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内涵是承认文化多样性所产生的差异,并承诺差异之间的平等性。政治文化认同是内化于心的、对文化和政治传统的固有信念与身份定位。多元文化主义常常被认为会削弱政治文化认同并造成社会的分裂与动荡。本文结合美国社会的经验,阐明由多元文化主义所培育出的宽容开放的政治文化氛围,非但不会成为凝聚人们爱国力量的障碍和阻力,反而会加强人们的认同感,尤其是对政治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受柏格森的影响,德勒兹认为,做哲学必须从差异开始.但是,在一个巨大的柏拉图主义传统哲学面前,我们如何才能真正从差异开始?德勒兹指出,我们必须毁灭表象,必须抛弃顽固的同一性思维模式,这样才能回到真正的差异本身,才能真正回归"哲思"本身.  相似文献   

3.
本文关注福利文化对社会养老制度和实践的影响,从文化视角审视中国现代社会养老项目的发展,揭示了老年社会福利模式与特定社会政策制定者对社会福利概念的理解和传统福利文化之间的关系。限定主义的价值观和公民权利意识的缺失阻碍着中国老年社会福利模式从剩余性到制度性的转变,抑制了社会福利在缩小老年群体内阶层差异方面的作用,促使了福利资源分配的不公。尽管人口老龄化和福利国家的文化扩散正在促使中国老年社会福利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多元福利体系的最终建立还有赖于社会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对个人和国家关系的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4.
宋全成 《求是学刊》2014,41(6):185-191
多元文化主义是西方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多样性的族群、语言、文化和宗教的矛盾而实施的一项成功的社会政策。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穆斯林移民在欧洲,特别是西欧国家的迅速增长而导致的欧洲伊斯兰化的担忧加剧,国际上反恐政策诱发的欧洲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内的穆斯林族群与主流族群的分裂以及穆斯林移民的伊斯兰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对当代欧洲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构成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尽管西欧各国政要纷纷抨击并宣布放弃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但实际上,完全放弃多元文化主义、重新恢复到同化的单一社会政策已几无可能,新型的多元文化主义是实现欧洲国家族群和谐、宗教文化共荣的唯一路径。  相似文献   

5.
对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文华 《求是学刊》2003,30(6):35-40
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主要包括文化形上学、中国文化观、西方文化观等内容,本文立足当代的理论视域,主要从文化本质主义、文化环境主义、文化进步主义、文化连续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文化空想主义等方面尝试对其进行分析,以揭示现代新儒学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总体性边缘地位及其文化观中的部分可转换资源。  相似文献   

6.
西方新发展主义理论述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新发展主义是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流行于西方的最新理论思潮。新发展主义的提出是对过去40年以“现代化理论”为代表的传统发展主义的理论反拨 ,是西方左翼基于后现代主义对发展研究领域的“理性”、“进步”等主流发展概念的文化批判。新发展主义倡导多元文化主义 ,要求尊重文化差异 ,主张发展中国家走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另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大潮将世界各国席卷入相互共生的全球化空间,教育场域也充斥着多元文化主义的渗透与拷问.然而,多元文化主义的倡导及其行为模式更多地止步于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存,并未解决文化间平等对话的现实困难.就学前教育而言,对实践过程中文化迷惘现象的反思、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在地化理解和适宜性文化的本土生成,是应对全球化挑战、推进中国学前教育合理发展的应有取向.  相似文献   

8.
美国宗教生活中的多元主义整个19世纪中叶,圣经的有神论强烈地影响着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它无疑是基于教派主义信念并且是新教主义性质的。然而,美国的文化结构却包含了其他圣经传统,至少在这个时期,宗教与文化多元主义是被规定在这种圣经文化之内的。圣经的有神论提供的共同道德遗产并不意味着各种传统可以在美国文化中和睦相处,在主要的宗教传统中存在着一种教派分裂。19世纪反天主教主义和反犹主义曾流行一时,这种新教、天主教和犹太教传统的对立经常以地区、伦理和社会阶层的差异为基础,然而,就其所涉及的群体来说,对这种对立的理解几乎都是宗教意义上的。因此,19世纪中叶美国生活中的多元主义主要是围绕着宗教教义、教会会友构成的文化轴心运  相似文献   

