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首先简要论述了独特的个人经历形成了张爱玲独特的、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体验。然后结合文本阅读 ,详细地分析了在其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人性观、审美观的影响下 ,张爱玲在小说中冷静地掀开生命那件“华美的袍子” ,残酷地描绘了人生的虚无荒诞 ,呈现了人性的自私丑陋。从而阐明 ,张爱玲的独特的小说世界来自于她独特的心灵世界 ,并由张爱玲这一个案引起人们对小说创作理论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小说人物形象的悲剧美学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悲剧的理解,张爱玲认为人性的偏执、情欲的盲目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她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人性.尽管她的小说可以说是"对时代颓废与家庭败落的怅惘与悲叹",可以说是对男欢女爱的冷眼旁观,甚至可以说是"开向四十年代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但这些都不是张爱玲小说的最高命意.相反,它们都构成了张爱玲借此表现人生、探索人性的一个背景,一个五彩缤纷的悲剧舞台,舞台上演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性.从此可以看出,张爱玲的悲剧观是对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美学思想的极好体现.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小说对疾病的描写以肺病最为集中,一方面张爱玲戏仿了五四作家对肺病描写的浪漫主义想象,另一方面她与五 四作家大相径庭,还原了肺病真实丑恶的疾病本相。张爱玲反五四作家的肺病意象与她童年的家庭生活不睦有关,也与她对 人生冷淡荒凉的观察相关,同时也是她文学创作观偏重表达普遍人性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体验出发,以独特的视角和失落者的心态,对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母亲,父亲形象进行解构与嘲讽,同时用"巫女"般的恶毒"诅咒"爱情,把它解构的只剩自私、冷漠、恐惧。她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挖苦、嘲讽了亲情、爱情、友情。张爱玲极其冷静而残酷地撕下了蒙在情感上面温存的面纱,让那些猥琐、畸形、变态毫无保留的晒在阳光下,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无奈和讽刺。  相似文献   

5.
说不尽的苍凉——论张爱玲小说苍凉人生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策略为我们构置了一幅乱世生存的悲凉图景,"苍凉"是张爱玲对生命、人性和文化的言说方式,也是其小说独特的美学标记.张爱玲的小说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全方位、多视角地勘探凡俗人生、体味世事变迁和人生的苍凉,得益于她古今杂揉、中西兼备的叙事技巧.张爱玲小说已经超越了世俗的陈述,成为不失大气的关注人类生存本相的经典,这正是张爱玲小说苍凉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都市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文学直到本世纪初三四十年代才得到全面意义的发展,尤其是女作家张爱玲在前人描写都市感觉的基础上,升华了都市生命。她的笔触及到都市人生的里面,以普通市民的日常琐事、生死情爱为题材,将时代挤压下的都市人性的悖论、迷失和错位放大,将人生惨痛的真相一一揭开。本文试就张爱玲小说中的都市人性所表现出的现代意义上的悲剧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鲜明的自审意识使张爱玲的小说总是流露出对人生的哀感理解、对人性的悲观认识和对人类文化困境的拷问。其自审意识主要源于她极盛而衰的家世、缺乏温暖的童年、特殊的文化环境及沦陷区的生活经历。对这些因素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张爱玲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泪光中的追忆——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她最钟爱的一部作品。小说以张爱玲特有的冷静精致的文笔叙述了一个百转千回的爱情故事,流露出作家对人生和情感的悲观情绪,带有浓厚的自叙传色彩。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电影剧本一直为人所忽视,其实她在这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她的电影主张是展现国人的特性;剧本沿袭了她的小说创作姿态,雅俗共赏;人物塑造寥寥几笔,却可窥见她对人性的冷静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占有一席重要位置.她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沉重的身世感和感时伤世的情思结合在一起使她的整个作品中充满了阋尽世事后的沧桑与苍凉,充满了洞穿人生况味的冷静与思索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