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一个根本性转变是指生产关系的改革,是改革战略,可以叫做“体制转轨”;第二个根本性转变是指生产力发展途径、方式的重大调整,是发展战  相似文献   

2.
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思考厉以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从宏观经济形势看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必要在考虑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时候,首先应该认识到中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一般地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这还不够,应该说中国不是一般的发展中国家,而是一个...  相似文献   

3.
研究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的力作─—评《经济运行与调控》郑成林由张明龙副教授撰写的这部专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全书计31万余字),通过计划与市场融合模式诸原理全面系统的分析.构建起一个崭新的经济运行与调控理论体系。该书的最大特色是,构思...  相似文献   

4.
试论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内在关联性高萍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目标。目前,学术界主要探讨了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内涵与现实对策。但是,对于为什么要将两个转变同时上升到全局性与战略性的高度,学术界却较少探讨。笔者认为,将经济...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五中全会突出强调了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党中央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我认为,这一重大决策,对于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的新疆多民族地区来说,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加快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指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  相似文献   

7.
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关键是什么?有的认为关键在于扩大开放,有的认为关键在于发展农业,这些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同时,要有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在旧体制不变的基础上不可能实现经济腾飞;搞低水平的数量延伸,粗放经营,也不可能实现经济腾飞;没有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也不可能缩小差距,实现经济腾飞。1991年以来,新疆乡镇企业总产值不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迅速扩大,而且与甘肃省乡镇企业总产值的差距;隔一年扩大一倍,由1991年的52亿多元扩大到199…  相似文献   

8.
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对年鉴事业同样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是因为,作为信息载体的年鉴,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渊源。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年鉴大多是由政府机关或行业主管部门主办的,出版经费靠财政拨款,发行是赠送或靠行政手段。所以,年鉴编纂出版单位只管编书、出书,书能否销得出去,能否取得经济效益,与编辑没有直接的利害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正在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根据这种形势,江泽民同志提出“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的指示,笔者谈几点看法:一、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转变”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一整套办学模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这套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主要表现为五个不适应:一是国家包办的办学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高校的招生、…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经济理论界,吴易风教授是既精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又精通西方经济学的“两通”经济学家。新近出版的《当前经济理论界的意见分歧》(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是他在这一知识背景下长期对中国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思考成果的集录。通读这一著作,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深刻领悟力和对西方经济学的敏锐透视力。在书中,吴易风依据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深刻把握,就“经济学家为什么不能团结在一个旗帜下”提出了中肯的看法。他赞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青年博士崔之元的问题提的好,即“在数学基础理论中,我…  相似文献   

11.
试论剩余价值规律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关系●宋福僧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  相似文献   

12.
加快内地外贸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目标与举措井百祥经过18年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经济已摆脱了商品短缺的长期困扰,实现了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经济增长方式正在改变对数量和规模的追求,进入以改善品种和提高效益为中心的结构转型时期。参与国际分工的纵深在扩大。在这个过...  相似文献   

13.
一部开拓性的力作─—《人类历史进程与当代中国》的理论特色耿存和山东大学哲学系王复三教授、杨霞副教授合著的《人类历史进程与当代中国》一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方式研究当代中国历史进程的一部力作。其特,点是:首先,该书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来审视当代中国的...  相似文献   

14.
东南文化经济是中国文化经济整体网络的重要区域分布,其沉浮兴衰直接影响到全国文化经济的生态结构。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东南区域的文化经济发展优势逐步地形成。当今社会,东南区域已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并且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经济具有巨大的辐射作用,从而影响了中国文化经济生态的运动趋势。从这个角度看,东南文化经济实际上成为人们认识中国社会的重要窗口。通过解剖这种独特的文化经济生态结构,不但可以认识中华民族的主体创造精神,而且可为未来的社会素质教育服务。因此,进行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5.
著名经济学家刘光杰教授自80年代初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并有大量成果相继问世,由武汉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研究》一书,是他积多年研究之所得而主编的一部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的总结性著作,也是我国目前从理论上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该书有许多特点和理论上的创新。首先,该书的研究视野就不同凡响。改革与发展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面临的两大主题。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中,以往我们看到的不少论著往往就发展论发展;即令兼及改革,也往往是两…  相似文献   

16.
解开中国的斯芬克思之谜─—读《通向繁荣的道路》阮正福“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曾经是无可置疑的命题,一个铁的定律。但“二战”以来历史发展的事实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放大了。历...  相似文献   

17.
中毕文化源远流长,千技竞秀。由于地域、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风俗等条件的差异,中华文化在统一的、丰富多彩的百花苑中,绽开了无数地域文化,而湖湘文化则是荆楚文化中别具特色的一朵奇葩。由王兴国等主编的《湖湖文化纵横谈》(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是国内外第一本比较系统地论述湖湘文化的力作。该书共七篇,由51篇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呼应的论文组合而成,篇幅不长,重点突出,议论纵横,妙趣横生。捧读之余,令人对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湖湘文化油然而生热爱之情,从多方面、多视角受到启发。第一、该书系统地揭示了…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与四所交通大学负责人座谈时曾强调指出,我们的经济工作正在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解决好两大重要问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这可以说是当前全国教育工作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的教育工作者和省政府参事,我一直关注园区经济的发展进程,向世聪博士撰写的《园区经济论》一书时便爱不释手,觉得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园区经济论》全书分12章,从界定园区经济内涵着手探讨了园区经济的成长机理,重点探讨了园区经济的运行机理和动力机制,继而深入分析了园区经济的六大效应,并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园区经济评价的基本模型,最后分析了园区经济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影响。该书对于园区经济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具体有以下特色:第一,研究内容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国内外…  相似文献   

20.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类的思想也起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社会主义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中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深入人心,唯心主义则全面失败,彻底的破产。与马克思主义宇宙观针锋相对的已不仅仅是唯心主义,还有形而上学的对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否只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呢?就有必要提出来加以讨论。我们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不只是一个,应当是两个。首先,从思维对存在的关系来看,并没有包括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自然何者第一性的问题,这把唯物论和唯心论划清了界限。另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