9.
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主义衍生自多元文化教育,主要论及音乐课程内容的规划需要走向多元性。初中音乐新课程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体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李存山 《求是学刊》2002,29(1):21-25
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必然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联系、交流和互动的强化 ,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发展是相互促动、辩证统一的。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多元起源走向愈来愈广、愈高层次的“多元一体”。在现阶段首先要强调全世界多元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 ,在对话中产生“重叠共识” ,从日益增多的共识中逐渐走向全人类文化的“多元一体”。儒家文化的仁爱精神、实践理性与“和而不同”的思想将在人类文化达成“重叠共识”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解志伟 《社科纵横》2012,(9):130-132
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体现了人类社会对弱势群体基本的人文关怀,但是其内部存在着一定的张力,这些张力贯穿在公民教育整个过程中。具体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内部在地方性知识与外来文化之间、异质性取向的民族身份与同质性取向的公民身份之间以及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诉求与政治诉求之间等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化研究、多元文化主义与媒体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判性的文化研究使人们能够剖析当代媒体文化产品,从而获得应对文化环境的能力。近年来,文化研究已经开创了社会文化研究的一整套方法,主要包括文化的生产与政治经济学分析、文化的文本分析、文化的受众与接受分析等。这种多元的方法从媒体文化文本中分析生产、阶级、民族、种族、性别、国籍与意识形态等维度,并研究它们对受众接受文化时产生的影响。媒体文化效应的多样性与争议性要求文化研究运用批判的、多元文化主义的与多视角的综合性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先天概念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概念,其内涵代表了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先天概念的内涵经历了从康德的先验主义、舍勒的直观经验主义,到杜夫海纳先验的经验主义的转变,代表着从主体性哲学走向主体间性哲学,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哲学-心理学家住解决对心理学至关重要的问题时,必须揭示这两门科学的互补性(complemntarity)。心理学是一门具有多种方法论、多种变体、多种认识论、多种世界观、多种范型、多种体系、多种理论以及多种学科的科学。心理学在概念上是多元的。因此,心理学的哲学只有注重了心理学的“多元”特性,才能真正成为心理学本身的哲学。心理学的多元特性是一种复杂的历史产物。从  相似文献   

15.
后物质主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历史、社会与文化的脉络中发展出来,是一个具有特殊文化与政治意味的西方本土概念。尽管该理论具有价值无涉的框架结构,展示了经济发展带动价值转型、价值转型继而促进政治变迁的一般过程,但是填充这一框架结构的核心概念和叙事却透露出浓重的本土关怀。长期以来,后物质主义被视作普适性的理论,用来解释全球各地的文化变迁与政治发展现象。通过分析两种重大的立论错误,本文试图证明后物质主义理论并不具备真正的普适性。第一,强加式客位策略的应用使得跨国/跨文化延伸的视角失真。第二,民主目的论/历史终结论忽视了文化的分化和多样性,使得理论工作陷入了“民主至上”的桎梏之中。造成以上问题的直接成因是研究者缺乏对文化主体性的充分认识,背后的根源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知识—权力生产结构。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精神和意识表征.人的实践的丰富性塑造了文化的多元性,多元文化的交流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推动力,但多元文化的交流又会引发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冲突,而在阶级社会里文化冲突又表现为阶级冲突,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一定历史阶段上的表现.马克思追求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为我们揭示了多元文化从冲突走向和谐的必然历史趋向.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法律多元主义从国外引入,在法律和社会科学等相关领域初步展现其作用力。同时也已经证明可以影响到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和进步思路。因此,进行法律多元主义与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构建中互动的初步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叙述,旨在挖掘法律多元主义与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构建的勾连与共融之处,定向地探索法律多元主义与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构建交融的益处。  相似文献   

18.
章高荣 《社会》2020,40(1):187-212
寻求法律移植与习俗的有机统一无疑是中国法律现代化最为重要的问题。由于缺乏微观政策过程的分析,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本文从法律现代化和法律多元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以《慈善法》中“慈善”概念的形成为例,探讨了法律移植与习俗如何通过立法体制影响法律的形成。研究发现,习俗通过回应性立法的制度安排以及立法者的双重身份被纳入到决策中。法律移植的慈善概念则通过法律专家与立法者的深度互动产生作用。然而,立法过程中提案与审议的分离以及政治官僚制的决策模式使得形式理性法律的建构面临双重消解。因此,促进立法体制的优化才能实现立法中形式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9.
迟帅 《社会》2017,37(1):156-185
世俗化及逆世俗化范式的对立其实蕴含着更大的连续性,即如何理解宗教多元主义背后的诸神之争,总的来说,韦伯之后那些解释宗教变迁的理论范式均未突破韦伯对宗教的比较研究范畴,难以在当前复杂而多元的文化环境下为个人提供总体指导,但是二者共同揭露了诸神之争条件下西方宗教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交互作用所促成的理性化的动力机制,即西方宗教维护自身价值理性的方式从中世纪教会主导的政治性垄断过渡到现代性条件下宗教多元主义的市场化竞争。  相似文献   

20.
陈根发 《浙江学刊》2005,(1):170-173
本文阐述了自然法复兴的根本原因,探讨了"法的自然法"、"多元文化主义的自然法"和"新仁学"等现代自然法形态与人权理论的关系.作者认为,在新自然法学的框架内,西方和东方的人权概念和范畴并不存在对立和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正是新自然法学对现代人权理论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