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校德育创新与大学生创新人格塑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泽民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德育在人的创新人格培养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新时代的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集中体现在注重全面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 ,高校要使德育服务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全面塑造就必须实施德育行为取向创新。   一、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时代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  新时代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要求德育工作不断创新 ,集中体现在德育创新注重提升大学生创新人格。创新人格包括创新道德、创新理想、信念、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特质 ,是创新能力的动…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成才,更关系到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当前我国德育工作者由于不够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高校德育工作事倍功半,大大影响德育的实效性。本文拟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功能互补入手,以丰富德育的内涵,提高德育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中的德育理论建设,是促使和谐社会实现的必要准备和前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谐德育的建构是当代高校德育发展的价值新取向.为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由时时和谐德育、人人和谐德育、处处和谐德育组成的高校全面和谐德育模式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未来的骨干,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面貌具有时代性,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他们的思想有重大影响。高校要完成培养高层次合格人才的任务,就要使德育工作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高校真正落实“德育首位”,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问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条件下,我国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状况…  相似文献   

5.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高度重视德育在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对新时期德育工作在实践中提出了创新思想,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德育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共同理想教育;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教育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我国教育战线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新时期德育的地位作用、根本目标、基本内容、基本方法以及德育队伍建设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论述,形成了一整套德育工作的思想理论。认真学习邓小平的德育思想,对于打开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关于德育的地位和作用早在1978年,邓小平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①这一论断确定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因为:1.德育是学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保证。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邓…  相似文献   

7.
根据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高校德育目的内在规定性 ,本文提出了新世纪高校德育工作的视角与走向 ,并指出将心理学引入德育工作是学生思想工作走向纵深的必然趋势和 2 1世纪德育的理念。同时论述了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德育生态化视角下,探寻德育生态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文章结合高职学生德育工作实际,首先分析"德育生态"的基本含义及在高校构建德育生态化的必要性,通过构建高职学生德育生态的"环境构建"和"育人实践"两个路径,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德育关怀缺失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的新理念。高校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高校德育关怀缺失所引发的大学生道德问题是不可回避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从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德育模式和教育对象三个维度加以剖析,可使我们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对进一步加强并且完善高校德育无疑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与我国德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给我国德育工作带来了强大的冲击,社会思潮中能够映衬出德育对象的主要思想特征,也能够反映出青年普遍关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因此,加强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研究,是加强和发展我国德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的客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相对主义很容易和许多非相对主义的观点相混淆,如文化相对主义和参量普遍主义等。道德相对主义有两种:个人相对主义和主体间相对主义。后者认为,道德上的对错依赖于判定其对错的道德框架或道德共识,没有客观的标准可以决定不同的道德框架或道德共识之间的优劣。支持这种道德相对主义的论证包括鉴赏判断类比论证和道德多样性论证。但是,这些论证有着难以克服的缺陷,因为道德判断和鉴赏判断有着本质的区别;而道德客观主义则能够更好地解释道德的多样性。此外,道德相对主义将道德仅仅建立在人们共识的基础上,将道德的要求也仅仅限制在达成共识的人们之间,这不仅导致主观主义,理论上和实践中也会导致许多难以接受的后果。如此说来,寻求客观的道德标准,是解决道德争论、避免道德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道德悖论是悖论的一个特殊领域,是道德现象世界中一种特殊的矛盾,是一种出现在行为选择的结果、具有善恶绝对对立和对抗性质的自相矛盾。道德悖论是由道德价值实现的特殊性、人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的不足和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分离而造成的。可以从道德选择的角度,通过改造德性主义的道德传统,提高道德选择能力,用"道德智慧"消解道德悖论,以推动伦理学理论更趋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公德和私德的厘定与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关于公德与私德及其相互关系 ,是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并由此寻找公民道德建设的可行进路。本文通过对公德与私德的厘定 ,探讨它们的相互关系 ,指出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问题和症结所在 ,提出加强私德涵养和公德建设 ,并实现两者的转化和贯通 ,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4.
目前道德教育突出的问题是实效性不高,其中一个表现是人们在道德上的双重人格现象,即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相脱节。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的观念和内容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教育方法单一片面不够科学。应该从道德需要入手,适时扩充道德教育的内容,完善道德教育方法,加强道德修养和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5.
从公民道德的角度认识儒家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传统道德的目的之一,是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伦理资源,因此,从公民道德的角度来认识儒家道德,是一个重要而可行的思路。通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儒家道德与公民道德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前者是以精英阶层为主体的,以自律道德为主要内容的道德体系,而后者是以全体公民为主体的,以律他道德为主要内容的道德体系。抓住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反思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些观念,并更好地改造和利用儒家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16.
道德记忆虽然在以往伦理学理论体系中不是一个显性范畴,但在人类的道德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人类道德生活连续性的承载者,它保证了作为主体的集体和个体在道德反应上始终具有连续性。从集体向度上看,道德记忆保证了共同体中道德传统的生命力;从个体向度上看,道德记忆为个体的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提供了动力。可以说,对道德现象的记忆与回溯,使得人类始终过着一种合理的道德生活。当然,作为新概念,道德记忆能否被证成,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道德灌输与无灌输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倬 《江汉论坛》2005,(9):137-140
纵观西方道德教育史,在古代、近代西方国家注重和坚持道德灌输,灌输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但在20世纪否定和批判道德灌输引起了西方道德教育界理论与实践上的革命,提出了倡导和建立无灌输的道德教育理念。到20世纪末重新探寻灌输的新形式和新方法,西方道德灌输理论仿佛从终点回到起点。道德教育的转型对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我国现阶段的道德教育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思想道德修养”课考核应重视大学生道德行为,引导大学生知行统一地进行自我修养。  相似文献   

19.
从学习、科研到休闲、娱乐,大学生与网络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网络使用频率的升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比如,诚信缺失、价值观错位等等。本文在着力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基础上,提出应对危机的主要对策——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从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等方面进行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20.
杜威的伦理学是他的哲学的最有创见、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他对道德自我、道德情境和道德判断的分析不仅体现了他的“彻底经验主义”的基本主张,而且在道德哲学领域开辟了新的前景。本文主要考察杜威如何看待道德自我与行为选择,道德自我与道德情境,道德判断与道德知识的关系,看看他如何将道德作为一种生活经验,揭示他对道德哲学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