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现代化的目标而奋进,是伴随新时代发展的新方向、新要求、新做法,这既是顺势而为又是党和国家英明、开放、果敢的结果。政治参与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能够发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功能,政治参与就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从法律、文化、现实以及网络政治参与四个方面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从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结构化理论视角,以城市居民为例,定量分析了网络政治意识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网络政治意识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政民互动意识和网络信息公开意识对网民参与网络政治意见交流表达和网络政治行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网络政治视野中的公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在网络技术引领下的网络政治对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客体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真实性和实际效力;同时也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制度化建设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4.
网络政治参与以其独有的特点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渠道,并显示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非理性因素对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极为重要,规范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无论是对于政治参与行为的有效性,还是对于促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网络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公民政治参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改善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技术手段,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提高了公民的参政质量。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公民政治参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应该积极思考,从提高公民的网络素质、法制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开拓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渗透,公民通过互联网进行政治参与的方式日益兴盛,并且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公民往往通过网络参政议政、网络民主监督等方式进行制度内政治参与,亦或通过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等方式进行制度外的政治参与,这都会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可以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信息时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7.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拓展公民政治参与的基础和文化根基,二者如影随形、相辅相成。积极拓展公民政治参与的文化基础、培育先进的政治文化使政治文化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世界性、使之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动力:公民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是人们关心的重要话题,中国的政治现代化经历了曲折的道路探索。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转化的过程中,公民的积极参与尤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探讨传统文化对公民政治参与的阻碍和现代化与公民参与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政治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从正负两个方向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指出网络政治参与削弱了信息集权控制的能力增加了政治参与手段和途径凸显了少数派权力,具有正向民主化价值。另外也可能使信息集权控制更加隐蔽,加剧信息两极分化,甚至造成网络无政府状态,具有负向民主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时期,更多的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这对于我国各级政府治理理念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解析和参与动因分析,提出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下政府治理理念创新的路径选择:政府合理地扩大其管理半径,提高其管理效率;有更强的回应力,回应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需求;政府自身角色的转变,处理好网络话语的主导权;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1.
薛明珠 《南都学坛》2014,34(6):89-93
农民政治参与是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新时期,农民政治参与呈现出非公利性、非自觉性、非均衡性、非制度性等特点。农民政治参与和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联性表现在:农民政治参与意识是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农民政治参与行为是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表征;农民政治参与质量是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农民政治参与目的是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追求。因此,现阶段必须抓好基层党建,激起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创新参与平台,鼓励农民政治参与行为;加强亲民教育,提升农民政治参与质量;提供参与保障,引导农民政治参与目的。  相似文献   

12.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而文化引领、文化支撑和文化自信则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诉求.准确把握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向度,乃是当前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理论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文化引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凝心聚力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作为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蕴含的优秀基因和精神动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深厚支撑,而通过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文化理路.  相似文献   

13.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而文化引领、文化支撑和文化自信则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诉求.准确把握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向度,乃是当前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理论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文化引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凝心聚力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作为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蕴含的优秀基因和精神动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深厚支撑,而通过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文化理路.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的重点是“现代化”,而不是“治理”和“管理”的区别。“管理”和“治理”不是对立的,在学术研究中是两种相近的范式。“国家治理”和“国家统治”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前者表现为工具理性,后者表现为价值理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现代化的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和发展的过程与状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顺应我国现代化发展趋势的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5.
目前流行的以期理解公民在基层政治生活中的参与问题的相关理论模型有善治、制度/事件、理性选择、社会资本、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等。各种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论题,提供了鲜活的解释,但都各有其不足之处:源于公共管理学的善治理论范式与以提供解释为主旨的政治社会学在学理上存在内在的张力;社会资本理论范式自身存在“模糊性”;自由主义范式难以解释社会成员基层政治参与何以不足,社群主义还停留在对“集体主义”的伦理呼吁层面,理性选择范式在将个人主义方法论向群体共性行为的推进方面缺乏合理的“惊险一跳”。  相似文献   

16.
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是法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期间,法国民众的政治参与从"动员型参与"发展到"自主型参与",民众参与政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呈现出扩大趋势。除法国这期间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等原因外,路易·波拿巴采取的争取农民等重要措施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说明,政治现代化是一个极其艰难而又复杂的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时期工业化、民主化及城市化进程的急剧加速,中国与西方国家同样面临着抗争政治危机。针对抗争政治危机,近代西方国家采取了公民理性与政府善治治理策略,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时期则采取了阶级斗争与阶级动员治理策略。纵观新时期抗争政治危机的特殊内容及表现形式,文章提出应该理性借鉴西方国家与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时期国家治理经验教训,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抗争政治治理策略,以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历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8.
政治参与、政治文明与政治现代化三者,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系。政治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进步状态和政治生活方式,希冀表达的是一种状态和目标;而政治现代化则重点显现的是一个政治的发展过程,试图完成从传统政治方式向现代的整体转换;公民的政治参与,则是实现政治现代化和政治文明的途径和方式。政治参与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工具理性,更在于它最终言明了政治文明与政治现代化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回应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来临而引发的公共管理危机,治理理念及其衍生出来的应对方案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传播和接受。中国与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各种矛盾与风险,只有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立起国家与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才能应对挑战。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合作机制由此进入了国家治理的研究视域。在我国,建设社会资本,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从两个维度同时进行:制度建设与公共精神培育,二者相互作用,有助于在全社会产生自愿合作的稳定均衡。  相似文献   

20.
中国目前的民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为公民政治参与创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大量涌现的民间组织也有利于协调新时期的利益关系。同时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公民自身参与意识有待加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等具体问题都制约了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只有充分发挥善治视野下有利于公民良好政治参与的积极因素,有效遏制善治理念中制约公民政治参与的消极因素,才能够加强新时期的公民政治参与工作,更好体现中国模式下的善治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