理学是始于程颢和程颐为代表的“洛学”。程颢(1032—1085)称明道先生,字伯淳。程颐(1033—1107)称伊川先生,字正叔,河南(今洛阳)人。他们的思想体系和观点基本一致,故以“二程思想”相称。  相似文献   

3.
程颐的“性即理”说一方面以“理”规定“性”来保证了人性的善,但同时通过性气分设、性情分设的方式,指出气禀在人成德之路上的负面意义,从而为成德之工夫指明了方向。因此,伊川之工夫论,可以在“性即理”这一表述中找到其根据所在。一方面为对治人心中“气”的消极影响,故需“涵养用敬”;另一方面为彰显人性中“理”的一面,故要“格物穷理”、“进学致知”。  相似文献   

4.
宋代之前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已经看到了在人的认识发生的过程中,心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被人之感官和理性所中介的性质。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离坚白”论、邵雍的“体用交”论揭示的正是人的认识被人的神经生理结构所中介的性质,而程颐的“理由心上得”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深刻揭示了人的认识被人的认识结构(先已形成的认知图式、理性框架)所中介的性质,至于张载的“内外合”理论则更是对人的认识被人的神经生理结构、认识结构所中介的性质做出了统一性论述。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老子的“道”的内涵有三种含义,而程颐以其中的一种“空无”义解老子的也是道家的道.程颐认为万物的本源和本体并非空无而是客观实存的天理.程颐的天理论虽然和道家在“道”的基本内涵上迥然有别,但它又大量吸摄了道家的本体论、本源论、规律论及自然论中所蕴的思辨哲理.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宇宙化生、性情、卦爻三方面对苏轼、程颐的《易》学动静观作了比较,揭示了理学和庄玄之学两种解《易》思想的差异。关于宇宙化生,苏、程皆承认阴阳之“动”生出万物,而程颐从宇宙运动中抽绎出“理”作为最高法则,苏轼则归之于造化无心。落实于性情论,两人皆突出“静”的高明之境,然而程颐的心之安静是以长时涵养的道德自律为前提的,而苏轼的“静”则缘于应物无心、淡然自若的处世情态。体现在符号化的表征—卦爻上,程颐的动、静合“理”体现为爻位的嘉善,苏轼的动、静自然则体现于卦爻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我们形容雪花大,常用“鹅毛大雪”这个词。古人造“雪”字的时候也想到了鹅毛。甲骨文的“雪”字(见上图),上面从“雨”,下面像鹅毛。雪是空中小水珠遇到冷空气凝(ning)结而成的,所以从“雨”;  相似文献   

8.
随着西(安)-康(安)铁路的运营,西(安)-平(凉)高速公路,成(都)-兰(州)铁路、宝(鸡)-成(都)铁路复线和川-藏铁路的修建,宝鸡的交通枢纽地位会大大动摇,存在着被“边缘化”的风险。这将对宝鸡物流港的建设产生重大冲击。宝鸡应通过挂网连线、强化辐射功能、组建区域高峰论坛、壮大装备制造业来预防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9.
释“鏖糟陂里叔孙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丰八年(1086)以后,以程颐为首的所谓洛党与以苏轼兄弟为首的蜀党之间的交恶、矛盾日见表面化。在研究有关蜀洛两党斗争的史料中,如何解释“鏖糟陂里叔孙通”这句话非常关键。本文对此进行了客观考释。  相似文献   

10.
清风慕竹 《社区》2011,(29):10-10
北宋时,一代大儒程颐与有“布衣宰相”之称的范尧夫素有交往。有一天,程颐闲来无事。来到范府小坐,那时范尧夫刚刚卸任宰相之位。说起当年当宰相的事。范尧夫的神情似乎甚是怀念,程颐则不以为然,知识分子爱较真的脾气又犯了,责怪他说:“您任宰相时,  相似文献   

11.
“万物有情皆可状”——宋·邵雍《伊川击壤集》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拙作《“语录讲义之押韵者”辨——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初论》在《南部学坛》1989年第4期(社会科出版)上发表后,时隔三年,总觉言犹未尽。邵诗是否皆为“语录讲义”,不仅要看其思想内容,更重要的还要看邵诗关于“情”的渲泄。读邵诗,虽然我们也看到道学家的“理”,但道学家的“情”也可信手拈来,拿邵雍本人的话说,就是“万物有情皆可状”。缘此,又成本文,是为序。  相似文献   

