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省略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省略与日语自身的特点和日本的社会文化相关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上下意识、内外意识、恩惠意识、耻感文化、"体察"文化和崇尚自然观等文化的角度,对由敬语表达、授受表达、被动使役表达和命令、禁止、请求、建议、劝诱、许可表达引起的省略,及第二人称代词以外的称呼词引起的省略等五种第二人称代词的省略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论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语形及品位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日语亦然。本文根据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的通时态和共时态变化的理论 ,并根据作者在日本多年的感受及实地调查所做的统计结果 ,对当代日语中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数量和使用频率上发生的变化从历史的线和共时的点上进行了比较。为什么第二人称代词的变化明显 ?这一变化从何时又向何处发展 ?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第二人称代词虽然是形式相对比较简单的一种词类,但在广告语篇中使用频率非常高且功能十分重要。广告中的"you"不仅具有语篇的人称照应功能,而且还是一种礼貌标记,同时也具有人际功能。它是一种加强受话者参与的修辞手段,创造出亲密友好的关系,从而达到更好地传递说话者预期的语用蕴涵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吕叔湘先生认为“伊”开始指代第二人称是在金元时期 ,或可能是在宋代 ;《汉语大词典》则认为“伊”指代第二人称用法是在南北朝时期。本文认为“伊”作第二人称代词在唐朝时就已出现  相似文献   

5.
“数”是语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通过考察文献认为:战国时期的第二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秦至汉初时的“若”、“女(汝)”没有数的区别,“而”、“乃”则只能指称单数;西汉中晚期第二人称代词“乃”只有2例(表单数),不足以说明其称数功能,其他人称代词都不存在数的分别,但表示单数的用例占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最重要的媒介。通过观察一种语言的发展变化,可以发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两周金文共有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女"、"乃"、"尔",它们的语法功能一直比较稳定。"余、朕、女、乃"和"我、尔"在殷商以前可能属于不同方言,后者之进入前者所在方言,可能就是为了补前者不表复数之不足。第二人称代词在殷商西周时可通用于各种身份的人之间,到东周春秋时期逐渐有了限制。从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随着称谓礼仪的发展,称谓系统也发展得愈益丰富完善。  相似文献   

8.
广告语中无人称代词指代潜在方时,属于礼貌人称指示的无标记情形,因为礼貌是广告意象形成的基体(base).潜在方的礼貌等级为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礼貌标记"你"您"具有深层的复数认知值.潜在方的礼貌人称指代标记的启动、运作和推进始终处于广告方认知价值的动态调控中.  相似文献   

9.
以往研究汉语史的论著,都认为"尔"、"汝"在战国时期是表示贱称,而通过考察战国、秦、西汉出土文献第二人称代词"尔"、"汝"、"而"、"若"的用法,得出战国、秦、西汉时期,只有封建文人或士大夫言语对称使用"尔"、"汝"才可能有谦敬功能,在老百姓实际口语中,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尔"、"汝"、"而"、"若"一直都是通称形式,没有谦敬功能。对此认为:以往学者依据的语料是文人或士大夫的作品,而出土文献中有第二人称代词的例句多是当时人的口语,士大夫用语与百姓口语对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儿女英雄传》、《型世言》第二人称代词的对比研究,尤其是对你、你们、尔、汝的详细比较,我们发现:《儿女英雄传》中第二人称代词更加凸显出了你、你们一花独放的局面;《儿女英雄传》中代词双音节化越来越明显。原来单用的第二人称代词基本演化成双音节代词;《儿女英雄传》中第二人称代词,尤其是你、你们与其他短语的结合能力明显增强,其用法与现代汉语相比,已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11.
日语人称代名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一些生动的生活实例和电影与文学剧作中的典型台词来分析日语中表示"你、我、他"的人称代名词的各种用法。根据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身份、地区及时代的演变,对不同场合下各类人称代名词的用法以及与其相关的敬语、部分熟语和成语的用法进行了介绍。也涉及到日语当中人称代名词的"移位"现象和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这种现象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2.
人称代词在语法分类中是一类实词,其词汇意义非常简单,就是指代人称,不同的人称代词,指代不同的人称。然而人称代词的语用意义却较为丰富,在语境中能够产生不同的语用变异。本文选择“你”与“您”这一对同一“人称”领域的代词进行对比,解析其不同语境中的语用意义及其变异。  相似文献   

13.
宁波方言是北部吴语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方言点,其三身代词的语音类型在吴语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文章在宁波方言的三身代词与吴语各方言点作共时比较的基础上,探讨其读音层次的形成和词目用字的语源理据,并揭示其语音类型特点。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的称代代词与指示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指代词“这”可分为指示代词“这”与称代代词“这” ,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表现在语法功能、称代对象、称代的语言位置等几方面。称代代词“这”还在语值上富于特点 ,表现在使句子结构合理、用语经济、语言形式灵活多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经济人假设的复归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是在一定的道德伦理和法律约束下,追求利己并实现利他的统一体。斯密的后继者对经济人假设的界说越来越功利化、理性化、程式化并失去其原来的伦理意蕴。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倡导一种以自由为最高价值标准的全新的发展观,实现了经济人假设的古典复归。着眼于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塑造具有四种道德品质的经济人。  相似文献   

16.
英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人称指示语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任务等相关联,在特定语境中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的社交关系。英语的人称代词体系构成了英语人称指示语。除了具有人称代词用法上的一般情况外,其所指和用法有时会出现一些从语义上看似异常的现象,这些现象只能从语用的角度借助语境去解释。如此,可以从多种角度阐述英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7.
文章描写株洲方言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的分类和用法,目的是揭示出株洲方言代词系统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余(予)、朕、印、台”几个,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后“我”在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中占据了主体地位.汉语语言历时长久,第一人称代词从古至今在数量、称数、格各方面都经历了深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