12.
本归纳了《孟子》“一本”“二本”的说法在宋代理学话语中的用法,指出理学界对世界统一性的追求,在儒学内部,是受了孟子“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的鼓舞。由于“一本”“二本”也是程颐提出“理一分殊”时的话语来源,本着重分析了两种提法之间的关系,指出程颐本之《孟子》提出“理一分殊”,实原出于赵岐的误读。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两次出现“善才”,其一是序文“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其二是诗中“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选)等多种选本,对序文的“善才”解释为“唐代对弹琵琶艺人或曲师的通称”,这一解释是正确的,元镇(琵琶歌)“铁山已近曹、穆间”,原注目:“二善才姓”,可见“善才”在当时确为曲师的通称。但是,多种唐诗选本对“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中与“秋娘”相对的“善才”却未加注释,此处的“善才”并非“弹琵琶艺人或曲师的通称”,而是特指,是指中唐时著名的琵琶师曹保…  相似文献   

14.
北宋著名的理学大师程颐的名著《周易程氏传》对《周易》进行义理的阐释和解说,是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有许多地方值得后人思考和借鉴,并以之来解决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如程颐对于“涣”卦中所蕴含着“涣散”和“拯涣”哲理的阐释,洽能为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单音节词“开(開)、辟(闢)”经过词义的引申发展,都演变出“开阔”义;且“开”产生词组开广、开阔。近代汉语 后,“开”表开阔义多用双音词组,单音节仅口语中少有;而“辟”表开阔也逐渐被双音词组“开阔”替换。现代汉语中,“开阔”凝 固成常用词。文末分析了演变替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杨时是两宋之际理学的重要传人。“理一分殊”是杨时学术思想中的重要范畴,相对于张载、程颢、程颐对“理一分殊”侧重于文化和道德修养层次的理解,“理一分殊”在杨时的学术体系中已被落实到具体的人伦规范。杨时的“理一分殊”所体现的是儒学的仁道精神及现实社会人伦规范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7.
二程理学都构筑了经学的奠基,具有共同的宗旨,但也存在一种结构性的差异。我们考察二程对经典资源的选择与定位,发现二程都是基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易传》五部经典建构其“道统”的谱系,其本体论都奠基在《易传》的基础上,工夫论都奠基在《中庸》的基础上,并且都具有一个顺向地由“天道”自然发用为“人事”以及一个逆向地通过“人事”的后天努力而逆证“天道”的工夫论的回环结构。但是,在这一回环结构中,二程各有侧重,程颢侧重顺向的“诚”的工夫,而程颐侧重逆向的“诚之”(含“敬”与“致知”)的工夫。在他们各自的《大学》改本中,此一结构性差异得到了鲜明的彰显。  相似文献   

18.
程颐心性论通过"性即理"的命题准确地把握了性的本质,但他对于心的特点以及心性关系的理解则不够准确,这集中反映在"心即性"这一命题之中。朱子的心性论则在继承"性即理"的基础上,强调心的经验性和能动性,并通过"心统性情"说全面地分析了心、性、情三者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朱子对于伊川心性论的某些思想给予了批判。  相似文献   

19.
在程颐理学思想中,含有丰富的生态智慧,其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包括“理”一元论、“道合内外”、“尽心知性而知天”、“存天理遏人欲”等著名命题。程颐“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社会的生态观具有一致性,这对今天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不但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更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资源和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20.
“气质之性”说起于张载、程颐,朱子一方面从“气质”的角度承袭了张、程的“气质之性”说,另一方面又对“气质之性”这一概念的内涵做出了许多重要的修正。其论“气质之性”,所着眼的并不在于“气质”,而在于张、程所说“气质之性”的对立面,即本然之性上,认为“气质之性”不过是本然之性夹杂了一些气质而已。而到了朱门高弟陈淳那里,朱子的这一学说亦被悄然修正,朱子在“气质之性”中占主导性的“理”,在陈淳那里再次被转移到了“气”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